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韻
摘 要:本文從柯林斯的互動儀式鏈理論出發(fā),通過文獻分析法和作品分析法,結合抖音APP上傳統(tǒng)文化類短視頻在傳播過程中產生的互動儀式的表現(xiàn)和影響,分析傳統(tǒng)文化類短視頻中互動儀式鏈的建構,就如何制作更受人喜愛的文化類短視頻為傳播者提供相關借鑒。
關鍵詞:互動儀式鏈;抖音APP;傳統(tǒng)文化;短視頻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1)03-0027-04
儀式是人們進行交際的社會動機之一。“互動儀式”這個概念最早由歐文·戈夫曼提出。在他看來,互動儀式指的是在日常的面對面互動中存在的一種表達意義的程序化活動,互動本質上是一種儀式。蘭德爾·柯林斯對此概念進行了創(chuàng)新和深化,形成了“互動儀式鏈”理論。他認為,互動儀式是人們最基本的活動,是社會結構的基礎。人們在具體的情境中相互接觸而延伸,形成互動的結構。當人們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社會互動過程中,并使這際遇發(fā)生的自然空間擴展之后,就形成了宏觀的互動儀式鏈[1]。
根據柯林斯的主張可以總結出互動儀式鏈的建構需要具備四個要素: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的身體共同在場;對局外人設定界限;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活動或對象上;人們分享共同的情緒與情感體驗。其中,最后一個要素是互動儀式的核心所在。
一、虛擬的身體在場與互動儀式鏈建構
按照柯林斯的觀點,物理空間的身體共同在場是際遇者進行情感交換的必要條件,也是進入具體情境的前提。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和各種社交媒體層出不窮,這個陳舊觀點正在被打破。網絡環(huán)境下的群體參與事件都是去身性的,即使參與者時空不同步,也能夠促成互動儀式的結果,如視頻彈幕。儀式的參與者可以經由網絡來進行交流,網民通過虛擬空間的身體在場也能獲得參與感,由互聯(lián)網的交互性形成的社交網絡可以保持感情活動,突出“集體在場”的群體性特點。
親身在場的重要性在于人們能夠把強烈的情感釋放,進行即時交流,而不是看電視或聽廣播的單向度發(fā)泄。現(xiàn)在在網絡平臺,人們也能輕松做到這一點,甚至可以把社交對話交替的節(jié)奏掌握在自己手里。什么時候回復、回復什么觀點、回復頻率等都由自己決定,這樣用戶的自主性更強,關注焦點更集中。
抖音APP作為互動型短視頻平臺,用戶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第三方賬號綁定來聯(lián)系已經認識的人,也可以通過自動定位的“同城”一欄來關注距離較近的用戶,還可以利用平臺的智能算法推薦,與不同地區(qū)的人實現(xiàn)遠程交流,打破空間與時間的距離感,從而營造虛擬的身體在場。同時,用戶可以通過點贊、評論、分享等方式進行更進一步的互動交流。
以當下爆紅的傳統(tǒng)文化品牌IP李子柒的抖音短視頻為例。把她最新發(fā)布的50個視頻作為樣本進行統(tǒng)計,其短視頻的平均點贊數在40萬左右,評論在1.5萬左右。一個有關棉花種植的短視頻引發(fā)了用戶們激烈的討論,一些人在評論區(qū)分享自己的感受或者分享身邊長輩與棉花有關的經歷,也有人對種棉花的繁瑣步驟進行科普講解,由此衍生出了有關彈棉花手藝的新話題,引起了一些傳統(tǒng)文化傳承人的“跟隨性”拍攝,進一步增強了用戶的社交欲望和需求。
二、社群的身份認同與互動儀式鏈建構
當下社會的互動都是開放的,是多對多的互動。在這樣的情況下,會有許多局外人卷入互動儀式中。為了使互動更為有效的運行,互動儀式鏈對不相干的人設定了界限,參與者只有通過一些特定方式,才能辨別誰在參加,而誰被排除在外。
辨別方式有很多,首先是平臺的智能算法。抖音APP會根據用戶行為數據精準地推薦用戶喜歡的短視頻。用戶們接受抖音APP的推薦,并持續(xù)關注相關話題和用戶,使得受眾在進入平臺之后就被分層,一部分人就被貼上局外人的標簽。當用戶關注了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話題和榜單后,首頁就會多次推薦此類短視頻,形成圈子內更為廣泛的互動,從而進入循環(huán)過程。
