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為了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以利于學生的發(fā)展,教師應當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及教材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適當給學生補充一些相關知識,便于加深理解,拓展知識和能力。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教學拓展
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學存在著重視書本忽視其他學習資源、重視課內忽視課外學生活動的問題。反思多年的教學實踐,認識到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物理概念、規(guī)律(定律)以及解的方法,而應該和學生一起開發(fā)盡可能多的物理學習資源,以拓展知識,彌補教材的不足。
一、教學內容的拓展
拓展教材中難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和公式。教師應補充講解清楚否則,勢必影響學生對有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對教材中很少出現甚至未提及過但又具有很高應用價值的應加以補充,以利于學生掌握規(guī)律,觸類旁通。例如我在講“串聯電路的等效電阻”時,通過實際練習題,引導學生歸納整理出串聯電路的電壓分配規(guī)律U1:u2=R1;R2和U1:U=R1;(R1+R2);講“并聯電路的等效電阻”時,利用同樣的方法由學生歸納整理出并聯電路的電流分配規(guī)律I1:I2一R2:R1;在講電功率的測量和計算時,讓學生歸納出串聯電路、并聯電路中電功率與導體電阻的關系,這同時也是串、并聯電路聯系的橋梁。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快了學生解題的速度。
對教材中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應給以補充例如,講解慣性和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時,學生總是把它們混為一談。每當這時,我就給學生講解兩者的區(qū)別。慣性是一切物體都具有的共性,是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性質,是一個物理概念。而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是物體在不受外力這個特殊情況下的運動規(guī)律,是一種特殊情況。
二、實驗內容的拓展
實驗內容拓展是指利用現有實驗資源對課本設置的探究內容做適當地增加,從而拓展出新的探究內容,拓展實驗內容更有利于學生對平時學習中易錯不容易理解的現象和知識有個直觀的認識。
比如用天平測量質量。在平時的練習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用已調好的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時,應將砝碼放在天平的―盤。天平平衡時砝碼的質量及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如右圖所示,則被測物體的質量為―g。若調節(jié)平衡螺母前未將游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上,則測量的結果―(填“偏大”或“偏小”)。在完成了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以后,筆者要求學生在接下來的實驗中將游碼移出零刻度線一點點,調節(jié)平衡螺母,然后再測量剛才的物體,結果會發(fā)現所測示數偏大。在稱量物體質量時,學生不明白砝碼為何“由大到小”加,于是筆者設計實驗,要求讓學生將砝碼由小到大加。學生會發(fā)現,當把小砝碼加完后,等到加上了大砝碼又太大,當沒有更合適的砝碼選擇時,自己就犯難了。此時學生會醒悟過來,把小砝碼拿下來,重新先加大的,再一個個由大到小試過去,果然成功了!教師以教材實驗為發(fā)散源,通過對課本實驗的改進和拓展,激活了學生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發(fā)散能力。
三、學習能力的拓展
對學生學習的考察已經由原來對知識和結果的考察逐步轉向于對知識、過程和能力的考察,學生的能力表現為多個方面,如:實驗探究和操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歸納推理能力、運算能力……教師在題目的選取上不能以數量代替質量,內容不必太繁瑣,也不必太難,也不用總想著這類問題考試會不會出題,但要有一定的思維梯度,要有目的性和針對性,要讓課堂有實效。
例如,學習過機械能的知識后,大多數學生認為只要知道動能和勢能以及它們之間的簡單相互轉化規(guī)律就達到了掌握要求,一般性的考試就可以應付了,而我們教師是不是也忽視了對他們能力的提高呢?下面是我在教學中設計的一個啟發(fā)學生的小題目:用一根橡皮筋將一個小紙團斜向上彈出去,如果忽略空氣的阻力,很么時候紙團的速度最大?對于這個問題,大部分學生一開始會根據已有經驗認定剛彈出時速度最大,還有部分學生不知道從哪著手考慮,但當仔細分析后發(fā)現整個過程中機械能不變,而剛彈出時的重力勢能要比落地時大,所以就能得出落地時的動能大,速度也大的結論。通過練習,可以引導學生要善于發(fā)現隱含的條件,選準解題的切入點。通過分析,學生的思路更清晰了。
四、初中物理拓展教學的實施策略
在進行教學拓展時,要讓學生切實學到新的知識,進一步擴展自己的知識視野,而且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和主動學習的愿望;要根據學生基礎的好壞,思維的活躍與遲鈍等諸多因素充分考慮這次拓展對多少學生是有意義和效果的;要在不經意間進行拓展延伸,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學難點,不事雕琢,妙趣天成。
針對不同的教材內容,選擇適當的方法,如投影、掛圖、錄像、演示實驗等生動地再現與教材文字有關的現象、事實,簡明扼要地引入新課,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知識,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為下面學習營造良好的氣氛。
新課教學中,重共同探討,抓對話質疑,促成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預設外資源的生成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教師要適時地引導學生把已有知識經驗和要探索的內容聯系在一起,與學生共同探討或讓學生討論,通過觀察、分析、比較等方法,區(qū)分有關因素和無關因素,迅速地抓到問題的本質,提出自己要研究的問題,并對問題提出初步的猜想、假設。
總之,初中物理拓展教學旨在幫助學生經歷一種發(fā)現和思考的過程。以初中物理學科為核心,將觸角伸及到其他的方方方面,在交匯處展開拓展活動,在跨越、銜接和融合中打開一扇又一扇窗戶,讓學生感觸物理拓展內容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使課堂活動始終鮮活而生動。
參考文獻:
[1]張清江.如何利用綜合實踐活動拓展初中物理實驗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2018,12(28):69.
[2]吳鈞.拓展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模式[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6,34(7):27-28.
[3]單國權.芻議初中物理拓展教學[J].新課程導學,2016,(29):18-18.
3301501908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