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菲
繪本中精美的圖畫和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充滿了童趣和童真,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興趣、特點等,因此,繪本能有效激發(fā)幼兒的閱讀興趣,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據調查,幼兒園開展幼兒閱讀的方式主要有集體閱讀和自主閱讀兩種。但由于幼兒的認知水平有限,對抽象的閱讀對象難以理解。因此,幼兒園現(xiàn)階段開展繪本閱讀的方式仍以集體閱讀為主。在集體閱讀中,教師可以較好地滿足全體幼兒的閱讀需求。但在集體閱讀中,教師常常忽視一些細節(jié),如速度、集體閱讀的完整性、集體閱讀中的互動等,這都影響了集體閱讀的效果。
閱讀是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人們學習知識、提升能力的重要手段。與自主閱讀相比,集體閱讀更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在集體閱讀過程中,幼兒能感受到濃厚的閱讀氛圍,能夠更好地開展繪本閱讀。但由于幼兒的閱讀能力存在差異,集體閱讀的速度也存在差異。
例如,在閱讀繪本《我才不放手呢》時,教師在和幼兒一起閱讀完繪本的前幾頁后,利用故事中的問題引導幼兒自主閱讀,讓幼兒在書中尋找問題的答案。一段時間后,大多數幼兒完成了繪本內容的閱讀,而部分幼兒尚未完成閱讀。這時,先閱讀完的幼兒開始討論繪本內容,這影響了未完成閱讀的幼兒。為此,教師只能繼續(xù)進行集體閱讀。
在以上案例中,為了提升幼兒的自主閱讀能力,教師給幼兒提供了自主閱讀時間,但因幼兒的閱讀速度存在差異,自主閱讀無法順利開展。教師應充分考慮幼兒的閱讀能力,采用恰當的方式,合理安排閱讀的內容與時間,以保障閱讀的效果,提升幼兒的閱讀能力。
繪本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教師要想借助繪本提升幼兒的閱讀能力,就應保證集體閱讀的完整性。但在集體閱讀中,教師容易忽略一些能幫助幼兒理解和感受故事內容的細節(jié),如封面、環(huán)襯、封底等內容。封面是繪本的“門面”,反映了繪本故事的內容與情感,是繪本故事最直觀、最富有感情的“預告片”。在集體閱讀時,教師需要有效把握封面內容才能激發(fā)幼兒的閱讀興趣。例如,在幼兒閱讀繪本《大老虎和小老鼠》時,教師可引導幼兒觀察繪本的封面,并提問幼兒:“看看封面上都有誰?”幼兒回答道:“封面上有老虎和老鼠。”教師接著提問幼兒:“它們都是什么樣子的?”幼兒回答道:“老虎身上有漂亮的花紋,老鼠身上有灰色的皮毛?!苯處熣f:“你們觀察得真仔細,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一個好玩的故事,你們想不想看看呢?”幼兒回答道:“想!”
在以上案例中,教師借助介紹封面人物激發(fā)了幼兒的閱讀興趣,但這種直觀的人物介紹很容易達到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而繪本中抽象的情景又超出了這一范圍。因此,幼兒很難在閱讀時與繪本內容產生情感共鳴。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某位教師在引導幼兒閱讀繪本《大老虎和小老鼠》時,采用了啟發(fā)式教學。她沒有過多關注繪本封面上主人公的外貌特征,而是請幼兒仔細觀察人物的表情,并向幼兒提出了以下問題:“老虎的表情是什么樣子的?老鼠表情是什么樣子的?老鼠的眼睛為什么是向上看的?為什么它會有這樣的表情?難道它不高興嗎?它不高興會不會和旁邊的大老虎有關呢?”這一系列提問充分激發(fā)了幼兒的閱讀興趣,有助于幼兒在閱讀時深入挖掘故事主人公的內心,體會它們之間的感情,為后面的集體閱讀奠定了基礎。
環(huán)襯是連接書芯和封皮的襯紙。繪本的環(huán)襯設計一般采用抽象的肌理效果、圖案、照片等,環(huán)襯的風格、內容與書裝整體保持一致并有一定變化(見圖1,圖2)。環(huán)襯不僅讓封面、封底和書芯連接更加牢固,還延伸了故事內容。
圖1 《我爸爸》封面
圖2 《我爸爸》環(huán)襯
例如,在《我爸爸》繪本中,作者以孩子的視角塑造了一個讓人“笑破肚皮”的爸爸形象。而《我爸爸》的環(huán)襯則有著內容過渡和視覺延伸的作用。教師在集體閱讀中講解環(huán)襯,能給幼兒“美”的享受,能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
封底又稱封四,是一本書書皮的底部,是圖書的重要元素。封底是圖書封面、書脊的延展與補充,也是故事的總結。封底與封面之間緊密關聯(lián)、相互補充,二者缺一不可。例如,在繪本《拔蘿卜》中,作者沒有寫“蘿卜”的結局,但封底中一幅全家人圍著桌子喝湯的圖片則表明了“蘿卜”的結局。由此可見,教師在開展繪本閱讀時應重視講解封底,以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
幼兒在閱讀時會思考繪本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特征等,也會產生一些疑問。在集體閱讀中,幼兒可以和同伴自由討論自己的思考和疑問。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集體閱讀這一優(yōu)勢,優(yōu)化集體閱讀環(huán)節(jié),提升幼兒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及社交能力,從而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
(一)開放式提問,增加師生互動
開放式提問是指教師提出比較籠統(tǒng)、范圍較大的問題且不限定回答內容的一種提問方式。開放式提問可以讓幼兒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有助于提高幼兒的閱讀興趣。在集體閱讀中,教師可以多設計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幼兒大膽假設與想象,以提升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例如,在繪本《狼和七只小羊》中,狼需要把它黑黑的爪子伸進門里給小羊看。教師可以提問幼兒:“如果請你扮演大灰狼,你要怎么樣才能把手變黑呢?”有的幼兒說摸摸臟的東西手就變黑了,有的幼兒說可以在手上涂上黑色的顏料,還有的幼兒說可以戴黑手套。教師采用開放式提問的方式開展集體閱讀,可以充分啟發(fā)幼兒的想象力,讓幼兒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二)發(fā)掘作品細節(jié),加強生生互動
在集體閱讀中,教師應加強幼兒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并引導幼兒表達自己的觀點,認真傾聽他人的表述。這有助于幼兒深刻理解故事內容,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繪本《朱家故事》中,主人公家墻紙的花紋隨著故事的發(fā)展而變化。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討論這一內容,以加深幼兒對故事的理解。
(三)巧用藝術形式,豐富互動方式
在集體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藝術的形式引導幼兒關注繪本的細節(jié),如請幼兒重現(xiàn)文中的對話、做主人公的動作、表演故事情節(jié)等。這既有助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也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其他方面的能力。在故事情節(jié)表演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引入歌曲、舞蹈等藝術元素。例如,在童話《白雪公主》中,在幼兒表演“白雪公主到了七個小矮人家里”情節(jié)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采用對唱的方式進行自我介紹,還可以將“王子騎馬”的動作改成跳舞。教師采用多元化的繪本閱讀形式,有助于提升集體閱讀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集體閱讀中,教師應關注幼兒的閱讀速度,保證集體閱讀的完整性,并采用多元化的閱讀方法引導幼兒開展集體閱讀,以保障集體閱讀的效果,激發(fā)幼兒的閱讀興趣,從而提升幼兒的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萬紅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