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云霞
【摘? ?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幼兒教育越來越受到家長和教師的重視,其中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十分關鍵。微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fā)是一個系統(tǒng)的過程,在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能幫助幼兒園小朋友們形成科學探究的思維,激發(fā)他們對世界的求知欲,以這種微課程的方式教學,新穎且有趣。
【關鍵詞】微課程;幼兒教育;科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10?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03-0185-02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preschool education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parents and teachers. Among them,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scientific inquiry ability is very important.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micro-course resources is a systematic process. In the course of practice, teachers can help kindergarten children to form scientific and inquiring thinking and stimulate their curiosity about the world. Teaching in this micro-course method is novel and interesting.
【Keywords】Micro-cours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Scientific inquiry
幼兒在科學探索活動中通過觀察、操作,直接感知和接觸周圍世界的事物而取得的經驗,叫作早期科學經驗。教師要學會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綜合利用各種資源,在早期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幼兒良好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
一、緊抓微課程資源,生發(fā)趣味課程
案例:早上,幼兒們來到游戲區(qū)玩耍,發(fā)現(xiàn)微濕的塑膠跑道上有一條扭來扭去的小蟲??煽纱蠼衅饋恚骸翱靵砜?!這是什么東西啊?”佳佳圍了過來,說:“不會是小蛇吧!好可怕!”澤澤循聲望去,然后對他們說:“是蚯蚓?。 奔鸭颜f:“原來是蚯蚓,怎么爬到這里了。”一下子幼兒們都被這小小的蚯蚓吸引了過去,他們圍著蚯蚓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佳佳說:“這條蚯蚓怎么在這兒?”思思說:“這條蚯蚓肯定是爬到這兒的呀!但是它的家在哪里呢?”軒軒抓了抓頭說:“蚯蚓的家是在泥土里的?!奔鸭延终f:“那小蚯蚓跑到這里會不會找不到家了呀!”軒軒說:“我們幫蚯蚓找找家吧,然后送它回去?!睅讉€幼兒開始圍著跑道四周四處尋找蚯蚓的家,還有幾個幼兒繼續(xù)圍著蚯蚓,諾諾找了個樹枝開始撥弄蚯蚓。澤澤說:“你輕點,小蚯蚓會被你弄傷的?!敝Z諾撥弄了一下后說:“咦,哪里是蚯蚓的頭呀?”他的問題吸引了其他幾個幼兒。于是生成了“蚯蚓的頭在哪里?蚯蚓有眼睛嗎?蚯蚓喜歡吃什么呀?蚯蚓為什么要爬出來呢?為什么沒有腳爬得還挺快的呢?”等一系列的問題。
分析:當幼兒邂逅蚯蚓的那一瞬間,本是幼兒隨機觀察到的現(xiàn)象,但作為教師,就應該敏銳地意識到自然界中的“蚯蚓”就是很好的教育資源。教師應跟隨幼兒的步伐,敏感地去捕捉幼兒感興趣的教育信息,通過幼兒的自主探索活動,引領幼兒真正走進科學,體驗科學發(fā)現(xiàn)的樂趣。接著,教師緊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和觀察點,從蚯蚓喜歡吃什么到蚯蚓的外形特征等入手,生成了微課程《蚯蚓》,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幼兒進一步觀察、發(fā)現(xiàn)和研究,既能對蚯蚓的疑惑得到解決,又能在其中生成新的發(fā)現(xiàn)。
可見,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是一個觀察到交流再思考的過程,幼兒的思維十分活躍,他們有著天馬行空的想法,同時也敢于表達。
二、利用微課程活動,感知趣味科學
