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萍
摘要:數學這個科目不同于語文和英語這類語言科目,它存在著跟不上和學不會的現(xiàn)象,背誦對數學來說幫助不大,數學的學習需要學生充分理解數學知識、運用原理、靈活實踐等。要對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首先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積極動手,引導思維。我們今天就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進行闡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培養(yǎng);數學思維能力
引言:
在核心素養(yǎng)的倡導下,小學生的各科學習目標都發(fā)生了一定的改變。小學數學的學習也不只局限在數學知識的學習,更需要拓展到數學學習方法、數學實踐、數學思維、數學綜合實力等。我們今天就其中的一個方面,數學思維進行探討。
一、小學數學教學現(xiàn)狀
我們常常會聽見很多人會說,學習數學是要有天賦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學習數學,學好數學的。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讓教師放棄了一部分學生,慢慢地學生學不會、跟不上之后,學生自己也會對自己喪失信心,會覺得數學的學習很難,會放棄數學,懶于思考。歸根結底,不是孩子不夠努力,而是孩子在面對這些難題的時候,沒有打好基礎,導致孩子開始跟不上。這就需要教師跟學生站在一起去打敗這些問題。學生學不好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首先想到的是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教師不能第一時間想著放棄學生。應該從根本上找到原因,尋找正確的教導學生的方式,用學生容易理解的語言講述知識。小學數學是一個要求非常強調思維能力的課程,所以,小學生的數學思維需要從小、從初級基礎教學開始進行培養(yǎng),這樣有利于兒童的智力開發(fā),同時可以直接影響學生在今后的數學學習能力[1]。
二、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一)注重學生的理解能力
數學是靠理解的而不是靠背誦的。先培養(yǎng)小學生對數學課堂的興趣,然后寓教于樂,之后在教學使用數形結合等技巧,多做題,開發(fā)學生對數學的發(fā)散性思維,培養(yǎng)數學直覺及對于數學問題的理解能力。教師還可以聯(lián)合家庭教育,減少小學生課堂的學習壓力。在生活中遇到問題之后,用數學思維去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讓數學思維成為孩子的思考習慣。帶孩子外出的時候,在給孩子買零食的時候,讓孩子自己計算零用錢和喜歡的零食的價錢,以及找零,算的對可以獎勵零食等,在生活中活學活用,讓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得以提升。在有了自身經驗的數學思考之后,學生在課堂再遇到這類問題的時候,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我認為學生的理解能力應該排在教師教學的首位,所謂理解,就是理解題目的意思。試問,如果學生不能理解題目的重點,從何入手。要想學生理解題目,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讓學生認真地讀一遍數學題目,我們都知道數學題目一般都是很短的,在閱讀完之后,用學生自己的話,把題目的意思說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知道學生有沒有理解題目,這里考察的不是背誦,不要求學生一字不差,只是把題目的關鍵信息用自己的話闡述,先后順序并沒有要求。當然教師還是要選擇一些題目簡單的題型讓學生練習,漸漸地就知道題目中,哪些內容是關鍵信息,自己有沒有讀懂題目,自己的問題在哪里,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
例如:在學習長度單位這一節(jié)內容的時候,首先要注重對學生理解能力的發(fā)展,由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于長度的單位是非常陌生的,那么我們可以選取身邊常用的生活中的長度單位來引入本節(jié)課的教學,讓他們來看一看生活中的長度單位和我們國際規(guī)定的統(tǒng)一性長度單位存在哪些差距,這樣可以導入到對新課的學習,例如教材中給了一個用手掌來量課桌長度的案例,小學生的手掌大小與成人的手掌大小是不一樣的,那么他們在量取課桌長度時,所測得的扎數是不一樣的,因此引出一個統(tǒng)一的度量單位——米。
(二)注重學生的邏輯能力
我們教小學生學習數學,一定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猜想是推理的前提,而邏輯思維能力就是在小學生現(xiàn)有的數學知識基礎上,所進行的判斷與推論的過程。數學學習思維中涉及邏輯思維能力,而邏輯思維和數學教育思想往往相輔相成,在小學教師的數學課程上,老師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入邏輯思維的訓練,在語言上引導學生猜想,或者有意地設置一些邏輯思維的題目,使用一些邏輯思維鍛煉的工具,用這些來指導學生的數學思考方式[2]。
例如:在學習100以內加法這一節(jié)教學時,教師通過對加法類型的分類,讓學生能夠對不進位加法和進位加法有更為明確的了解,這樣通過豎式可以將抽象化的運算形式轉化為具體可見的方式來進行運算,從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注重學生的抽象思維
數字本身是抽象的,小學的學生還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為了提高對學生的抽象思維的訓練,老師們可以通過設計各種好玩的游戲,使小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數學抽象思維能力。比如可以利用積木教學,在學生玩積木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孩子的數學思維。用各種圖形,各種積木形狀表現(xiàn)抽象的事物,讓學生適應這種表現(xiàn)形式。比如數學教學中,一個正方形是1,一個長方形是2,一個圓形是3,類似這樣的描述,學生如果沒有遇到過就會覺得很難理解。但是在教師有目的的用積木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之后,學生就可以很容理解這樣的描述[3]。
結束語:
總之,讓學生在生活中多觀察、比較、分析和概括,從點滴做起,將基本功練扎實,為以后的生活和學習做鋪墊。當學生面臨一些難題卻難以解決的時候,先尋找突破口,例如邏輯思維、抽象思維等等,這些突破口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數學思維。
參考文獻:
[1] 王英. 培養(yǎng)數學思維,提高數學能力 ——淺析小學數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J].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20(2):1.
[2] 許宜春. 滲透數學思想引導學生思維提升教學實效——淺談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 2021(2019-2):23-24.
[3] 許宜春. 滲透數學思想引導學生思維提升教學實效——淺談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 中學教學參考, 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