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
秋風起,蟹腳癢,金秋正是吃蟹的時節(jié)。絕佳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昆山——這座因陽澄湖大閘蟹揚名在外的城。對于昆山的孩子來說,螃蟹更帶著一種濃濃的情味。茶余飯后,我們總會聽到這樣的交談聲:“奶奶給我做了蟹粉湯包,太好吃了!”“我最喜歡吃面拖蟹了!”借此機會,筆者開展了微課程“我和秋天有個‘蟹’逅”,幫助孩子們加深對螃蟹的認識。
在微課程開展前,筆者發(fā)放了調查表,旨在了解孩子們的已有經(jīng)驗以及他們最感興趣的關于螃蟹的問題。孩子們好奇怎樣辨別螃蟹的雌雄、螃蟹吃什么、螃蟹的種類、螃蟹是怎么生寶寶的……諸如此類的問題促進了課程的進一步開展。
筆者開展了科學活動“有趣的螃蟹”,孩子們在觀察中對螃蟹的基本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螃蟹的外形特征
孩子們與大螃蟹第一次親密接觸了,他們邊觀察邊討論著:“你看,螃蟹有八只腳。”“還有兩只大鉗子,它們可厲害了,被它夾住肯定會疼的?!? “螃蟹的眼睛小小的,真可愛。”孩子們和同伴交流著自己的發(fā)現(xiàn)。
孩子們對螃蟹的外形特征已經(jīng)觀察得差不多了,當筆者又問孩子們“你們還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時,孩子們的話匣子一下就打開了。查理說:“老師,為什么螃蟹的肚子長得不一樣的呢?”旁邊的小羽馬上接話:“因為螃蟹有雌的和雄的啊?!惫P者問:“那你能認出雌螃蟹和雄螃蟹嗎?”小羽認真地答道:“認識啊,雌螃蟹的肚子是圓圓的,比較大,因為是螃蟹媽媽,要生寶寶的,雄螃蟹的肚子是小的,有個小三角形,是螃蟹爸爸?!碧鹛瘃R上補充道:“是的,螃蟹爸爸要保護螃蟹寶寶,還要給它們找食物吃,所以它的鉗子比較大,而且還有很多的毛,螃蟹媽媽的鉗子是小一點的。”“老師,我還看到螃蟹在吹泡泡呢。”可樂說。“是的,我也發(fā)現(xiàn)了?!薄绑π吩趺磿蹬菖菽?,我沒有看見?!边@次,孩子們起了爭議。筆者說:“到底螃蟹會不會吹泡泡呢,請你們回去仔細觀察一遍?!庇谑巧闪说诙蔚挠^察探索活動。
(二)螃蟹的生活習性
孩子們觀察后進行了交流討論,筆者讓孩子們帶著問題進行有目的地觀察,重點觀察螃蟹吐泡泡的現(xiàn)象。小哲說:“螃蟹的家在水里,現(xiàn)在沒有了水,它需要喝水?!毕OUf:“是的,我在家的時候看見螃蟹是在水里被捉到的。”“我知道,就像小魚在水里要吐泡泡一樣,小螃蟹也是這樣的。”孩子們對螃蟹的認識又多了一點。
(三)螃蟹的爬行方式
孩子們的探索欲望依然沒有減弱,于是,筆者嘗試讓孩子們和螃蟹真正地玩一次。幾個膽子大的孩子主動拿著小木棒去挑逗螃蟹,而小螃蟹也朝他們揮舞著大鉗子。在這次的探索中,有的孩子發(fā)現(xiàn)了螃蟹是橫著走路的,有的孩子發(fā)現(xiàn)了螃蟹在受到威脅的時候會舉著兩只大鉗子準備攻擊,也有的孩子發(fā)現(xiàn)螃蟹爬行時八只腳會靈活地移動……
在這個活動中,筆者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讓他們與同伴盡情地觀察與交流,讓他們與材料進行充分的互動,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教師要做的就是充分尊重孩子,抓住他們的興趣點,適時點撥引導,這樣才能激起孩子們持續(xù)的探究欲望,使孩子們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探究點。
