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胡艷芝 蔡冰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飛速發(fā)展,網絡熱詞層見疊出,呈現繁榮和井噴之勢。青年大學生作為網上沖浪最為活躍的群體,是網絡熱詞的追捧者和傳播者。網絡熱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代青年的思想狀況和價值取向,給思政教育帶來的沖擊和影響不容小覷。通過分析網絡熱詞的研究現狀和顯著特征審視與思考以網絡熱詞為著力點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掌握學生思想心理狀態(tài)、引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做到“心中有數”,實現“分類施教”,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網絡熱詞;高校思政教育;網絡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0-0221-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廣州大學校級課題“運用網絡熱詞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DSZXG202119
00后大學生出生于互聯網興起時代,也被稱為“網生代”,是“數字原住民”,探索未知勁十足,接受新生事物快,自主參與意識強,是互聯網上最為活躍的群體,其語言表達、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無形之中被打下了網絡時代的烙印。網絡熱詞是互聯網發(fā)展的產物,因其易傳播、易滲透、易更迭的特征,是大學生群體思想狀態(tài)、情緒釋放的集中體現。越來越多的網絡熱詞進入影視作品、官方榜單、新聞宣傳、日常話語,從線上延伸到線下,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大學生群體中備受追捧。網絡熱詞所表達的特定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正處于價值觀塑造期的青年大學生,給高校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沖擊和影響不容小覷。
如何讓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實現入腦入心,需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探索適應新時代青年群體的育人載體和表現形式[1]。網絡熱詞往往語句精簡,內涵豐富、寓意深刻,能反映大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引導大學價值取向,促進青年健康成長。基于以上考量,作為思政工作者,緊跟時代潮流,樹立網絡思維、了解網絡心態(tài)、學習網絡語言,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趨勢和應有之義。研究如何讓網絡熱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對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探索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有重要的理論研究意義和實踐應用價值。
一、網絡熱詞的研究現狀
網絡熱詞是指人們在網絡交往過程中使用頻率較高的詞或短句,是社會輿論的傳播載體和聚焦反映。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為大眾提供了開放且自由的話語空間,而自媒體平臺的發(fā)展更是賦予了網民自由表達和創(chuàng)作的權利。近幾年網絡熱詞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時常被提及,社會認可度也頗高,甚至在權威官方媒體上也不乏看到其身影,“網言網語”逐步滲透到人們學習、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越來越多的學者自發(fā)參與到網絡熱詞的探究中。筆者通過書籍、報刊、網絡等多渠道廣泛收集與整理資料,發(fā)現國外學者對網絡語言的研究相對較早。英國著名語言學家戴維·克里斯特爾在其著作《語言與因特網》中將網絡語言定義為一種媒介,廣泛出現在網絡環(huán)境中,能影響網民在生活中的語言表達習慣,并能體現出網絡的獨特面貌。此后各國分別從不同學科開展了對網絡語言的探討。
總體而言,當前國內的研究多從傳播學、語言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等視角研究網絡熱詞,針對某個網絡熱詞或詞組,分析其內涵和發(fā)展特點,且多以理論研究為主,如“打工人”“硬核”“內卷”“燃”“佛性”“盤他”等,而對實際應用過程的探究較少。已有學者從思政學科的視野挖掘網絡熱詞的運用價值,并進行了初步探索。例如,王穎、雷鳴(2014)提出了讓網絡熱詞“給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王云艷(2020)主張將網絡熱詞引入思政教育領域,通過正確認識和運用網絡熱詞破解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頸。網絡熱詞在應用研究上比較匱乏,仍需進一步探索網絡熱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現實應用。
二、網絡熱詞的特征
(一)易傳播,運用范圍廣
網絡熱詞往往語句簡短精辟,輔以含蓄幽默的表達風格,容易被接受、記憶和傳播,作為新興載體依托網絡社交平臺迅速轉發(fā),得到裂變式傳播,滲透至人們日常交往中,通過網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產生“溢出效應”,實現語境上的延伸與拓展,形成大規(guī)模的網絡流行現象。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接收“低成本”和表達“無門檻”為其提供了更多傳播和發(fā)展的空間。例如,“盤他”原為專用詞,意為反復摩擦使表面更加光滑有質感,經過網民廣泛傳播,語義表達范圍擴大,形成“萬物皆可盤”的氛圍。大學生對網絡具有很強的黏性,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都已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其能敏感捕捉到網絡熱詞的動態(tài),并自發(fā)成為傳播主體。