其次,是豎屏格式的短視頻傳播模式。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來講,豎屏與短時間拍攝的形式是新嘗試。在碎片化時代,人們更渴望明確和直觀的視覺消遣。豎屏格式類似一種媒介“把關”,弱化場面調度,突出主體,幫助受眾挑選出最重要的信息。但是9∶16的尺寸比例、單手持握手機、畫面以特寫為主等媒介特征,對于一部分習慣了報紙與電視形式的人來說很難適應,所以他們首先被排除在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1分鐘左右的短視頻所能傳遞的內容必然也只是冰山一角,習慣京劇、昆曲等陽春白雪的規(guī)范、完整、意境的愛好者也不會卷入儀式之中。
最后,是是否理解社群通用的語言。語言體系是組成文化資本的基礎資源之一[1]。相較于萌寵類、情景劇類短視頻而言,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多專業(yè)術語,不了解這部分文化的受眾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例如,“漢服”話題中關于服飾形制的區(qū)分——“織金馬面”“明式襦裙”“倒大袖”等;“刺繡”話題中“挑花”“平金”“戳紗”等技巧術語。局外人想要加入這個社群,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進行學習和了解,才能獲得身份認同,從而進入互動儀式鏈內。
三、符號塑造、運用與互動儀式鏈建構
共同關注的焦點是互動儀式鏈的重要一環(huán),人們把注意力放在同一個對象上,故有相同的符號認知。社群能夠成立往往是基于共同的價值取向,所以從互動儀式啟動時,群體共同關注的焦點就存在。個體記憶與集體記憶找到契合點,形成群體的文化認同。
群體成員需要預先擁有某些具有積極吸引力的符號,這些符號才能成為舉行成功儀式的要素[1]。在傳統(tǒng)文化類短視頻中,音樂配合畫面的視覺模仿是當下的互動焦點。因為抖音短視頻小而精的特點,對于一些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來說需要“取其精華”。兼顧視頻傳播門檻問題,解構正統(tǒng)的傳統(tǒng)文化,挑選其亮點部分來創(chuàng)作一個具有代表性且精彩奪目的片段,構建影像景觀。在前期已經對受眾的使用與滿足方面進行了分析之后,拍攝出來的短視頻更具有互動價值和用戶參與價值。受眾在儀式中解讀一個相同的內容,互相為群體內的其他成員提供解讀的方向,使得內容中原本意義單一的符號被豐富了內涵。
以2018年年末在抖音APP中引起全民狂歡的《生僻字》為例,陳鴻宇選擇生僻繞口的漢字作為亮點,配合簡單易唱的伴奏,創(chuàng)作了1分鐘的短視頻,形成全民挑戰(zhàn)模式的生僻詞翻唱。不同的“抖友”通過個性化推薦看到《生僻字》短視頻,并關注“你會唱幾個生僻字”這一共同的互動焦點,進行第一次模仿翻唱互動。此時摩登兄弟、霍尊等社交明星加入互動儀式鏈中,他們自身儲備了高度的情感能量,創(chuàng)造出圍繞著自己的互動焦點,激起新用戶的共有情感,甚至還加入了新的符號,把其改編為東北話版、英文版、琵琶版、古箏版等形式,延長了情感能量的持續(xù)時間,加速傳遞關注焦點,形成第二次互動儀式。在儀式走向衰弱之時,不少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把其作為文化傳播的背景音樂,加入漢服、古典舞、刺繡等內容,擴大參與互動儀式的人群。這個信息閉環(huán)循環(huán)發(fā)生,模仿的短視頻不斷涌現(xiàn),互動焦點的傳播范圍也增加,從而讓一些生僻的漢字和漢字文化為眾人所知。
抖音知名漢服紅人“@忱瑾子”一段16秒的漢服展示視頻至今已獲得2 000萬的播放量。在短視頻中,創(chuàng)作者穿著不同類型的漢服,搭配雪景、閣樓、宮殿等不同背景,配上古風的歌曲,讓整個短視頻極具觀賞性。受眾進行點贊、轉發(fā)、邀請好友觀看并且在評論區(qū)討論漢服的制式、朝代等問題,加深了受眾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并進行了二次傳播,建構起互動儀式鏈的一部分。
四、互動儀式鏈建構中的情感能量