一天早上,甜甜去自然角看螃蟹,她驚訝地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一只小螃蟹不動了,好像死了。甜甜的發(fā)現(xiàn)引發(fā)了孩子們的探索,孩子們好奇為什么小螃蟹會死,以及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它不死。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利用家長資源,發(fā)動爸爸媽媽一起參與孩子們的探索。孩子們決定去找一找什么地方有螃蟹,小螃蟹平時的生存環(huán)境是怎樣的。
于是他們開啟了尋找螃蟹之旅,孩子們發(fā)現(xiàn)好多地方都有小螃蟹,如超市、海鮮市場、飯店……大家發(fā)現(xiàn)小螃蟹的旁邊都有氧氣泵。原來氧氣泵可以讓空氣中的氧氣與水體充分接觸,使氧氣融入水中,為螃蟹的生存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
隨著微課程的不斷深入,孩子們又提出了“螃蟹喜歡吃什么東西呢?我怎么沒見過螃蟹吃東西呀?”的問題。針對孩子們新一輪的探索需求,筆者和孩子們一起搜集資料,知道了螃蟹喜歡吃螺螄、煮熟的土豆、小蝦、小蚌、南瓜、面包渣等,最愛吃小魚和小蝦。為了養(yǎng)好班里的螃蟹,孩子們和爸爸媽媽自發(fā)地去購買了許多食物?!吧罴唇逃钡睦砟罹驮诤⒆觽冞@種自發(fā)的行動中彰顯出來了。
通過逐步地了解螃蟹、認識螃蟹,孩子們的探索欲越來越強,也越來越勇敢了。有的孩子一開始不敢伸手碰螃蟹,現(xiàn)在敢主動嘗試抓螃蟹;有的孩子自發(fā)模仿螃蟹橫著走的樣子;有的孩子在課間活動時與同伴聚在一起進行“小小螃蟹”手指游戲。
除此之外,品嘗螃蟹也受到了大家歡迎。孩子們在家里參與了洗鍋、洗螃蟹、放蔥蒜、蒸螃蟹的整個過程,還用吃剩的螃蟹殼做出了漂亮的小工藝品。在美工區(qū),孩子們將小手印添畫成可愛的螃蟹,形態(tài)各異,甚是可愛。
孩子們好奇螃蟹是不是都長得一樣。為此筆者又發(fā)動了家長,請孩子們跟爸爸媽媽一起去尋找螃蟹的種類。通過尋找及搜索資料,孩子們了解了很多平時不常見的螃蟹,如玉蟹、蝴蝶蟹、雪人蟹等。之后,筆者還在閱讀區(qū)投放了很多關于螃蟹的繪本,供孩子們繼續(xù)進行探索。
孩子們還了解了不同螃蟹的口感和營養(yǎng)價值,比如,梭子蟹肉多,脂膏肥滿,味鮮美,營養(yǎng)豐富;青蟹肉質鮮美,營養(yǎng)豐富,兼有滋補強身之功效,尤其是將要懷孕的雌蟹,體內的紅色或者黃色的膏,有“海上人參”之稱;面包蟹有著扁扁胖胖的身軀,其膏豐腴,能填滿整個蟹蓋,雖然蟹味不太濃,卻有種獨特香味;老虎蟹肉質飽滿而鮮美,食法和龍蝦相近,以上湯或芝士烹調最美味,為常見的宴會海鮮食材。
在微課程進行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孩子們對于制作“螃蟹”非常感興趣,他們帶來了很多廢舊物品,有的物品很像螃蟹的身體,于是我們決定選擇這些材料來制作“螃蟹”。在組織活動之前,筆者引導孩子們觀察回顧螃蟹的外形特征。通過觀察回顧,孩子們討論出了制作“螃蟹”合適的材料,如一次性快餐盒、各種瓶子等。在這個活動中,孩子們用這些東西做出了形態(tài)各異的螃蟹,有的孩子用橢圓形的盒子和廢塑料棒制作“螃蟹”,有的孩子用飯盒和吸管制作“螃蟹”。通過這樣的活動,孩子們進一步了解了螃蟹的外形特征,提高了動手能力。另外,孩子們通過利用廢舊品,也養(yǎng)成了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教學要生活化、經(jīng)驗化,教師要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與觀察活動,使他們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筆者帶著孩子們通過觀察、探索、互動、比較、分享、烹飪、品嘗等多種途徑與螃蟹親密接觸,讓孩子們在體驗中了解了螃蟹的基本特征,拓展了相關經(jīng)驗。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機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