(二)易共情,受眾群體多
網絡熱詞通常圍繞社會熱點和重大事件展開,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公眾的關注點,甚至直擊社會的痛點、難點,引起持續(xù)關注與討論。盤點近年來官方公布的“十大網絡用語”,大多直觀、形象、生動地反映出社會現實和生活變遷,集中體現了公眾的心理和觀念上的轉化,表達公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網絡熱詞直觀地反映某一社會現象或為某個群體角色等,高社會性和強代入感引起了網民的熱烈討論和情感共鳴,擁有堅實的群眾基礎。網絡熱詞也極大地滿足了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日益多元化的價值取向,滲透并影響著大學生的觀念和行為。
(三)易更迭,變化速度快
網絡熱詞主要是指某個時期的熱點話題和重大新聞或者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問題和事物[2]。從網絡熱詞的本質來看,由某一個特定事件話題衍生出來的,也會隨事件的發(fā)展被淡忘。網絡熱詞生存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一方面,網絡熱詞伴隨熱點事件發(fā)酵程度,通過線上線下多種傳播途徑迅速擴散,引爆輿情。網民出于盲從或求異心理,在發(fā)表觀點、點贊評論時不斷模仿、再創(chuàng)造新的語境或追逐新的網絡熱詞。另一方面,成熟的網絡熱詞具有極強的個性化色彩,在擴展、融合與轉變中,不僅能豐富和完善自身的語言表達,還能被主流話語接受,甚至能引導輿論。此外,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和自媒體的發(fā)展提升了網絡熱詞更迭的頻率與速度。
三、網絡熱詞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掌握大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
網絡熱詞是大學生的情感顯示器、心理動態(tài)的晴雨表以及思想動態(tài)的風向標[3]。當代青年大學生求知欲旺盛、探索心強、極其渴望獲得社會認同,需要借助網絡熱詞釋放情緒、緩解焦慮、表達訴求,加深對特定事物的理解,為今后更好地融入社會打下基礎。網絡熱詞備受大學生群體的追捧,在人際交往和日常溝通中時常被提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交往互動內容。重復使用某類網絡語言,從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其情感色彩和價值取向。為此,通過觀察使用網絡熱詞的頻率和種類,可以及時掌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情緒變化。
(二)引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
網絡熱詞作為一種亞文化,不可避免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沖擊其價值觀。大學生群體作為網絡熱詞的傳播者和創(chuàng)造者,其價值取向一定程度上受到網絡熱詞的滲透與影響。網絡熱詞能表達網民情緒、釋放社會輿情,折射出網民對社會現狀的訴求。將網絡熱詞有效地運用于思政教育中,有助于及時捕捉大學生群體的思想狀態(tài)、情緒變化等,有針對性地進行積極疏導和有效引領,協助大學生了解和分析當下社情、時政熱點等,引導其思想、行為的發(fā)展以及信念、習慣的確立和養(yǎng)成。
(三)拓寬思政育人的思路
要做好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4]。在互聯網占據信息傳播主導地位的今天,互聯網逐漸成為大學生這個十分活躍的群體的重要“棲居地”,也已經成為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誰占據了互聯網,誰就能贏得青年群體。要打造互聯網思政育人陣地,探索適應新時代青年群體的育人載體和路徑,凝聚意識,引領青年。思政教育要以鮮活的育人載體與表現形式吸引青年,形成注意力疊加。而網絡熱詞為創(chuàng)新思政育人思路、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拓寬思政育人途徑、增強思政教育的親和力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研究視角。
四、網絡熱詞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一)強化價值引導,構建良好育人環(huán)境
網絡環(huán)境是網絡熱詞滋生的土壤,其憑借熱度興盛于網絡環(huán)境。在大學生對網絡環(huán)境的感知尤為敏感的當下,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處理好貼近傾聽和主動引領的關系,為開展思政教育構建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
第一,轉變思維方式,樹立網絡意識。在網絡環(huán)境中,大學生對網絡熱詞的依賴程度較高。為此,施教者要化被動為主動,貼近傾聽大學生偏好的網絡熱詞,主動關注其動態(tài)變化,了解大學生思想狀態(tài)和關注的熱點,滿足大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增強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
第二,強化價值引導,提升學生的網絡素養(yǎng)。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是順應信息時代潮流、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為此,高校要重視網絡素質教育,開展網絡文明建設活動,成立大學生網絡文明自律組織,培養(yǎng)學生的網絡文明意識和網絡熱詞辨別力,讓他們在多種意識形態(tài)和多元價值觀念中保持信息鑒別力,樹立正確的網絡話語觀念,提升網絡運用能力,爭做校園好網民。
第三,凈化網絡環(huán)境,加強規(guī)范管理。為構建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應從源頭抓起,維護網絡安全。高校應依托官方網絡平臺,運用技術手段,制定相關制度,搶占校園網絡文化的主動權,加強網上輿論的檢測與引導,規(guī)范網絡用語和網絡行為,傳播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樹立主流價值觀,弘揚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營造積極向上、風清氣正的網絡文化育人環(huán)境。
