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琪楠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微課程;小學
從個體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fā)展從不成熟向成熟過渡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各方面的適應狀況如何,不僅影響學生當前的學習和生活狀態(tài),更會影響其進入中學及成年后的身心狀態(tài)。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有階段特點,同一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年級的教學內(nèi)容和側重點是不同的。本文以“情緒情感”這一主題為例,介紹在小學各年級開展同主題心理微課的實踐。
一、低年級學習控制情緒
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容易受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注意力不穩(wěn)定,情緒也易產(chǎn)生波動,課堂上說話、做小動作等情況比較多,獨立性、自覺性水平偏低。無論是在學習、生活還是活動方面,他們都需要成年人給予監(jiān)護和具體指導。
在教授控制情緒的方法之前,先要引導學生正確辨識自己的情緒,這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情緒與生活事件之間的關系。游戲比較受一、二年級學生歡迎,因此,在課程設計時,我們以游戲活動為主,圍繞“情緒情感”主題設計《蘇菲生氣了》《“對不起”“沒關系”》《我舉手了,老師總不喊我》《我的情緒“小怪獸”》等微課,引導學生先正確辨識自己的情緒,然后掌握控制情緒的方法,如轉移法、畫畫法、傾訴法等。
如《我舉手了,老師總不喊我》一課中,教師借助情景劇的方式將學生帶入課堂情境:我舉手了,老師總不喊我。然后,通過情境還原、行為模仿,讓學生感知和辨識自己的真實情緒:是因為老師沒有喊我而感到失落,還是因為老師沒有喊我卻喊了別人而生氣等。接著,通過觀察、體驗和分析討論,消除不必要的誤會和猜測,引導學生學會用合理的行為方式控制情緒。
二、中年級學習表達情緒
情緒并不是控制住了就好,學會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才是更重要的。三、四年級是學生情感發(fā)展的轉折時期,從情感外露、淺顯、不自覺,向內(nèi)向、深刻、自覺發(fā)展。因為情緒控制能力有限,他們?nèi)菀着c同學發(fā)生矛盾沖突,所以,這個年齡段心理微課設計的重心是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教會學生更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任性可不好》《認識和了解多彩情緒》《說出自己的情緒》《學會描述你的情緒》是這個年齡段心理微課的主題。通過學習,學生知道了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并不代表可以肆意發(fā)泄,明白“就事論事”是重要的原則。
如在《學會描述你的情緒》一課中設計小組情境模擬練習,指導學生使用“當我看到……時,我感到……,我需要……,所以我希望……”的句式。通過小組情境練習,學生明白了當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一味地宣泄情緒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更糟糕,此時需要冷靜下來,客觀地表達自己的合理需求;當別人情緒激動的時候,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嘗試換位思考并合理表達自己的觀點。
三、高年級學習管理情緒
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開始進入青春早期,心理發(fā)展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自主意識逐漸增強,喜歡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增強;情緒不穩(wěn)定,有時會對老師和家長的正當干涉有反抗情緒;意志力不夠堅定,分析問題的能力還在發(fā)展中,遇到困難和挫折容易灰心。結合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在“情緒情感”主題心理微課的設計中,重點引導學生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家長和教師希望學生能夠擁有積極的情緒,常常會用傳統(tǒng)的說教的方法進行教育,卻很少教授管理情緒的方法。很多學生用壓制、忍耐或逃避的方法來面對自己的不良情緒,這對他們的身心發(fā)展是不利的。根據(jù)這個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情緒情感”主題微課的內(nèi)容為:《說說我們各自的擔驚受怕》《他把書包扔下樓》《我害怕打開手機》《我害怕一個人待著》,讓學生知道情緒產(chǎn)生的源頭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自己的想法,幫助學生學會調適自己的情緒,學習宣泄不良情緒的方法,使消極情緒向積極的方面轉化。
如《說說我們各自的擔驚受怕》一課設計了情境討論環(huán)節(jié):課間你心愛的新本子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小A經(jīng)過時踩了一腳,新本子上留下了一個黑乎乎的腳印。這時你會怎么想?如果小A是一個盲人,你又會怎么想?如果小A是因為手被小刀劃傷急著跑去醫(yī)務室,沒有注意到地上的本子,你又會怎么想?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有時我們的糟糕情緒并不是因為事件本身,而是源自我們對事件的不正確認識。
學生的心理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我們希望通過心理微課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更好地認識情緒、表達情緒、管理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