相互關注和情感連帶是互動儀式鏈中最重要的核心機制,傳統(tǒng)文化類短視頻在這方面具有很大優(yōu)勢。儀式互動是“自然儀式”與“正式儀式”的共同運作,“自然儀式”指的是自發(fā)形成建立的情感連帶,而“正式儀式”則需要通過正式的、有計劃的程式開展才能形成。相較于其它內容,傳統(tǒng)文化類短視頻在“正式儀式”之前就擁有了更多自然形成的關注焦點與共享情感。當下每個人都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息息相關,一些興趣取向也根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甚至與不同地區(qū)獨特的歷史有關,人們對于家鄉(xiāng)的事物總有天然的親近感。受眾從視頻中一系列的文化符號中所感受到的美感與心靈形成共鳴,這種“共鳴”的作用,正如凱瑞所言,“在那種儀式下,雖然人們沒有學到什么新的東西,但是特定的世界觀得到了描述和強化”[2],因此自發(fā)的儀式提供了更為靈活的成員身份感。
抖音用戶“@嘉了個玲”,用了182天制作了古籍《山海經》中經典形象的系列短視頻。她利用精致的妝容,相應的山水風光,重現(xiàn)了《山海經》中橫公魚、女媧、蠻蠻、孟婆等形象,并附上了書中對不同形象的文字描寫。雖然30秒到1分鐘的視頻無法完整地向受眾介紹《山海經》的故事,但是其場景給了受眾極強的視覺沖擊力,使受眾產生想要了解《山海經》的欲望,于是便會點進“山海經”的話題中獲取更多相關知識,在激發(fā)用戶傳播短視頻的同時宣傳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傳統(tǒng)文化類短視頻的制作不僅需要視覺沖擊本身,還要加入更多情感共鳴的內容,由點及面,傳遞出深層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這樣的符號塑造可以通過日常生活重新激起,人們能在身邊事物和活動中重復運用符號,使情感能量不斷累積,在儀式中提升認同感。
李子柒的每個作品都是從中國農家的衣食住行中取材,不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過多的解釋,每個短視頻中言語都很少,但是我們卻能從她的行動中感受到“道法自然”“柔而不屈”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從她對待長輩的態(tài)度中體會到傳統(tǒng)“家文化”“孝文化”。此外,李子柒作為短視頻唯一的主角,生活在鄉(xiāng)間田野,這種原始美契合了當下工作壓力過大的現(xiàn)代人的生活幻想,同時家中大小事務都是由她一個人完成,符合當下獨立女性的性格標簽。這些情感核心雖未挑明,但不影響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這種不露聲色的內容融入是傳統(tǒng)文化類短視頻正在發(fā)展的趨勢。
儀式最終形成的情感能量是符合拍攝者事先對參與者反應的預期的。短視頻發(fā)布后,開始時人們表現(xiàn)的情感并不重要,因為當人們集中于共同的焦點時,會被彼此的感情所挑動,結果是情感能量不斷趨同,而持相反觀點的群體變得個人化。
傳統(tǒng)文化傳播者“@碰碰彭碰彭”是一個在法國進修音樂的“95后”女孩,她總是在法國的街頭,擇一風景優(yōu)美之所,身著漢服,架起古箏,彈奏古曲,引得來往的眾多外國人駐足觀看。視頻中她彈奏的歌曲大多帶有濃厚的中國韻味,如《龍的傳人》《水調歌頭》《滄海一聲笑》等,加上弘揚國樂、古箏等關注話題,希望引起人們對國樂的熱愛和重視,正如抖音上她自己的標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發(fā)布相關視頻之初,受眾對她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不少人認為她彈奏水平不足、拍視頻是“作秀”、對漢服的認知模糊……但隨著她長時間的拍攝和對錄制重心的調整,現(xiàn)在受眾的關注焦點都集中在感受中華文化的力量和自信上,不少外國人也表示“中國太美了”“想去中國”的想法。此時,用戶的反饋與拍攝者事先預期達成一致,儀式最終產生的情感能量得到釋放。
五、短視頻互動儀式鏈建構的特質與影響
(一) 群體團結的脆弱性
