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婷
【摘 ? 要】清唱能夠提升學生的聆聽敏感度,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演唱能力,包括對音準、節(jié)奏、情感、呼吸等音樂要素的把握。對此,教師自身必須樹立范唱的意識,有效提升清唱能力;利用多重輔助手段,豐富學生的清唱形式,由此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清唱能力,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音樂;清唱意識;培養(yǎng)途徑;輔助手段
清唱,泛指在學唱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或?qū)W生離開鋼琴等常規(guī)伴奏樂器,用人聲單獨演唱的歌唱方式。清唱能夠提升學生的聆聽敏感度,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演唱能力,包括對音準、節(jié)奏、情感、呼吸等音樂要素的把握。
然而,無論是常態(tài)課還是公開課,在學唱環(huán)節(jié),教師基本都是以琴帶聲。多媒體、鋼琴伴奏使學生的表現(xiàn)日趨成熟,但一離開伴奏,學生的音準與表現(xiàn)力就大打折扣。長期以來,教師對多媒體課件和音像資料形成了依賴心理,有些教師則對自己的范唱缺乏自信,忽視了范唱的重要性。
對此,教師應加強清唱意識,在歌唱教學中少用伴奏樂器,盡量以人聲的范唱、學唱進行教學。教學前,教師要厘清形式與內(nèi)容的關系,對音樂文本進行有效而深刻的解讀,挖掘其精髓,繼而尋求如清唱等有效的形式幫助學生學會歌唱,切忌本末倒置。教學中,歌唱是理解歌曲,表達歌曲情感的方式與載體,教師應引領學生,通過聲情并茂的清唱來品味歌曲真切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情操。
一、樹立范唱意識,有效提升清唱能力
教師的個人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決定著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先認識到清唱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范唱,身體力行,帶領學生走入以清唱為特色的音樂課堂。
(一)樹立范唱意識
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范唱的重要性。事實上,教師的范唱是最靈活的教學手段,它不像錄音機和唱片機那樣機械。范唱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差異、教學情境的變化、教材的要求隨時進行調(diào)整。教師的范唱是歌唱教學中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最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因此,樹立范唱意識影響深遠。
(二)關注清唱示范
1.結(jié)合音樂要素,進行有效示范
教師在范唱環(huán)節(jié)應該結(jié)合音樂的相關要素,如音色、音量、演唱方法、歌曲情感、音準、音高等進行有效示范。在真實的課堂中,學生演唱時容易忽視方法。對此,教師可以在清唱中示范演唱方法,確定口型、氣息、發(fā)聲位置等要素,帶領學生進行模仿。劉志華老師在執(zhí)教《故鄉(xiāng)的小路》時,就為學生作了“把聲音從頭頂拉起來”的有效示范。學生經(jīng)過模仿,歌聲明顯有了位置,達成了良好的效果。再如《原諒我》一課中,教師深情范唱,學生即刻體會到為什么歌曲中會出現(xiàn)三次“原諒我”。當唱到第三次的“原諒我”時,學生能夠體會到比前兩句更深切的情緒,歌曲的情感在他們的心中得到升華。
2.根據(jù)音樂內(nèi)容,開展選擇性示范
音樂課上的示范有技巧方面的范唱,有情感處理方面的范唱,也有表情動作方面的范唱,等等。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師應依據(jù)音樂文本,選擇最合適有效的范唱方式展開教學。
在教學人音版五年級上冊《牧場上的家》一課時,教師選用《草原晨曲》作為練聲曲,進行整曲范唱,以悠長、寬廣、舒展的旋律,將學生帶進美麗、遼闊的草原。教師聲情并茂的范唱,以及形象化的語言啟發(fā),指導學生用積極的演唱狀態(tài)、正確的演唱方法、優(yōu)美的演唱聲音表現(xiàn)草原情境。樂句范唱時,教師設計了各類活動,如借助小草圖形譜,幫助學生了解歌曲的節(jié)拍、弱起小節(jié)、連音線等知識。在教師的范唱對比下,學生用優(yōu)美、流暢、連貫的聲音學唱歌曲,體會歌曲弱起拍的演唱,復習、感受連音線。到樂段范唱時,教師帶領學生清唱第二樂段,用歌聲呈現(xiàn)牧場的美麗景象,以及牧民對牧場家園的贊美。在與第一樂段的對比演唱中,學生體會到此樂段的曲調(diào)更加優(yōu)美和抒情,情感更濃烈。
(三)拓寬歌唱的范疇
