徐轉會
摘 要:初中信息技術作為小學信息技術的延續(xù),教學內容增加,教學難度加大,教學標準提升,對學生要求較高,因此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不僅要傳遞給學生理論知識,還要強化學生技巧掌握程度,此外,借助所學知識優(yōu)化生活、美化生活也是教學主要目標之一,但如何完成這些教學目標。教師們各執(zhí)一詞,爭論不斷,也是本文即將探究的話題——如何做好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工作。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工作;教學探究
21世紀是信息技術的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的優(yōu)勢逐漸展現(xiàn)出來并被廣泛應用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而要想適應這一時代,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操作技巧,具備信息篩選與應用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教育部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旨在幫助學生跟上時代發(fā)展步伐。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在踐行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如學科重視程度不夠,教學手段單一,學生學習興致不足,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等等,嚴重影響了教學工作正常進度,亟待改善。好在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上述問題并發(fā)揮自身素養(yǎng),進行了積極的改善,取得了一些成績,其中就包括筆者,具體如下所示。
一、明確學科本質,重視實踐練習
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是,信息技術學科具有廣泛性、便利性、新穎性與實踐性等特點,需要教師特殊對待,創(chuàng)新教學,尤其是要增加實踐練習,將理論與實際進行有機結合,凸顯學科教學本質。
如,在學習《表格數(shù)據(jù)處理》這一單元時,“學以致用”是這一單元的核心目標,因此需要教師盡可能多地創(chuàng)設應用情境,提供“用”的機會,鼓勵學生“用”,善于“用”。當然,在此之前,教師必須用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演示與理論講解,提升學生能力,夯實學生基礎。具體到《數(shù)據(jù)的排序和篩選》這一課內容時,筆者干脆拿來了學生的期中考試成績,讓學生將數(shù)據(jù)一個個輸入表格中并鼓勵學生按著從高到低的順序排列數(shù)字。從眾多的數(shù)字中篩選數(shù)字是十分困難的事情,因為稍不留意就會出現(xiàn)多選與漏選的情況,既浪費時間,準確率也不高,已經(jīng)影響了部分學生的情緒。見此情景,筆者勒令大家停止當下的行為并親自演示了如何利用工具欄篩選信息、進行數(shù)字的排序,讓學生大開眼界,隨后在筆者的鼓勵下,大家又進行了新的嘗試,快速且順利地解決了之前的問題。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知道信息技術學科的本質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因此愿意增加實踐練習活動,提升學生實際應用能力。
二、改變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率
教學方式多種多樣,且每一種教學方式都有自己的側重點,都有自己的價值,都應該得到人們的尊重,但教學方式與教學理念一樣,具有與時俱進、隨時而變的特征,因此恪守某種手段,習慣使用某種教學途徑授課的行為應該改變,且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可以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教學體驗,繼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提升教學效率。
如,在學習《數(shù)據(jù)的收集與表格的制作》這一課內容時,筆者認為教學難度不高,因此組織學生進行了自學,給足了大家學習的時間,凸顯了學生課堂主體的價值。再如,學習《數(shù)據(jù)的計算——用函數(shù)計算數(shù)據(jù)》這一課內容時,筆者不僅多次講授理論知識,還手把手地演示操作過程,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到《應用文檔的設計》這一單元內容時,筆者與學生進行了合作教學,大家暢所欲言,互通有無,彼此尊重,既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還營造了和諧的教學氛圍,值得肯定。此外,情境教學模式、游戲教學理念、生本課堂、生態(tài)課堂也是筆者常用的手段,都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思想開放,行為積極,因此能接受并應用各種新的教學手段與理念,為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值得肯定。
三、重視學生需求,滿足學生訴求
新課改背景下的一變就是學生取代教師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占據(jù)了課堂主導地位,因此無論是設計教學計劃,還是開展教學活動,抑或是布置課后作業(yè),都應該圍繞學生展開,能以學生為主。這一新變并不是所有的教師都能接受,部分教師還是恪守舊觀念、舊理念,特意疏遠學生,竭盡全力維持教師的權威性,根本不在意學生,這樣自然無法深入學生,滿足學生的訴求。為此筆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學建議: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思想,做到與時俱進,隨時而變,響應課改號召,即尊重學生,愛護學生,滿足學生,將學生的利益放在心上。
如,在學習《走進信息世界》這一課內容時,筆者雖然早早制定了教學計劃,設計了教學活動,但沒有發(fā)揮出其應有的價值: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興致不高。見此情景,筆者反思了自己,改善了自己,并主動詢問學生,想要聽一聽大家的建議。一開始,大家還有所保留,不敢說想法、提意見,但在筆者的鼓勵與請求下,學生才有了發(fā)言的積極性與勇氣,讓筆者收獲頗多。當然,學生有意見、有想法,就要改善教學行為,滿足學生學習訴求,這樣做才是將學生放在心上,為學生著想的表現(xiàn)。而這一次的教學實踐也為筆者積累了成功的經(jīng)驗,成為了筆者成長路上的寶貴財富。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關注學生,愛護學生,因此能聽從學生建議,修改教學計劃,滿足了學生的訴求,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致,行為與做法值得肯定。
四、拓展課外知識,填補知識空白
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一樣,也需要拓展課外知識,畢竟教材內容有限,知識框架單一,而知識具有廣泛性與拓展性,如果師生只能掌握教材上有限的知識,只是掌握了基礎知識,具備了基本操作能力,雖然能解決簡單的問題,但遇到難度較大或較為生僻的問題時就變得不知所措了,由此可知拓展課外知識的必要性。
如,在學習《信息技術》這一課內容時,除了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應用以及合理使用外,筆者還檢索了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史,在現(xiàn)實以及未來的發(fā)展前景,知古通今,建立了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連接,填補了大家的知識空白。學到《因特網(wǎng)信息檢索》這一課內容時,筆者認為有必要幫助學生認識到世界以及國內較為實用的因特網(wǎng)檢索工具,提升學生辨識能力與實踐能力。
綜上,與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相比,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因為它能幫助師生提升信息素養(yǎng),培育綜合能力。但學習過程中也會遇到挑戰(zhàn),遭遇挫折,令人心情沮喪,情緒低落,為此筆者結合實際提出了上述幾條建議,以期能為教師同仁們提供借鑒,為教育教學事業(yè)做出貢獻。當然,還有很多新手段、新途徑等待著教師們去挖掘,去發(fā)現(xiàn),去應用。
參考文獻:
[1]黃春芳.初中信息技術課堂存在問題的思考[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04).
[2]侯雙雙.試論初中信息技術課高效課堂的構建[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07).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風平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