儀式具有分層作用,這是互動儀式鏈中沖突和支配的關鍵。有權勢的人會在不同的情境中再造出權力,而被他們支配的人們只會再創(chuàng)造出較低的情感水平,使其成為前者的擁護者與跟隨者[1]。在傳統(tǒng)文化類短視頻中,拍攝者是主導,掌握著傳統(tǒng)文化技能并且能持續(xù)進行物質生產,他們在互動儀式中會收獲高額的情感回報和情感能量。一部分受眾可以作為跟隨者進行物質再生產,而沒有掌握技能的受眾只能把注意力放在共同關注的焦點上,以評論、點贊、分享的方式進入互動儀式鏈中,這樣所獲得的情感能量是水平較低、時間短暫的。權力分配不平衡帶來情感能量分配的不平衡,進而影響儀式的連續(xù)性,當關注和情緒削弱時,舊儀式就衰弱了,產出的群體團結就帶有很高的脆弱性。拍攝者需要有選擇地將權力讓渡給他人來保持整個互動儀式的持續(xù)性,如提供情境式的互動話題、挑選低門檻的內容、制作原創(chuàng)音樂、定期回復評論等來增加受眾存在感。當拍攝者為受眾提供了一個足以激發(fā)討論的話題和儀式,受眾對關注焦點的感情和觀點就會噴涌而發(fā),日常的平淡生活因互動中各種觀點的表達和碰撞而出現(xiàn)一個沸騰的熱點,形成群體狂歡,儀式的可持續(xù)性得以增強。
(二) 群體符號的風險
互動儀式市場也呈現(xiàn)出市場的特征。在互動儀式中,不僅物質付出和符號資本的付出是一種成本,情感能量本身也是一種成本[1]。傳統(tǒng)文化類短視頻的符號資本付出是較高的,受眾想要加入互動儀式鏈中,需要擁有類似的視覺沖擊達到情感渲染的目的。為了降低符號資本,擴大互動儀式的范圍,抖音APP提供了上百種音樂、道具,如詩詞創(chuàng)作的歌曲、京劇的變臉、古代服飾的特效等,受眾可以利用媒體的虛擬交互來產生情感聯(lián)系。當提供的特效越多時,傳統(tǒng)文化類短視頻對媒體的依賴程度越深,雖然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互動儀式中,但這些都是以媒介技術為前提的,缺乏思想和人文情懷的溝通,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異化。運用自身本領認真?zhèn)鞑ノ幕膼酆谜卟辉俦豢匆?,反而消解經典美學價值、使用特效的儀式跟隨者受到追捧,這何嘗不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現(xiàn)象呢?長此以往,人們可能會丟失獨立思考的自我認知能力,純粹追求注意力經濟而不自知。所以,想要這類短視頻不止停留在表面,防范娛樂過度的隱患,視頻創(chuàng)作者必須權衡內容與包裝的限度。在充分利用平臺的多樣化包裝之前,找到傳統(tǒng)文化中與現(xiàn)代審美接軌的地方,保證優(yōu)秀文化的正統(tǒng)性并融入內容。
六、結 語
抖音平臺中傳統(tǒng)文化類短視頻的傳播過程明顯地體現(xiàn)出互動儀式鏈的特征。利用互聯(lián)網的交互屬性達到互動儀式鏈啟動的前提——虛擬空間的身體在場。通過平臺智能算法、渠道特征和通用語言系統(tǒng)的甄別確定傳統(tǒng)文化類短視頻的社群身份,加上音樂配合畫面的視覺模仿塑造的儀式符號,最終的情感能量在其中積累并輸出。建構完成的互動儀式鏈會產生相應的影響,群體團結的脆弱性和群體符號的風險是傳統(tǒng)文化類短視頻的創(chuàng)作者需要警惕和規(guī)避的結果。原創(chuàng)者時常進行權力的讓渡、權衡內容與包裝的限度,可以有效保持互動儀式的可持續(xù)性。
參考文獻:
[1](美)蘭德爾·柯林斯著.林聚任,王鵬,宋麗君譯.互動儀式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3+6-7+131-132+182-183+210-214.
[2]王晶.傳播儀式觀研究的支點與路徑——基于我國傳播儀式觀研究現(xiàn)狀的探討[J].當代傳播,2010(3):32-34.
[3]李菁.抖音短視頻傳播中的互動儀式與情感動員[J].新聞與寫作,2019(7):86-89.
[4]趙越.基于互動儀式鏈理論探討短視頻的走紅與發(fā)展——以“抖音”為例[J].傳播與版權,2019(7):6-8.
[5]王鵬,林聚任.情感能量的理性化分析——試論柯林斯的“互動儀式市場模型”[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152-157.
[6]王浩任.互動儀式鏈視角下的網絡亞文化——以《創(chuàng)造101》中的“菊文化”為例[J].視聽,2018(10):63-65.
[7]荀瑤.網絡直播的互動儀式探析[J].學術交流,2018(5):140-146.
[責任編輯:楊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