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玲
散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利用散文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審美感悟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v觀中小學語文教材,散文一直是閱讀教學的主導文體。而小學階段的散文大多語言優(yōu)美、結構精巧,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重要內容。在部編版教材中,散文占據(jù)了大量的篇幅,尤其在高年段的教材中,對散文閱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散文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達到不需要教。這里的“不需要教”是指教師通過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教師可從葉圣陶先生的思想中受到啟發(fā),通過散文教學幫助學生逐漸掌握品析散文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散文最突出的特點是形神合一,它的內容與形式相輔相成。同時,散文更是語言運用的典范,它的內容與形式充滿美感。教師在確定散文的教學內容時,要注重散文中字、詞、句和結構的分析、解讀。即使是小學高年段的學生,由于其與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閱歷以及生活年代存在差異,在理解文本時仍然難以得其旨趣。因此,對于一些意韻深遠的散文文本而言,教師需要從普通的字、詞、句或標點符號入手,指導學生回到文本,讓學生通過文本中的一個詞、一個字、一句話甚至是一個標點感受作者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
散文的語言具有作家的鮮明風格。在品讀散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文中個性化的語句表達。以部編版六年級下冊《匆匆》一課為例,文中使用了大量疊詞,如陽光是“斜斜”的、時間是“輕輕悄悄”地挪移、“匆匆”地溜走,等等。疊詞的使用既能細致入微地刻畫出時間流逝之態(tài),又能表達出作者對時間流逝的無奈之感。對于這樣個性化的表達,教師應引導學生反復品讀、感悟,讓學生感受語言之美。
在品讀散文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抓住特色鮮明的句式。仍以《匆匆》一文為例,文中將無形的時間有形化,在文章的第四段,作者接連用了十一個問句,同時使用反復的手法,如“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等。句式的變化讓情感層層推進,真切地表達了作者對于時間流逝的無奈與彷徨。
文字就像一座橋梁,這座橋梁連接了讀者和作者,幫助讀者了解作者的心情,讓讀者與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散文的語言具有創(chuàng)造性,作者能把那些表達不出或表達不清的感覺寫得十分形象、真切。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品析詞句,能幫助學生感受散文的語言表達藝術,讓學生領略散文的形式之美,進而不斷發(fā)展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增強學生的散文閱讀能力,促使學生慢慢達到“用不著教”的境界。
散文的表現(xiàn)形式自由,沒有定式,行文無拘無束。在散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理解并習得散文獨特的表達方式。在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教材中,編者安排了兩個整單元的散文學習,單元的語文學習要素分別是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情感的方法和初步體會景物的靜態(tài)美和動態(tài)美。由此可見,教材編者對散文教學的定位不僅關注抽象化的思想精神,還關注語文的內核,即作者個性化的表達方式,獨出心裁的寫作手法。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北京的春節(jié)》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交流中感受作者是如何根據(jù)不同日子在春節(jié)中的重要程度以及自己想要表達的主要意思安排文章內容主次的。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臘八粥》,讓學生進一步思考作者是如何把主要部分寫具體的,幫助學生把握寫作的關鍵。
散文獨特的表達方式正是散文重要的教學價值。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給予學生恰當?shù)囊龑Ш忘c撥,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進而增強學生的散文閱讀能力。
散文所傳達的情感也具有重要的教學價值。散文之所以被譽為“美文”,不僅因為散文的語言美、形式美,更因為每一篇散文所表達的情感都非常豐富。散文本身就源于作者獨特的感受與情思??v觀部編版教材,高年段語文教材所選取的散文,絕大多數(shù)帶給學生的是一種審美體驗。例如,六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編者安排了《草原》《丁香結》這兩篇非常典型的寫景抒情型散文,這類散文涵蓋了語言美和情感美。教師在教學這類散文時,應以賞析語言、把握作者情感為教學的重點。朗讀法是完成這一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通過教師范讀、集體朗讀、學生個人朗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作者情感,感受文本的語言美和情感美。例如,在教學《草原》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朗讀寫草原“綠”的句子,讓學生在朗讀中抓住句中的重點詞語感受作者語言的妙處,進而理解作者來到草原之后的心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教師指導學生朗讀,不僅要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還要指導學生讀出文字背后的情感。有的散文直抒胸臆,學生能掌握朗讀的情感,而有的散文比較含蓄,學生難以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因此,教師要通過指導學生朗讀,幫助學生讀出文字背后的情感,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理解作者的意圖。例如,部編版六年級下冊選編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文章通過細膩地刻畫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與惋惜。在學習這篇散文時,學生雖然能抓住文章中細膩描摹時間流逝的種種現(xiàn)象,但難以理解文字背后的無奈。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反復朗讀,引導學生讀出生命易逝的情感,激發(fā)學生對生命的敬畏之情。
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教師在教學此類寫景抒情的散文時,應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文章表達的情感,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閱讀感受。
作者在散文中不僅抒發(fā)了自己獨特的情感,還在文章結構中融入了自己的巧思。因此,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學習散文的主要內容外,還要讓學生學會分析散文的寫作結構。在高年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寫作內容的安排技巧,以及文章的寫作結構。
從部編版教材的散文編排中可以看出編者在引導教師和學生關注散文的寫作結構,思考作者如此安排寫作內容的原因。在教學《北京的春節(jié)》這一課時,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品析作者俗白清淺、“京味兒”十足的語言以外,還要讓學生感悟作者內容安排的巧妙之處。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析文章的首尾呼應和文章段落之間的順暢銜接,如“元宵上市,春節(jié)的又一個高潮到了”,引導學生品析這個“又”字,讓學生感受作者在文章結構、統(tǒng)籌內容上的匠心獨運,讓學生感受文章的結構之美。
教師要想達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就要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本領。在高年段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課文為依托,從文章的整體結構出發(fā),讓學生明白作者的謀篇布局,幫助學生形成篇章意識,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為了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教師可以進行拓展延伸,補充寫作背景,指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讓學生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不同散文作家的寫作特點。例如,在教學部編版教材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jié)》時,教師可以結合書后閱讀鏈接中斯妤的《除夕》,讓學生比較兩篇文章在相同主題下寫作手法的區(qū)別。教師也可以結合沈從文先生的《臘八粥》,讓學生比較不同作家之間語言風格的差異。教師還可以將讀與寫相結合,引導學生進行仿寫,如在學習了《匆匆》中具象化描寫時間流逝的手法,讓學生嘗試使用排比句式生動地表達時間流逝,從而在仿寫的過程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書本教材,還應引導學生開拓視野。教師要建立大閱讀的教學觀,為學生創(chuàng)造多樣化的課外散文閱讀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開放性的散文閱讀教學環(huán)境,以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進而增強學生的散文閱讀能力。教師要“一邊教,一邊逐漸為‘不需要教’奠定基礎”,引導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方法延伸到課余生活,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能自己讀懂散文、愛讀散文,從而達到散文教學的目的。
散文教學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有著重要意義。在教學散文時,教師要以課文為依托,發(fā)揮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性作用,通過帶領學生品析典型詞句,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散文語言的優(yōu)美,領略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還要激發(fā)學生散文閱讀的主動性,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寫作手法,領會作者的謀篇布局。葉圣陶先生曾說,要讓學生能“展卷而自能通解,執(zhí)筆而自能合度”,小學階段的散文教學雖難以至此,但也應該在求索之路上。
(作者單位:蘇州高新區(qū)東渚實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