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成性評價是指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類量化及非量化指標進行評判,分析其成因,進而調整教學策略,而語文的教學特點決定了對非量化指標的評價應當作為形成性評價的重點。本次筆者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以《論語》教學為主體,以非量化的形成性評價為手段,開展了一次教學實踐。
【關鍵詞】網(wǎng)絡教學;《論語》教學;非量化評價;形成性評價
引言
教學的評價形式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三種。其中,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的發(fā)展做出的評價,以改進教師的教學,進而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評價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不同興趣、表現(xiàn),滿足不同發(fā)展需求……可采用紙筆測試、現(xiàn)場觀察、對話交流、小組分享、自我反思等多種評價方式”,即語文學科的形成性評價應在量化評價之余,加入對非量化指標的評判。但非量化評判缺乏統(tǒng)一標準,因而如何在課堂中更有針對性地對非量化指標進行評價,并以此調整教學策略,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一大關鍵。
2020年在疫情大背景下,網(wǎng)絡教學第一次在中學課堂中大規(guī)模使用,借此契機,筆者以網(wǎng)絡教學平臺為技術依托,以非量化的形成性評價為手段,進行了一次全新的教學嘗試。
一、非量化形成性評價在教學中的實踐
此次,筆者的教學對象為寧波市鄞州中學高二年段577名學生,教材為語文出版社《〈論語〉選讀》。在進行形成性評價時,筆者制定了四個非量化指標:1.學生是否擁有學習興趣;2.學生是否理解文本;3.學生是否獨立思考;4.學生是否增強文化自信。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
筆者在網(wǎng)絡教學時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進入課堂較晚,交流后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普遍缺乏學習內驅力。筆者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增加學生對語文課堂的期待值,因此專門設計“課前討論”環(huán)節(jié)。
以下為“如果與孔子同一時代,你會拜孔子為師嗎”這一課前討論的實錄:生1:愿意,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生2:拜孔子為師說不定我也能成為七十二賢之一。生3:跟著孔子能周游列國見識不同的風土人情,了解當時社會現(xiàn)狀。生4:那太危險了,周游列國風餐露宿不說,還有性命之危。生5:我想做孔子的學生,因為他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師:謝謝同學們暢所欲言。那孔子究竟是個怎么樣的老師?他又是如何與學生相處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高山仰止》。
“課前討論”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愿意進入語文課堂。此外筆者還利用“課間展示”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當堂展示學生階段性學習成果,例如獨特的思想見解、流暢翔實的表達、工整美觀的書寫,并鼓勵其他學生效仿。
總而言之,筆者本次由“語文學習積極性不高”這個現(xiàn)象出發(fā),通過師生交互、成果展示和公開表彰等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內在驅動力。
(二)深入理解文本
筆者利用網(wǎng)絡教學平臺發(fā)起“說說你眼中的孔子”討論,統(tǒng)計結果顯示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兩個詞就是“圣人”和“偉大”,因而當孔子被描述為“累累若喪家犬”“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時學生覺得難以想象,當孔子贊同曾點描繪的“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時,學生也覺得和積極入世的孔子相矛盾。說到底,學生對孔子的認識并不全面。
針對這一現(xiàn)象,筆者將《論語》上記載的“孺悲欲見孔子??鬃愚o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與學生分享。
師:請同學描述這個故事。生1:孺悲來拜訪孔子,孔子以身體不適為由拒絕了。傳命的人剛出房門,孔子就彈著瑟唱起歌,讓孺悲聽到。
師:孔子為什么這么做呢?生2:孔子就是要讓孺悲知道自己在家,故意氣氣他。
師:如果今天是其他人做出這樣的行為,你們覺得可以理解嗎?生3:可以理解啊,他就是不想見這個人。
師:那為什么放在孔子身上我們會覺得那么難以理解呢?生4:孔子是君子啊。
師:那君子能永遠溫潤謙遜嗎?生5:君子亦有所惡。
師:孔子是個活生生的人,林語堂曾說:“夫孔子一多情人也,有笑,有怒,有喜有憎,好樂,好歌,甚至好哭,皆是一位活靈活現(xiàn)之人的表記?!?/p>
筆者鼓勵學生通過縱橫向的比較,全面客觀地理解孔子,并挑選相關的名家解說音、視頻資料、影視作品片段等,滿足學生課后的學習需求。
(三)倡導獨立思考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占據(jù)主導地位。學生的質疑往往被視為“搗亂”。質疑是獨立思考的第一步,沒有質疑聲的課堂培養(yǎng)不出獨立思考的學生,網(wǎng)絡教學寬松自由的氛圍彌補了這一不足。
以《高山仰止》的教學為例,筆者總結孔子與弟子之間關系融洽,有學生在評論區(qū)突然提出:生1:孔子真的是一位好老師嗎?