(二)把握運用時機,夯實思政育人實效
以互聯網為媒介,施教者要處理好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的關系,把握教育契機,找準切入點,推進網絡熱詞與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融合,通過融合互補,發(fā)揮思政教育的最大效能。
在課程育人方面,網絡熱詞在課程思政方面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豐富網絡思政話語體系,使網絡思政話語從權威范式向對話范式轉換,結合大學生的語言表達偏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好理解、易接受。二是提供思政教育素材,采用網絡熱詞的價值蘊涵與價值觀教育相結合,創(chuàng)新思政內容,提升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借助正面網絡熱詞分析社會事件、講好熱點故事,觸發(fā)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加強與青年的情感聯結,引起思想共鳴,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
在網絡育人方面,網絡熱詞興起于網絡,其豐富的內涵和詼諧的表現形式,在與網絡思政的融合上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能夠為網絡思政注入強大的生命力。依托現有高校宣傳平臺和宣傳團隊,充分發(fā)揮官方媒體的優(yōu)勢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借助網絡熱詞實現教育載體的有效延伸,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增加宣傳的閱讀量和點擊量,提升官方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牢牢把握網絡話語主導權,做大做強網絡輿論主陣地。
在日常學生事務管理和服務方面,如社會實踐、談心談話和日常交流等,打破時間空間限制,將解決思想問題與實際問題相結合,以隱性教育的方式,融入主流價值觀引導。如在與學生交往互動中,運用網言網語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
(三)注重團隊建設,提升教育者的育人能力
互聯網作為當代青年思想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主要場所,滲透并影響著青年學生的觀念和行為。 網絡熱詞作為互聯網的衍生物,將其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施教者要處理好堅守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關系。
第一,提升教育者的認知能力。對網絡熱詞的認知不應局限于看熱鬧,而應把握其反映出的社會現實。為此,教育者須始終保持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從思想上意識到其重要性,持理性態(tài)度看待網絡熱詞,并學會客觀分析辨別,思索運用正面網絡熱詞拓寬學生視野、傳播正能量、滿足學生求知欲的同時,避免消極負面的網絡熱詞給大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造成不利影響。
第二,提升教育者的運用能力。教師在培訓過程中,應結合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和教育教學規(guī)律,開設網絡思政專題講座或優(yōu)秀案例分析等內容,提升對網絡熱詞的識別與使用能力,在涉及意識形態(tài)方面時,處理和使用時須尤為謹慎。施教者要提升運用能力,將“網言網語”科學準確地運用于課程、宣傳、社會實踐、日常交往等方面,增強親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三,提升教育者的創(chuàng)新能力?!胺簥蕵坊彼枷胂拢┙陶咭Y合信息碎片化時代青年學生的語言表達偏好,兼顧不同個體的差異化需求,積極探索采用圖、文、影、音相結合的模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以更淺層化、碎片化的方式傳遞資訊,通過微視頻、漫畫、圖文等形式創(chuàng)作出獨具特色的思政育人作品。
五、結語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將網絡熱詞作為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開展的著力點,要處理好貼近傾聽和主動引領、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堅守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關系,挖掘網絡思政教育新素材、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工作新話語、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形成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李佳,叢佳紅.媒體融合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5):141-145.
[2] 胡青青.國內近十年網絡熱詞研究述要[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0(2):97-102.
[3] 胡燦.網絡熱詞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8.
[4] 王敏.凝聚青年構建網絡思政育人格局[EB/OL].人民網,http:// theory.people.com.cn/n1/2020/0811/c40531-31817619.html,2020-08-11.
作者簡介 李倩,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胡艷芝,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蔡冰,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