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瑤
摘要:信息技術應用到語文教學中已經成為重大發(fā)展趨勢。在此情況下,語文教師不僅要掌握語文課程中的知識,還需要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平臺與信息技術發(fā)展脈絡,為小學語文教學帶來全面的成長契機。而很多語文教師依然堅守傳統(tǒng)教學模式,采用單一、老舊的教學方法,不僅拉低了整體語文教學效率,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發(fā)展。基于此,本文深度分析信息技術平臺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對策,供廣大教育界同仁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策略分析;小學語文;信息技術平臺;
引言:信息技術在語文課程中廣泛應用,教師需結合學生情況與教學內容設計出符合學生現(xiàn)狀的教學計劃,不可生搬硬套。選擇適合小學生教育的信息技術平臺,可以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自主思考輕松解決課題問題,實現(xiàn)多元化滲透教學,拓展學生視野與知識面,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并且逐漸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一、創(chuàng)設情景模式,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模式是最為有效且最為常見的教學手段之一,為學生帶來了更加多元化、趣味化的情景模式教學。在傳統(tǒng)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通過個人對教材的深入了解,不假思索的完成灌輸給學生,為學生省去了自主思考的環(huán)節(jié),使語文教學變得枯燥乏味,同時也將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扼殺在搖籃里[1]。針對這一問題,多媒體設備一馬當先,配合情景教學模式解決語文教學枯燥無味的問題同時,為學生提升了自主思考的空間。多媒體教學設備不僅擁有強大的還原功能,還可以在互聯(lián)網中為學生找到更多與教學主題相關的音頻、視頻資料,作為教學資源使用,利用音頻、圖文、動畫、短片等更加直觀的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對學生產生視覺沖擊,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用以理解知識并吸收知識。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小學時期學生的學習意識不強,不感興趣的學科往往就是學生弱勢學科。因此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一旦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產生語文學習興趣,便可以借助自身的積極性與求知欲完成接下來的語文學習。學生的興趣一旦養(yǎng)成,就會進入到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中,逐漸將興趣發(fā)展為擅長,完成學生核心素質教育[2]。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課程《長城》教學時,為貼合學生核心教育的目的,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模式開展教學工作。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投影設備為學生播放長城相關的視頻與圖片資料,為學生帶來更為直觀的視覺感受,幫助學生進入教學情景。其次,教師根據(jù)學生看完后的反映向學生提出引導問題,并且順勢展開情景教學。最后,教師引導全體學生進入到情景模式中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并且在情景中融入教學問題,完成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訓練。
二、啟用信息引擎,豐富學生語文學習資源
即便是小學時期,語文課程中涉獵的學科知識依然十分廣泛,內容之多足以用數(shù)不勝數(shù)形容。而教材內容受到限制,只能將一部分重點內容呈現(xiàn)在教材之上,而更多的語文知識則在教材內容以外。針對這一現(xiàn)象,為培養(yǎng)小學生的核心素質,信息技術發(fā)展為語文教學帶來便利條件,互聯(lián)網中蘊含大量的知識信息,解決了以往語文教學知識供不應求的問題,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利用信息設備在互聯(lián)網中搜集語文教學內容,早已成為教師的常規(guī)操作了。而多媒體終端設備的功能卻遠遠不止于此,只要教師運用合理,多媒體不僅可以通過強大的展示功能輔助學生進入教學情景,同時也可以進行信息整合、信息儲存、信息轉移等操作,教師在制作教學課件時,可以借助互聯(lián)網搜索平臺找出課題相關的資料,互聯(lián)網也會根據(jù)教師的查找記錄,為教師推薦同類信息,很大程度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完善教學環(huán)節(jié),為教學效果提供了重要保障[3]。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要求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設備進行自主預習,要求學生根據(jù)預習內容,在互聯(lián)網數(shù)據(jù)中找出相關的資料與文獻,并且通過仔細閱讀后分析出哪些為重點內容予以保留,而哪些資料沒有教育意義或者與主題契合度不高予以刪除,最終將篩選出的資料下載下來作為學習資料使用。這種預習方式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更好的自主學習平臺,而且極大程度為教師省去了很多課前宣導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自主思考的時間,可謂是一舉兩得[4]。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課程《頤和園》教學時,為拓展學生知識儲備,首先,教師可以在備課時在互聯(lián)網中搜索頤和園相關的教學資料,并且憑借自身經驗為學生找出文中最有教育價值的部分下載下來,制作成教學課件,其次,教師向學生提問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找出學生薄弱點展開細致教學。最后,教師在全面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后為學生展開針對性講解,講解后為學生預留下堂課的預習任務。
三、展開信息互通,拓展學生學習空間
信息技術從某種角度講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與交流方式,互聯(lián)網普及后,新媒體平臺與日俱增,為師生間溝通提供了便利,教師應該根據(jù)這一現(xiàn)實因素,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新媒體平臺中,微信、微博、QQ都是學生最常用的交友社交軟件,也是教師拓展學生學習空間、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最佳助手,教師可提升自身信息設備與新媒體平臺的使用率,與學生加深互動與溝通,為學生提供咨詢窗口,線上為學生答疑解惑。隨著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的多元化介入,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展開線上教育幾乎成為業(yè)界共識[5]。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建立學習網站,在網站中為學生建立咨詢窗口、師生交流、小組研討、布置作業(yè)、上傳資料、線上評價等學習平臺,讓學生可以在自學時找到同伴,群策群力共同解決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不僅如此,網站應該為家長開設特別登錄窗口,方便家長及時看到學生上傳、下載哪些教學資料,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與學習情況,在教學評價中及時看到學生存在的問題,為家長與教師溝通提供便利。這樣一來,家長、學生、教師三方可以及時溝通、信息互通,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保障,使學生核心素養(yǎng)得到有效培養(yǎng)[6]。
例如:在進行小學語文課程《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教學時,教師可開展校園教學網站拓展學生學習空間。首先,教師在教學網站中要求學生上傳預習視頻,確保學生預習情況。其次,教師課堂上開展課堂訓練,為學生培養(yǎng)自主能力,最后,教師為學生預留自主學習內容,完成學習空間拓展。此種方式通過提供信息的互通性,為學生提供了新的學習空間。
結語: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平臺與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十分吻合,教師可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模式,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啟用信息引擎,豐富學生語文學習資源、展開信息互通,拓展學生學習空間幾個方面開展工作,為學生展開高效、多元化的信息技術教育模式,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欲望,培養(yǎng)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完成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任務。
參考文獻:
[1]何江.淺談拓展閱讀中小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南北橋,2020,17(23):97-101.
[2]周韓英.融合信息技術促進小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J].讀與寫,2020,17(36):50-62.
[3]何進軍.素質教育大背景下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J].南北橋,2019,17(21):93-111.
[4]羅銘灃,許紅梅.科學運用思維導圖提高小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0,19(29):78-80.
[5]劉琴.基于培養(yǎng)農村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教學實踐研究[J].天津教育(上旬刊),2020,15(11):93-94.
[6]鄧寧.研學旅行中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研究[J].遼寧教育,2020,13(27):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