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蓮
摘 要:低年級是學生閱讀的起步階段,閱讀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到高年級時的閱讀質量,為學生之后的成長與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小學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重要時期,這期間小學生必須要養(yǎng)成獨立、自主閱讀的好習慣,將會對其終身受益。因此,民族小學低年級的漢語教師應該重視閱讀教學,不斷地改進低年級閱讀教學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閱讀教學的最重要任務是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對民族小學孩子來說尤其重要。
關鍵詞:閱讀教學;閱讀方法;閱讀習慣;教學策略
一、 引言
由于受到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民族小學學生在漢語課的學習中存在很多困難。因其特殊性,漢語閱讀教學成為民族地區(qū)漢語教學的難題之一。因此,通過對此問題的研究,總結了以下幾點提高民族小學低年級學生漢語閱讀能力的方法。
二、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對閱讀材料感興趣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先決條件之一,在此基礎上,會激發(fā)學生積極閱讀、思考,并主動參與探究。
依據學生對新異知識特別感興趣的特點和低年級課文全文注音的優(yōu)勢,在教學開始,可在解題的基礎上提出有趣的問題,激發(fā)學生饒有興趣地去朗讀課文,也就是創(chuàng)設一個有趣的情境或設下疑點,從而激發(fā)學生閱讀探究的興趣。如:教學2上第十一課《地球爺爺?shù)氖帧窌r,可從課題處設疑:1. 地球爺爺有“手”嗎?你是怎么知道的?從哪看出來的?2. 地球爺爺?shù)摹笆帧钡降资鞘裁??通過設置新奇、有趣的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愿望,使學生迫不及待地想從書里找答案,進而讓學生產生閱讀的興趣。
三、 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自由式朗讀習慣
當充分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之后,他們的心理上會產生迫不及待想要讀的愿望。此時,教師就要把握時機布置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提出如下幾方面要求:
1. 邊讀邊標出自然段,畫出文中生字和新的詞語。
2. 讀準字音,遇到難讀的詞語、句子、自然段可以反復多讀幾遍。
3. 邊讀邊思考朗讀前提出的問題。
學生此時按要求進行的自由式朗讀,既對生字新詞有了初步感知,又有對課文內容的初步了解。經過長期的訓練,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整體感知,邊讀邊想,邊讀邊畫的良好閱讀習慣。
四、 圖文結合;根據低年級學生形象記憶為主的特點
在低年級教科書中,大部分課文配有生動、形象、活潑并可愛的插圖,且插圖包含聲情并茂的故事情節(jié),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一味地灌輸,而應該充分利用課本中插圖,先從圖入手,讓學生仔細看過插圖之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插圖中的“故事”,再對照課文中的文字。這樣一來,不僅有助于學生讀懂課文,理解字詞句,學會猜想和揣摩,還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如:2下第11課《稱贊》這篇課文一共有4幅插圖,每幅圖代表幾個自然段的內容,可以先讓學生觀察第一幅圖。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第一幅圖,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獾在學木工,小刺猬走到他身邊,觀察他做的板凳。”
師:“那小獾做的板凳這么粗糙,為什么小刺猬還稱贊他呢?”
生:“因為小獾在很認真地做板凳,還有從他旁邊的幾個板凳來看,做得一個比一個好,所以小刺猬稱贊了小獾。”學生根據有趣的圖片,能夠生動形象地描述故事情節(jié),激發(fā)想象力,緊接著通過朗讀課文來了解課文內容。就這樣由視覺上的圖像信息轉為頭腦中的文字符號,這都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尤其對民族小學學生來說,減少了對文本理解的難度。
又如:在第二課時開始時,教師先把課文中的四幅圖放在一起,打亂順序,讓學生猜每幅圖都代表第幾自然段,并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是從哪看出來的。
師:“同學們,猜猜看第3張圖片是第幾自然段的內容呢?”
生:“是最后一個自然段。因為,小獾手里拿著兩個紅紅的大蘋果,并且他們兩個笑得很開心,因此是最后一個自然段?!?/p>
從圖片入手,進入學文,圖文對照結合,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結合起來。這樣一來,不僅有助于學生讀懂課文,還能學會閱讀方法,將有效的閱讀方法遷移到其他課文中。
五、 抓住關鍵詞;學生用多種方法理解詞句,理解性閱讀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對理解文本,學生和文本之間交流的一種感情上的升華,要想使學生更加讀好課文,必須要讓學生先理解課文的意思,并從中體會思想感情。低年級課文中有許多形象、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這些童話故事中一般包括人物的對話及動作等方面的描寫。對話和敘述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這就是學習課文的重點以及難點。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通過抓住文中的關鍵詞來感受人物形象以及特點。
如以2下第8課《萬獸之王》這篇課文為例,指導讀貓頭鷹擔任“萬獸之王”時,抓住描寫貓頭鷹和袋鼠的關鍵詞語“神氣、激動”,通過這些詞語讓學生知道貓頭鷹和袋鼠有著非常驕傲自滿的性格特征。理解“議論紛紛、叫苦連天”時,不直接講解詞語的意思,可以先讓學生與周圍的小伙伴交流關于貓頭鷹發(fā)布的命令,此時學生各抒己見,提出見解,教師可以順勢總結出“這種場面就是議論紛紛”。而“叫苦連天”則采用“采訪”的形式,讓學生轉化為森林中的小動物,說出自己的感受,使用多種形式來理解詞語,能讓學生更容易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而學懂整篇課文,可謂事半功倍。
其次,可以抓住關鍵詞來復述整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如2下《6.明天再練吧》中,用表示時間的詞語“有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一天天過去了”“直到今天”等開頭關鍵詞來描述小鴨子沒有堅持練習長跑的原因,學生可以根據這些時間順序的詞語來理清故事情節(jié),把故事說得更清晰,還有助于學生背誦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