除了歌唱教學中需要范唱(清唱)外,高年級的許多欣賞教材都需要通過范唱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人音版五年級新教材中的《嘎達梅林》一課,就有主題樂段男低音的演唱版本。執(zhí)教本課時,教師并沒有直接去聽演奏版本,而是先慢速地清唱了主題樂段,特別是在尾音的部分加入了馬頭琴中劃音的演唱效果。學生在教師的范唱中感受了蒙古族音樂的特征,有效地領會了樂曲的主題。之后再聆聽馬頭琴五重奏的版本時,學生對主題印象進一步加深,并能較快地分辨兩個版本主題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之后,學生無須跟琴,就能清唱低音、高音,也能完成快節(jié)奏清唱。最后,教師播放了男低音版的主題欣賞曲,學生自然地將聆聽重心放到了音色的變化上。這樣的教學拓寬了歌唱的范疇,豐富了歌唱的方式,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的學唱能力。
二、利用多重輔助手段,豐富學生的清唱形式
學生的學唱是一個不斷重復的過程,沒有樂器的伴奏,形式單一、無趣的學唱會讓學生感覺機械、疲勞,繼而失去學唱興趣。因此,教師要尋找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有效策略,探尋有效的輔助手段,幫助學生在經(jīng)歷重復的學唱過程中,提高歌唱水平和音樂鑒賞能力。
(一)柯爾文手勢,培養(yǎng)準確的音高概念
教師可以教學生運用手勢歌唱,輔助學生練習音準,建立音高的概念,理解音級之間的高低關系。
以人音版一年級上冊《國旗國旗真美麗》的教學為例,初步練習時,學生先從“3”“5”開始,采用四拍時值,以稍慢的速度進行。在初步掌握前兩個音的音高后,教師不斷加入新的音符,如35-135-12356-123561。學生跟著教師的手勢歌唱,逐漸擺脫了對樂器音高的依賴,還通過手勢了解了音高之間的關系,有效提高了對音準的敏感度。
(二)情境游戲,培養(yǎng)良好的聆聽習慣
在趣味橫生的游戲中,學生在個人清唱、小組清唱、全員清唱的過程中,逐步達到了互相尊重、互相聆聽的狀態(tài)。傾聽與演唱的時效性進一步增長。
以人音版一年級下冊歌曲《這是什么》的教學為例,在熟悉旋律時,教師設計了一個鐘表游戲,學生圍成一個圓圈,形成鐘表的形狀。其中4名學生分別站在3點、6點、9點、12點的位置。教師站在中間,拿長短兩根木棒,當長針走動的時候?qū)W生清唱“滴答滴答”,當短針向上走動時,學生唱第一樂句的最后一個高音(5),當短針向下走動時,學生唱第二樂句的最后一個低音(5)。學生通過情境游戲體驗學習的快樂,感悟音樂所描繪的形象。在游戲重復的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突破歌曲的難點。
(三)字母譜,培養(yǎng)快速的識譜能力
字母譜是以唱名的首字母進行標注的,比阿拉伯數(shù)字更形象具體,學生能通過記憶首字母快速地識記歌譜的完整唱名。
以人音版五年級下冊《小白船》的教學為例,課堂上,教師在黑板上以豎排貼了第二聲部的字母譜,教師清唱,學生聆聽。接著教師和學生以接龍的方式清唱字母譜。最后學生完整地清唱字母譜,教師將字母譜的最高音與最低音呈現(xiàn)在旋律走向圖上,學生快速完整地演唱了該段的字母譜。由此,原本枯燥的識譜教學在簡單明了的字母譜學習中有效推進。循著字母譜,學生在清唱中找到了音高位置,即使沒有鋼琴的伴奏,也能唱得準確到位。
(四)圖形譜,啟發(fā)直觀的音樂表現(xiàn)
圖形譜能幫助學生感受音樂的旋律走向,挖掘曲式美感,掌握音樂知識。在“唱會歌”后,圖形譜往往還能幫助學生樹立音樂形象,處理演唱歌曲,啟發(fā)音樂表現(xiàn),達到“唱好歌,會唱歌”的效果。
以人音版五年級上冊《趕圩歸來啊哩哩》的教學為例,杭州市學軍小學的任一波老師執(zhí)教此課時,很巧妙地運用了一個簡單的圖形譜引導學生體驗“3565 ?6 ”民歌的演唱風格。任老師唱“3565 ? 6 ?| ?3565 ? 6 | ”,學生邊聽邊畫圖形譜,而后討論得出與旋律最貼切的圖譜。本課中,教師運用圖譜引導學生邊看邊聽,體會民歌演唱的獨特韻味,從而指導學生演唱“啊哩哩”末尾處的“6”音。經(jīng)過這樣的指導,學生的歌聲逐漸表現(xiàn)出了民歌的獨特韻味。
(五)小樂器伴奏,激活和聲直覺
小學階段,中低年級的二聲部教學以固定音型的伴奏為主。在同一音色的伴奏中,學生稍不穩(wěn)定,就會出現(xiàn)音準問題。在這樣的清唱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有固定音高的小樂器進行輔助。
以人音版三年級上冊《鐘聲叮叮當》的教學為例,第一聲部的教學,教師選擇以清唱的方式進行,清唱效果不穩(wěn)定時再加入鋼琴單音幫助練唱。第二聲部的教學先選擇敲擊音塊幫助學生清唱“1”和“5”兩個音。在學生熟練清唱以后,教師只在音高變化時敲擊音塊。兩聲部同時清唱時,學生互相聆聽,用不同音色的樂器幫助主音,最終合成美妙的音效。學生在不同音色樂器的輔助下進行清唱,能夠清晰地分辨自己的聲部,和聲的直覺也更敏銳。
加強清唱意識,對于提升學生的聆聽敏感度,增強學生的演唱能力有著重要作用。教師應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并使用輔助工具,引導學生在清唱中關注聲音的色彩、品質(zhì)、音量、音準。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能進一步促進學生在經(jīng)驗重復的過程中,獲得高質(zhì)量的歌唱效果。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實驗小學 ? 3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