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
摘 要:以學生為中心,自由而不放任是收放自如的真諦,在課堂上給學生以提問的自由,行動的自由,思想的自由,言論的自由,情感的自由,使學生的思維飛揚,個性張揚是每一個老師美好的愿景?!昂诵乃仞B(yǎng)導向的小學數學問題提出教學研究”就是在追尋收放自如的靈動課堂道路上盡情感受“放手也是一種愛”的心靈契合;“一念放下,萬般自在”的瀟灑自由; “放開手腳大膽干”的豪氣萬丈。
關鍵詞:放松;放下;放開;問題提出
開放的課堂是學生自主發(fā)展的課堂,是新課程標準中學生是課堂學習主體的具體表現?!昂诵乃仞B(yǎng)導向的小學數學問題提出教學研究”提倡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自主提問探究,自主發(fā)現反思,自主創(chuàng)新拓展。我們一直在追尋這樣收放自如、問題提出的靈動課堂,讓學生在融洽的課堂學習中提問、探索、思考,給孩子一個幸福自信的童年!
一、放松氣氛適提問
課堂的氛圍,是由老師和學生一起營造出來的。風趣、幽默的語言往往使人心情愉快,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美輪美奐的圖片能讓人注意力集中。教師寬松不失嚴謹,理性不失幽默的課堂語言和提問能有效地放松氣氛。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在恰當的場合、恰當的時機,巧妙地運用風趣的語言開導學生,啟發(fā)學生主動提問,運用視覺,聽覺,感官的情景刺激學生感受數學味道,根據提示適當提出數學問題。
在新課的學習前欣賞美麗的圖片,愉快的音樂可以舒緩心情,喚起生活經驗,打好課堂的情感與知識基礎。例如蘇教版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軸對稱圖形:課開始,教師一邊播放音樂一邊呈現生活中美麗的圖片:你有什么感受?對這些身邊的現象,你有什么問題?孩子們興趣盎然地欣賞,感受,共鳴,提問。同時在不知不覺中感受了生活中的美來自數學上的對稱,也能提出有數學味的問題。提問的過程中又能總結,提煉,加深對事物的理解感受程度,既為全課的開展定下美好的情感基礎,又讓學生會進行數學眼光的欣賞與參與,學習軸對稱知識。
二、放下糾結巧呼應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的瀟灑自由說的那么容易,但是現實課堂教學中這樣的境遇你有過嗎?
境遇一:研究剛開始,一個問題拋下去,第一位學生就出錯了,教師急于糾正學生的錯誤而被其他學生持續(xù)牽制,拋不開一個個“連環(huán)計”,走進了一個個“迷魂陣”,離本課的主旨越來越偏,走得也越來越遠,當教師痛定思痛想回頭的時候,燈火已闌珊,離下課已不遠。
境遇二:對今天的課題有什么想提問的呢?有的學生的并不提問,而是把新課內容全都表述出來,學生講得頭頭是道,教師尷尬的一地,肯定他的話接下來怎么操作,忽略他的話如何回到你的預設?猶猶豫豫,模模糊糊中找不到出口。
境遇三:更多的時候教師反復引導、啟發(fā)、追問,學生總是領會不到主旨,說不到重點,走不進故事,教師在糾結中行進,在郁悶中等待下課。
如何評價和修正?
