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勝
摘要: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自我意識迅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他們的思想行為意識很容易被身邊的各種因素所影響,進而產(chǎn)生道德觀念、法制意識等方面的偏差,所以我們要重視對初中生進行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工作。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生活化教學方法將能夠更有效提高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提高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接受程度與運用能力。本文將對此進行相應探究,并著重討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方式的建設方法以及應用對策。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模式;構建教學模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前言:
在以往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許多老師都不太關注生活教學理論的具體效果,一貫采取的是課堂講解加提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單方面地回應老師的教學內容,以致于道德和法治課堂理論無法全面地聯(lián)系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實踐。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生活化教學方法在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中的運用將能夠有效提高初中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建立起學生自身的獨特的認識系統(tǒng),同時也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實現(xiàn)初中生全方位的發(fā)展進步。
一、生活化教學模式構建方案
1.老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了解學生生活
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基礎之一,就是老師必須要對自己學生的相關生活情況熟悉,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課堂中做好師生交流,在良好的師生溝通交流中,老師才有機會直接從與學生交談中去真實了解、掌握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信息。
談到加強與學生交流的方法上,首先老師必須和學生"打成一片",形成良性的師生關系,如此學生才會和老師更為親密,更樂于向老師吐露心里話,這樣就可提高與教師的溝通深度。然后學校應該適時舉辦一些課外活動或引入一些先進科學技術(如網(wǎng)絡技術),使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更為密切,交流時間也更有方向,提高師生交流的成效。最后重點在于,老師與學生進行交流時,一定要清楚自己在學生交流中的位置,而不要對學生"擺架子",雙方都應該盡量平等地進行交流,而溝通內容也不要只是停留、局限在學習上,還要把交流的范圍向學生的生活中擴大,因為這樣才可以加大老師與學生交流的力度,有助于老師比較全面地掌握學生的生活情況。
2.發(fā)掘生活中的美德和法制元素,完善課堂教學
由于對課程的編寫是遵循生活普適性原則以其為指導,故導致部分具有生活特性的教學內容與本地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狀況不符。此時,就要求我們的老師們要立足于教材內容,對教材內容加以優(yōu)化,選擇適合學生實際學習生活情況的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們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來適應其實際學習的需要。
例如,在組織學習"獨立"這一內容的課堂教學時,為讓學生們了解到獨立的意義,老師應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踐,選擇學生周圍發(fā)生的某些事件作為教學案例。我們可以把住校生的學習生活與走讀生的學習生活加以比較,通過對比學生能夠很明顯地看出,住校生在學習生活中很多事務都是靠自己來完成的,比如洗衣、打水、整理寢室等,而走讀生則是在家長的精心照顧之下,可以說沒有自己動手做什么事。在這樣的情況下,住校生通常比走讀生更加自立,他們能夠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而走讀生通常會需要別人的協(xié)助才能完成那些本該由自己獨立完成的事。
接近于學生生活實踐的事例可以讓學生在親身經(jīng)歷下,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優(yōu)勢和重要性,并在實際對比下,指導學生反思自身的日常行為,從而為其自主、獨立意志的養(yǎng)成奠定扎實的基石。
3.強調學生學習主動性,組建新教學模式
將以上兩點能夠付諸實踐、落到實處,初中道德與法制生活化教學模式已基本構建,但是教學模式的框架還沒有確立,那便是需要組建新的教學模式。這就需要老師們擺正自己在教學中的位置,老師是教學活動中的"引導者"與"組織者",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我們要利用好道德與法制的教學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引領他們在正確的思想方向上去對教學內容進行思考,如此才可以使學生們對教學內容內化于心。
二、道德與法制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運用
1.新課導入生活化
老師們在進行新課導入時,應從學生不陌生、感興趣的日常生活出發(fā),通過聯(lián)系學生的日常實踐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fā)學生們的求知欲、探究欲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在講《做情緒情感的主人》這一內容時,教師選取了某學生與家長意見相左產(chǎn)生矛盾的案例導入。該案例來源于實際生活,其內容往往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加上合理運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進而打開了學生情感的閘門,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在實際生活中怎樣和家長做好情感交流進行深入思索,為上好本節(jié)課打下了伏筆。
2.教學內容生活化
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方式融入學生日常生活案例中,使教師抽象而枯燥的基礎知識和學生生活中實際出現(xiàn)的案例有機地融合,彰顯了學科知識源于日常生活的教育宗旨,減輕了學生對課程理解上的認知困惑,也有利于學生根據(jù)實際生活案例掌握教材知識點,使學生的知識內容源于日常生活并能更好地服務于日常生活。
比如,老師向學生講關于"如何與父母溝通"相關內容時,可以以表格形式,出示實例,如媽媽偷看我的QQ聊天記錄、爸爸嚴禁我玩手機、父母干涉我交友等,引導學生從"合適時間"、"合適地點"、"合適方式"等三方面,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指導學生在具體案例中思考交往技巧。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適當引用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際案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了學生參加課程的積極性主動性,形成了活躍的課堂教學互動,引導了學生自主參與、主動探究、自主思索、主動踐行,讓學生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拓展與升華。
3.知識延伸生活化
道德與法治內容都是源于現(xiàn)實的日常生活中,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就需要老師實施教學中"回歸生活"的理念,將學生熟悉的生活視點與現(xiàn)有的生活經(jīng)驗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讓"教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
為了有效達到本節(jié)課的教育目標,老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后選擇某一個自己和家長之間最不愉快的事件,從溝通對象、溝通地點、溝通時機、交流方法、需要處理的問題這幾個方面,提出下一次和家長交流的計劃,訓練學生和家長之間進行交流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貼近生活的課堂,可以使學生得到如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切體驗,對老師講解的教學內容,也有所體會、有所內化,從而由主動轉變?yōu)閷嶋H行動。
結語:
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遵循了初中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道德與法律教育必須根據(jù)學生具體的課程知識,創(chuàng)造生活化教育情景,并根據(jù)學生的實踐教學成果反饋優(yōu)化與調整學?,F(xiàn)有的生活化教學方法,讓學生從實際生活體驗中了解更多的道德與法律常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田進峰.分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J].教育研究,2020,3(9):57-58.
[2]田進峰.分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J].教育研究,2020,3(9):57-58.
[3]李興選.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實踐研究[C]//2017年區(qū)域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整合研究研討會成果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