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軍
摘要:本文以小學二年級數學課程《角的初步認識》為例,借助微課在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具體應用,實現(xiàn)翻轉課堂教學,并初探通過微課輔助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交流辨析能力和觀察發(fā)現(xiàn)能力等,有效提升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水平。
關鍵詞:微課? 翻轉? 輔助? 應用
一、課前的應用
(一)準備分析
二年級下冊《角的初步認識》這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是初步直觀認識平面圖形——角,初步了解角各部分的名稱,進一步掌握角的個數及理解角有大小區(qū)分,并學會如何去辨別角的大小。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具備“角”特征的物品,但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對角的概念的認識仍是抽象的,特別是理解角的大小方面還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動手操作活動角,理解活動角的開度是決定角的大小的關鍵?;谝陨戏治觯竟?jié)課教學目標設定為:(1)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學會如何比較角的大小;(2)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角,初步積累認識圖形的活動經驗,發(fā)展初步的空間觀念;(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動手操作能力,初步培養(yǎng)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圖形特點的意識。
(二)微課和自主學習單的設計分析
微課的選題應根據教學需要有所側重,由于“角”的概念較抽象,不易理解,所以我特地選擇“角”這種概念型知識點來設計微課。(1)認識角:什么樣的圖形是角?通過學過的圖形或生活中的物體來感知,利用描述性語句來陳述角的概念。(2)角有哪些特征?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3)急需在課堂解決的重難點問題:如何理解角的大小?可以先自己制作活動角來體驗感悟,然后課堂上師生探究合作,再次驗證。(4)與微課的內容講解保持一致,設計對應梯度的練習來檢測和鞏固知識。
(三)微課的制作以及課堂教學課件分析
《角的初步認識》微課主要是以PPT、動畫、視頻拍攝結合的方式完成。利用PPT制作整體微課設計思路,利用動畫和拍攝視頻來著重呈現(xiàn)重要知識點,最后統(tǒng)一錄制、編輯、輸出微課視頻。而課堂教學課件雖也是用PPT制作完成,但是思路與微課有很大區(qū)別,教師應該厘清微課對課堂教學的輔助作用,再來整合教學,作出整體的教學設計。對于學生看完微課后出現(xiàn)的理解不到位或偏差等問題,在教學設計時要制訂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并對相關知識點做延伸和拓展點撥。
(四)學生觀看微課,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
目前我通常采取兩種相對簡單的方式來與學生分享微課:一是上傳QQ群共享,家長可下載到電腦或手機上讓學生觀看;二是在區(qū)里統(tǒng)一提供的微課平臺上上傳微課,編輯知識點,學生登錄平臺,一邊觀看一邊作答。第二種模式學習反饋較好,學生的自主學習報告單能夠在網上及時完成,老師也能及時得到學生學習情況反饋報告,方便對第二天的課堂教學進行二次備課。因此,我在教學班級積極推廣第二種便捷微課自學模式。
二、課中的應用
借助微課以及學生自主學習單的反饋情況,教師適時調整教學計劃,整合教學設計。
(一)談話導入,直入主題
師:通過微課的學習,我們初步認識了什么?對,初步認識了角。
師:那我考一考大家,一張長方形紙像這樣去掉一個角,還剩幾個角?
師生討論,明確答案。
【效果分析】:課前簡單的談話討論,可讓全班學生對微課所學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也可讓教師對學生微課自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再次得到確認。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1.自學檢測
檢測一:聯(lián)系實際,找角。
師:你能找一找身邊的角嗎?請生比畫。
根據學生比畫,教師課件出示一個角。
讓學生在自己的文具中找一找哪里還有角。
檢測二:判斷角。
請生說一說判斷的結果,師介紹用“弧線”來表示“角”。
讓學生說出其他兩個不是角的原因,進一步明確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檢測三:數出平面圖形中角的個數。
學生一邊數角,一邊在圖中用角的符號將其標出來。拓展:復雜組合角的數一數方法。
檢測四:判斷角的大小。
師生共同檢驗如何判斷角的大小。
【效果分析】:通過教師提問、學生匯報交流的方式,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促進少數微課學習掌握不好的同學再次學習新知,促進吸收。
2.探究新知
活動一:探究角的大小是怎么變化的。
教師讓學生再次操作和感知活動角,并理解角的大小的變化因素。
師:你會把已知角變大或變小嗎?下面我們進入到操作驗證階段。
生操作并交流方法。
生1:把角的兩邊張口張大些,角就變大。
生2:把角的兩邊張口拉小些,角就變小。
活動二:討論鐘面上的角,哪些最大,哪些最小。
師:我們認識過鐘面,鐘面上也有角,你能分辨出它們的大小嗎?
師:其實單就鐘面還可以有更準確的方法,那就是數大格。
學生活動:數大格。
【效果分析】:課堂上師生探究本課難點——理解角的大小。教師以引導為主,掌控課堂探討方向;學生以動手探究為主,體會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并通過小組交流、匯報的方式,以學生代表帶動全體學生思考,真正照顧到全體學生學習。
3.協(xié)作探究
探究一:折角。
師:(出示一張方形紙)同學們看,這張紙你能用它折個角嗎?
師:你還能折出跟這個角大小不同的角嗎?
請生上臺演示剛才折角的具體方法。
師:大家都是用這樣的方法折出更大或更小的角嗎?我們通過眼睛觀察“角”的開口大小,就容易看出或比出角的大小。
探究二:比角。
師:如何用準確的方法來比較你和同桌折出的角誰大誰?。?/p>
同桌合作,比較角的大小,再展示交流。
學生通過不同層次的動手探究活動,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并就知識點本身做進一步的鞏固和拓展,也提升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效果分析】:通過同桌合作,探究新知,放手讓學生來鉆研比較角的大小,經歷“茫然—嘗試—有方法—方法不行—再次有方法—成功”的心理體驗,使得知識運用靈活,理解深刻。
4.知識總結,課內課外延伸
【效果分析】:對一節(jié)課的知識進行總結,并對下節(jié)新課設疑鋪墊。
三、課后的應用
本節(jié)課初步認識角,后期可以繼續(xù)推送微課,讓感興趣的學生了解后續(xù)角的分類、測量以及畫角等知識,學生自己去延伸學習角的系列知識,如“平角”等概念,學生就特別喜歡,并主動去探究了解。
四、對微課教學的思考
通過這一節(jié)實驗課的實踐教學,我有如下思考:一是學生普遍對微課學習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動手操作能力增強,而且還增強了言語表達思辨能力;二是教師可以把一些原本要在課堂上教學而學生能夠通過自學就能掌握的知識,通過微課的形式課前推送給學生學習,從而能在課堂上留出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探索,教師更容易當好課堂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三是在課堂中運用微課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師的教研能力,助力高效課堂建設,值得我們繼續(xù)去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