對策一:如果學生一開始就回答錯問題,我們必須放一放,快刀斬一斬,留到學習完后回過頭來,用新的眼光,對的視角反思這個錯誤,這時候學生已經掌握了方法,有能力有信心把錯誤改正,使知識內化。
對策二:如果學生還未教就了解新內容,我們不要被預設左右思維,可以及時反問一下,真的是和這位同學說的那樣嗎?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新知。學習完以后再對這位同學的正確觀點進行肯定和完善。
對策三:如果反復指引、追問還是達不到目標,我們可以緩一緩,把問題交給其他孩子,讓他們互幫互助,討論交流,在不斷的思維碰撞中總有會的孩子會用孩子之間的語言幫助理解領會,孩子的交流有著不可思量的力量,孩子的方法有著獨特的魔力,孩子的語言有著自有的共鳴,或許收效會出乎你的意料。
李懷軍博士說:我們應該評價與修正問題的可行性,不斷完善所提出的問題,調整探索目標,重新對雜亂的信息背景進行搜尋并表征。
三、半扶半放促思考
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中經常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審清題目數量關系,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教師在不斷地追問中使題目的條件、問題及其關系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為正確分析數量關系和解答問題創(chuàng)造良好的前提條件。但思考的引導要做到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才能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與思路拓展。
比如蘇教版數學教材中解決問題教學中的關注追問的扶:
問題1觀察,你找到哪些數學信息?指明觀察的方向,數學味道濃,規(guī)避其他干擾信息。
問題2要求這個問題,可以怎么想?引導思考方向,理清思路。
問題3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引導說數量關系。
問題4你會列出算式嗎?在理順思路后正確解答已經不是問題。
問題5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你有什么收獲?總結,提煉,加深對解決問題的理解感受。
在學生思考有困難的時候教師利用一個個追問給出思考的方向,指出目標,扶一把上馬,一方面節(jié)約時間,一方面規(guī)避錯誤。但是有的時候教師卻要大方地把解決問題的機會還給孩子們,把問題拋下去,讓孩子們在和同伴的商討、交流中互幫、互助,嘗試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數學教學中的放:蘇教版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表內乘法單元練習,出示統(tǒng)計表格呈現用畫正字的方法記錄的統(tǒng)計情況提問:這位同學拋了幾個正面朝上,幾個反面朝上?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數出來的,五個五個的數,再多一個
生2用連加進行計算
生3先用口訣計算,再數上多余的一個
生4用乘加算式計算
生5用乘減算式計算 ……
在整個探索的過程中,教師不要表態(tài),也不能提前透露自己的觀點,只是組織學生們不斷地發(fā)表自己的想法,盡量滿足每只舉著的小手。時不時教師手里的“風箏線”拉一拉,拋出幾個問題:你聽明白了嗎?他說的有道理嗎?大家覺得如何?有沒有反對意見?鼓勵他們敢于爭論,學生爭論不休的時刻,也正是他們在積極地參與整個學習活動,經歷著數學知識的探索過程的時刻。
孩子們在互相提問,互相解答中學會了積極動腦、動口,學會了從更多的角度、更細致地考慮問題,學會了和同伴間的交流合作,提升和豐富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收獲了解決問題后的成功體驗。這正是教師組織放手探究教學的精華所在,同時也挖掘了學生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
該放手時就放手,這樣的你才能真切體會到“放手也是一種愛”的心靈契合。
四、放開探究收好尾
學生有著不同的知識背景和思考角度,他們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同一個問題,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風格的不同,常常會出現不同的解決方法,這正是學生具有不同個性的體現。教師要鼓勵學生用已有的經驗大膽思維,鼓勵學生放開手腳進行探究,尋求解決問題的多條途徑。
比如蘇教版數學教材五年級下冊因數和倍數一課。課的最后“完美數”的介紹后將學生的思維進行了拓展延伸。
拋出問題:在10000以內的數中,這樣的 “完美數”還有誰?等待著你也去發(fā)現,把你的發(fā)現過程和發(fā)現結果與大家分享。
這里的研究是拓展延伸的環(huán)節(jié),此時真正的放手就是老師退出課堂,讓孩子自己帶著思考去研究和探索。
此刻你是否感受到了“放開手腳大膽干”的豪氣萬丈。但是有的時候大膽干了還需要教師的收好尾,比如說算法的多樣化中注意優(yōu)化,比如說解題的開放中注意簡便,比如說組合圖形的分割注意是否有已知條件可用,比如說拓展后注意有反饋重激勵。
問題提出教學的課堂中,教師以學生為中心,自由而不放任,在課堂上給學生以提問的自由,思想的自由,言論的自由,情感的自由,使學生的思維飛揚,個性張揚。我們在追尋收放自如、問題提出的靈動課堂道路上感受到了“放手也是一種愛”的心靈契合;“一念放下,萬般自在”的瀟灑自由;“放開手腳大膽干”的豪氣萬丈。
參考文獻:
[1]《教師教學用書.數學》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 2013.06第2版.
[2]《義務教育教科書 數學》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 2014.12第1版.
[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1第1版.
36195003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