筆者注意到,這是一條“匿名”的發(fā)言。
師:這位同學,能說說你的想法嗎?生1:我覺得孔子偏心,對顏淵好。
師:你能從文本中找到相應的依據(jù)嗎?生1:孔子對顏淵大加贊賞,在他死后過分悲傷,還大嘆老天要了他的命。
該生的這條發(fā)言引起不少學生跟帖,筆者意識到這是一個共性疑問,因此決定進一步鼓勵學生們各抒己見。
師:那大家覺得孔子對其他弟子怎么樣?生2:孔子對子路也很好,當門人不敬子路時,孔子站出來為他說話。生3:那為什么孔子要說子路不得善終,這不是在咒他嗎?生4:對對對,孔子還說子路沒什么可取之處!
師:孔子究竟為什么對子路這么有“意見”?生5:因為子路有勇無謀。
師:愛之深責之切,正是出于對子路的關心和了解所以才會時時鞭策。(補充《孔子世家》中陳蔡之困孔子與子路、子貢、顏回三個弟子的對話)
師:顏淵是孔子的知音,因此在他英年早逝時,孔子“哭之慟”恰是真性情的表現(xiàn)。第一位匿名提問的同學很有勇氣,也很有自己的思考,也希望更多的同學能在課堂上勇敢提出自己的見解。
短短的幾分鐘,一個可能在傳統(tǒng)課堂“被淹沒”的問題卻因為網(wǎng)絡教學的自由氛圍“浮上水面”,筆者也不斷調整提問策略,鼓勵“羞于表達”的學生主動表達,幫助“學有所思”的學生獨立思考。
(四)培養(yǎng)文化自信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學《論語》沒什么用”“《論語》在高考中分值低,有必要花那么多時間學嗎”等消極思想?!墩撜Z》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是獨一無二且根深蒂固的,其中許多內容放到今天仍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要讓它恢復生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筆者認為語文教師應當把感受《論語》魅力、培養(yǎng)文化自信作為教學目的之一,鼓勵學生以發(fā)展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tài)看待傳統(tǒng)文化,故筆者組織了一場“在當今時代,我們應不應該提倡中庸之道”的辯論賽:
生1:我方認為當今時代我們不應該提倡中庸之道?,F(xiàn)代社會要發(fā)展就必然存在競爭,有競爭就會有勝利和失敗,是沒有折中余地的。零售行業(yè)巨頭大潤發(fā)是19年不關一家店的傳奇商場,但如今卻被阿里巴巴收購。生2:中庸之道求安求穩(wěn)的保守傾向制約著人們奮斗,阻礙著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生3:中庸之道主張?zhí)幨乱m度,但現(xiàn)實中我們卻常常過猶不及,所以當今時代更應提倡中庸之道。生4:2003年,時任總理的溫家寶在哈佛大學作演講時就介紹了中庸之道,強調國際社會之間要“以禮相待,和而不同”,才能化解矛盾,和諧共處。
針對學生學習《論語》存在功利、浮躁心態(tài)這一現(xiàn)象,筆者組織了這場辯論賽,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拓寬了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思考了“古為今用”的命題,進而培養(yǎng)了文化自信。在這個過程中,網(wǎng)絡教學平臺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更高效形成辯論隊伍,有序地組織發(fā)言,并實時統(tǒng)計關鍵詞結果。
二、總結與思考
本次教學活動是網(wǎng)絡教學與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一次有機融合,筆者充分利用網(wǎng)絡教學平臺上討論功能、問答功能、辯論功能、獎懲功能、多媒體展示功能以及統(tǒng)計分析功能,實時掌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心理、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的動向,分析其變化的深層次原因,并以此為依據(jù),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但由于教學經(jīng)驗和課時安排有限,對于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利用仍停留在初級的階段,針對語文學科形成性評價中的非量化指標的評價方法,也未形成完善的方法論。
但無論如何,網(wǎng)絡教學都會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推進在未來的語文教學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筆者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到研究隊伍中來,一起探究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完善語文教學中形成性評價體系,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知識和情感雙豐收。
參考文獻
[1]王建語.初中語文形成性評價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2019.
[2]楊光榮.形成性評價在英語專業(yè)寫作課堂中的實踐和探索[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論語》讀本[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王楚,女,1992年生,浙江寧波人,寧波市鄞州中學,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