案例:幼兒們將大米裝入空瓶中,裝的過程中反復地按幾次,直到裝滿為止,裝大米壓實,然后慢慢地將筷子插入瓶子中,直至瓶子底部,握住筷子頂端提起來,并觀察瓶子發(fā)生的現(xiàn)象,瓶子沒有掉。幼兒們都大叫了起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筷子十分常見,我們吃飯的時候都會用到筷子,筷子的神力確實讓幼兒眼前一亮。幼兒起初可能不會想到這個實驗的過程,是因為他們接觸到的科學知識有限,于是教師就會進行引導。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實驗,只需要幾分鐘就展現(xiàn)了我們平常所用的筷子的強大力量,幼兒們也連連稱贊。這其實蘊含了豐富的科學道理,由于米粒和米粒之間的擠壓,杯內的空氣也被擠出來了,杯子外面的壓力大于杯內的壓力,筷子和米粒之間就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充滿米的杯子就會被提起。幼兒對筷子能把瓶子提起來這個現(xiàn)象產生興趣。我們的小科學家航航提出了新的問題:“瓶子里只能裝米嗎?能裝其他的嗎?”蕾蕾接著說:“可以裝豆子嗎?”可樂也抓著腦袋說:“裝我們沙坑里的沙子呢?”于是幼兒開始收集各種材料,他們還去食堂借來了紅豆、綠豆、小米,又去沙坑里挖了沙子來,他們將這些材料投放在了科學區(qū),在科學區(qū)進行下一步探索。
分析:根據(jù)幼兒的興趣和需求投放科學區(qū)的材料。科學活動課《筷子提米》的實驗激發(fā)了幼兒的興趣,主要是幼兒覺得材料好玩,他們在操作中感受了材料的趣味,所以又聯(lián)想到了紅豆、綠豆、小米和沙子,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常見的材料,由幼兒自己去實驗自己尋找來的材料,幼兒實驗的過程是幼兒在行動中學習的過程,幼兒在面對自己想做的事情時,總能拿出十分的精力和努力去完成。
三、開發(fā)微課程內容,展現(xiàn)趣味探究
案例:我們午間散步時都要路過一片向日葵種植地,幼兒們每天都要去觀察向日葵,目睹向日葵一天天地長大。某天的午間太陽很好,幼兒來到向日葵種植地,突然叫起來:“哇!你們看向日葵開花了。”其他幼兒也紛紛圍了過來。佳佳說:“真的呢!”軒軒說:“你看向日葵的花盤好大,我知道向日葵是朝著太陽開花的。”聽了軒軒說的,佳佳看了看太陽,正是中午,太陽在我們的頭頂,她再看了看向日葵說:“向日葵沒有朝著太陽啊?”然后幼兒都看看太陽,再看看向葵花,心中產生了疑惑。顧名思義,向日葵喜歡朝著太陽,可是幼兒們的發(fā)現(xiàn)好像并不是這樣的,中午的太陽在頭頂,向日葵并沒有把花盤朝上?!盀槭裁丛谖玳g時向日葵沒有跟著太陽朝上,而是背對著光朝著東方呢?”我引導幼兒進一步思考尋找答案。幼兒自己設計了觀察記錄表,每天早、中、晚都要去觀察向日葵,并把自己觀察到的記錄下來。
經過一個多星期的觀察,幼兒們發(fā)現(xiàn)花盤完全盛開的向日葵早、中、晚都朝著太陽升起的地方——東方,花盤沒有完全盛開的向日葵更向著太陽方向。帶著疑惑我們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了向日葵花盤盛開后它的花粉怕高溫,如果溫度過高,會被曬傷的,因此它們盛開后就一直朝著東方了。而沒完全盛開的向日葵也不是因為喜歡太陽才朝著太陽的,是因為向日葵的桿子不喜歡光,所以桿子喜歡背著光,所以才會產生向日葵彎向陽光面的現(xiàn)象。
分析:在微課程《向日葵》中,幼兒發(fā)現(xiàn)了在正午時向日葵并沒有像平時我們知道的那樣朝著太陽,從而引起了濃烈的興趣,他們對向日葵朝陽的問題產生了好奇心。作為教師,我們要充分利用幼兒的好奇心,生成一系列關于向日葵的探究活動。依據(jù)《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精神,幼兒科學領域的內容應該是生活化的 ,應關注幼兒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xiàn)象,與幼兒的生活、游戲密切聯(lián)系,又圍繞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展開,充分利用生活環(huán)境中的材料,利用園內現(xiàn)有的資源去觀察、去發(fā)現(xiàn)。
四、結語
幼兒正處于一個懵懂無知的年紀,而如今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幼兒的學習也得到廣泛的重視。教師應通過微課程的開展,開闊他們的眼界,增加他們感知世界的方式,啟蒙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茖W探究能力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幼兒時代開始培養(yǎng)他們的基礎科學探究能力,會為幼兒今后的許多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注:本文為蘇州市吳江區(qū)第八批學年課題“培養(yǎng)幼兒研究能力的‘微課程資源有效開發(fā)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0819YYQ1098)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林艷芳.提高幼兒搜集信息能力的策略——以科學探究活動的信息搜集為例[J].幼兒教育研究,2020(01).
[2]黨愛娣.基于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指導》課程實施[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01).
[3]甘甜,孫艷,李雪霏.關于“科學”領域的閱讀建議(上)——科學探究方面[J].早期教育(家教版),2017(10).
[4]孫英敏.科學教育活動有效提升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3(07).
[5]時慕春.微課程資源在幼兒園“成長社區(qū)”中的建構研究[J].新智慧,2020(04).
[6]管曉玲.微課在幼兒科學活動中的運用分析[J].當代教研論叢,2020(02).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