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瀟然
3~6歲是幼兒發(fā)展的一個特殊階段,幼兒在這一時期開始走出家庭,走向由同齡人組成的集體,在集體中學習和適應規(guī)則,獲得身心的發(fā)展。幼兒除了受集體生活影響外,還深受家庭教育的影響。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啟蒙教師,在幼兒早期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取代,影響著幼兒性格和生活習慣的形成。家庭教育要和幼兒園教育順利銜接,相互結合,為幼兒提供一個相對健康、穩(wěn)定的成長環(huán)境。
家園共育要求家庭和幼兒園通過雙向溝通,達成相互理解、相互協(xié)作的目的,共同為幼兒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出力,從而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幼兒園和家庭應加強交流,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缺乏家庭或學校中的任何一方因素,都不可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一極其細微的任務?!痹谂囵B(yǎng)幼兒社會性時,教師應遵循從認知到情感再到行為的步驟,首先,通過游戲和民主管理,提高幼兒的社會認知能力;其次,注重活動和生活中的情感引導;最后,樹立榜樣并組織活動,通過具體行動了解幼兒真實的想法。以上三個步驟需要家園合作完成,家園共育在幼兒社會性培養(yǎng)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在開展家園共育的過程中,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和家長思想觀念不同。一方面,家長和教師地位“不平等”。在一些幼兒園,部分教師凌駕于家長之上,不重視家長的意見,認為家長只需配合幼兒園完成各項舉措,家長處于被動的局面,教育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而在一些幼兒園又存在與之相反的情況,幼兒園過度服務,導致個別家長過于“膨脹”,過分干涉幼兒園的教學,經常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另一方面,家園共育形式化。當前,一些家長較為忙碌,對于幼兒園的工作不夠支持,沒有深入了解家園共育的內涵,家園共育工作流于表面。
家園共育需要教師、幼兒、家長三方合力。幼兒是主體,教師和家長應該以幼兒的身心發(fā)展和個性特點為教育的出發(fā)點和基礎,相互尊重,在溝通中了解彼此,達成教育共識。家長要理解幼兒園的教育理念,支持幼兒園的具體教育措施。幼兒園教師要加強和家長的溝通,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教育措施,了解幼兒的成長變化,形成較強的合力,共同促進幼兒的成長。
(一)達成家園共育的共識
幼兒園是幼兒教育的主要場所,幼兒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幼兒園度過的,因此在家園共育過程中,教師應該發(fā)揮主導者的作用。家園共育應該由幼兒園組織和發(fā)起,家長則承擔協(xié)作者和共同策劃者的角色。雖然不同家庭的家長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知識文化水平,但是他們具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即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幼兒園要以共同的教育目的為切入點,加強家園共育工作的宣傳,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辦學理念和具體教育方針,以及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情況。
例如,幼兒園可以開展專題講座,讓家長了解正確的教育理念,還可以開發(fā)圖書室,讓家長借閱幼兒教育相關的圖書,拓展家長獲取教育知識的渠道。幼兒園可以在展示欄、公眾號和學校網站上大力宣傳,讓家長了解幼兒日常生活、學習的具體情況。此外,幼兒園教師可以向家長分享典型的教育案例,與家長溝通交流幼兒的安全、日常保健等具體方式,與家長達成一致的意見。在時間充足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利用家長接送幼兒的時間,與家長進行溝通。如果時間較為緊張,教師也可以利用微信群等方式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提高家長對幼兒園的信任度,共同為幼兒的成長出力。
(二)展開多種模式的溝通
大部分家長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在工作時間處于忙碌的狀態(tài),與教師的交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是網絡時代的家園溝通打破了時空的壁壘,家長通過手機和電腦就能解決大部分問題。家長可以在班級群里留言,和其他家長交流關于幼兒教育的經驗,同時也可以分享好的教育方法。為了和家長統(tǒng)一思想,提升家長的教育理念,很多幼兒園會邀請家長到幼兒園參加教育講座或家長課堂。在互聯(lián)網時代,教師可以通過直播開家長會,和家長云見面,或是開展線上共育講堂,節(jié)省交通成本和寶貴的時間。
社交平臺的功能多種多樣,幼兒園要善于挖掘社交軟件的功能,以實現和家長的深度互動。教師可以借助群共享的功能,上傳幼兒在校的照片,家長可隨時觀看并發(fā)表自己的評論,進而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實現家園之間的資源共享。對于有關教育思想和飲食搭配的內容,教師可以通過群郵件推送給家長,以便家長學習。家園信息及時同步,有助于提升家長對教師和幼兒園的滿意度。
(三)提升幼兒園的合作能力
合作是社會交往的必備能力,有合作就可能會產生矛盾,矛盾的激化可能會導致合作關系的惡化,甚至產生更壞的結果。幼兒園教師是家園共育的主要倡導者,對于因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造成的矛盾,教師必須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提升自身的合作能力,緩解矛盾,促進幼兒健康成長。雙方應明確哪些事情需要幼兒園完成,哪些事情需要家長完成,設置規(guī)章制度,避免因職責不明確而出現矛盾。教師要提升教育素質,使家長信服,促使家園共育向更深層次的方向發(fā)展。例如,教師可以建立幼兒的成長檔案,記錄幼兒的日常小事,讓家長深入了解幼兒的情況,清晰地看到幼兒的成長變化,從而提高對幼兒園的信任度,支持幼兒園,推進家園共育。
(四)開展活動以強化合作
家園共育不是向家長展示教育成果,也不是向家長反饋幼兒的各種問題。家園共育的目的是讓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結合,實現資源共享,提高教育效果。深度合作是實現家園共育目的的必要措施,幼兒園必須開展一系列的家園共育合作活動,讓家長參與幼兒園組織的各項活動,使家長成為組織者和管理者,或者是資源的提供者。大多數幼兒園離社區(qū)較近,且園內面積不大,因此幼兒周邊的社區(qū)資源的開發(fā)非常重要,有助于拓展教育資源和教學渠道,助推家園共育。例如,幼兒園可以組織夏季泡泡大戰(zhàn)活動,讓家長和幼兒一同參與歡樂的泡泡游戲,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活動組織能力,增進親子之間的關系,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家園共育是幼教的趨勢和方向,雖然在執(zhí)行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但是,教師和家長都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二者要加強配合,形成教育合力,逐步解決家園共育中存在的問題,展現家園共育的優(yōu)勢,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