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作文評價,表現(xiàn)性評價指標,分類分級,循證
長期以來,我國的作文評價指標存在偏重文采、指標失當、表述籠統(tǒng)、操作性不強等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開展分類分級寫作表現(xiàn)性評價指標研制。
表現(xiàn)性評價指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中,對某人使用各種各樣的知識和技藝制作完成的作品直接進行評價的方法。[1]這種方法更利于評價真實復雜情境下的技能水平,發(fā)揮評價促進發(fā)展的作用。寫作的表現(xiàn)性評價指學生在特定寫作任務中表現(xiàn)出來的關鍵技能、水平和品格。它們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作品的典型指標來判定。本文擬先討論我國寫作評價指標失當?shù)膯栴};然后基于當前實際,提出實用類和文學類評價二分的建議;最后重點闡述分類分級可測量的表現(xiàn)性評價指標研制的路徑。
一、評判標準失當與指標混亂問題
考查學生作文的優(yōu)劣,首先面臨著寫作課程的目標和定位問題。因為有什么樣的作文觀,就有什么樣的“好作文”的標準,進而才會有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作為一種價值判斷,對于什么是“好”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比如,通常人們以為“好詞佳句”“排比比喻”“有文采”是一篇“好作文”的標準,可這種觀念其實很有問題?!坝形牟伞笔翘囟ㄎ捏w和應用場景下某些類型文章的“好的”特征,不是所有文章的“好的”特征,并不適用于所有文本類型。比如,實驗報告、調查報告、學術論文等實用類文本是不能講究“有文采”的,而應該以客觀的事實、冷靜的態(tài)度和可靠的證據(jù)為基本規(guī)范,有時為了避免主觀情感的融入,應該盡可能避免“夸張、排比”等訴諸主觀情感的表現(xiàn)手法?!坝形牟伞鄙踔烈膊皇呛梦膶W的必要條件。而在我國,“泛文采主義”根深蒂固,它導致“文采至上”和“小文人語篇”泛濫,導致語文學術界對文體規(guī)范的忽視,甚至造成全民文體意識大錯亂和某些淺俗文學趣味流行。
重視批判性思維已然成為全球教育界的共識,我國高中語文課標中也出現(xiàn)了“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本來“思辨讀寫”是以審慎的態(tài)度、準確的概念、可靠的事實、嚴謹?shù)倪壿?、反思的品質為必要特征,可是在“泛文采”語文觀影響下,甚至很多專家、學者、教師都把那種“文人開會、名言薈萃”“引經(jīng)據(jù)典、華麗鋪排”視為“好作文”的標志,而對此類文本更重要的客觀冷靜、概念辨析、邏輯推理不夠重視。至今有些教師搞的“思辨類寫作”與過去那種“泛文采”議論文并無二致,致使真正以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為目標的“思辨讀寫”無法開展起來。
我們的高考作文評價標準也存在此問題?!盎A等級”“發(fā)展等級”本來是一個不錯的方案,但“發(fā)展等級”所列的諸如“深刻”“豐富”“有文采”“有創(chuàng)意”同樣似是而非。這些不問語境、不問文體且語義玄妙的指標似乎成了所有文章都追求的高標,這就容易導致“泛文采主義”寫作。用這樣沒有類型區(qū)分且模糊籠統(tǒng)的指標評判高考作文、指導作文教學,后果自然是災難性的。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學業(yè)質量評價中的寫作評價標準也存在類似問題。“4-1.能根據(jù)具體的語境和表達的目的、要求,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文從字順、準確生動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條標準里提到“語境”和“表達的目的”是一大進步,但后邊的“真情實感”似乎成了一切語境下書面表達的普遍要求?!?-2. 在表達時,講究邏輯,注重情感,能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力求做到觀點明確,內容豐富,思路清晰,感情真實健康,表達準確、生動。”這條標準里,“講究邏輯,注重情感”放一起表述極不恰當。因為寫文章可能有的需要“講究邏輯”,有的需要“注重情感”,而后面的“感情真實健康,表達準確、生動”主要指向“文學性寫作”,與“講究邏輯”也捍格不入。這兩者應該分列表述?!?-3. 喜歡嘗試用不同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嘗試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笔裁词恰安煌恼Z言表現(xiàn)形式”呢?并沒有說清楚?!?-4. 對自己感興趣的某些語言、文學、文化現(xiàn)象及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專題探究,嘗試撰寫相關調查報告或專題研究報告。”[2]這最后一條的表述還算清楚,但上述四個層級之間應有的能力進階關系呢?并沒有呈現(xiàn)出來。
比較我國與美、英、澳、日等國的作文評價指標可以發(fā)現(xiàn):第一,國外比較重視寫作的交際功能,有比較強的目的意識、讀者意識、文體意識等,而我們還停留在“文章寫作”階段;第二,與我們更注重“文采類”寫作不同,國外更注重實用類和思辨類寫作,更重視多元寫作目的導向下的真實寫作能力;第三,與我們更注重通用的文章指標評價不同,國外更重視分類型、分文體、分層級的寫作表現(xiàn)性評價指標研發(fā)。如何看待這些不同特征呢?關于第一點,筆者認為寫作理論發(fā)展經(jīng)歷了由“文章寫作”到“過程寫作”再到“交際寫作”的發(fā)展演進,我國的寫作觀念應該是落后的。關于第二點,筆者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寫作能力不應該成為中小學寫作的主要目標,相反實用類和思辨類寫作更重要。第三點其實隱含著一個有沒有“好作文”的通用標準,是否需要分門別類評價的問題。下面專門討論。
二、通用評價指標與分文類評價指標
盡管文章評判具有一定的主觀性,但也不能因此就否定好文章有客觀標準。拋開個人趣味和偏好,好文章的一般標準似乎是存在的,從教材、文選、文論中似乎可以看出那些經(jīng)典、模范、優(yōu)秀文章的樣子。再就是為了教學方便,似乎也可以有這樣一個基礎的、通用的作文評價標準。這個通用標準一般是用文章學指標進行描述的,如中心明確、內容豐富、結構完整、語言通順等。
我國的中高考作文評價標準基本屬于這種思路。國際上“6+1”作文評價指標體系基本也屬于這種思路。先篩選出絕大多數(shù)好作文的特征,然后從不同的維度(比如中心、內容、結構、語言等)進行描述。但這樣的評價如果進入具體文體評價的層面,就出現(xiàn)了問題:實用文和文藝文的評判標準是不同的,對于不同文體的具體表現(xiàn)通用指標測量不出來,怎么辦?
這就需要建立分文類的寫作質量評價框架。實用類和文學類是兩種最常用的寫作類型,有著截然不同的功能取向、思維方式、文體特征和基本規(guī)范,不能混為一談。實用類文本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向別人傳達信息,說服或指示別人做事,一般有固定的結構,語言一般要求簡明、得體、客觀、冷靜、不帶感情;而文學類作品則是為了審美、欣賞、娛樂的目的,行文自由,允許帶著主觀情緒,語言力求形象、生動,允許模糊多義。有鑒于此,我們可以將文章大致分為實用和創(chuàng)意(文學)兩大類別,然后分別描述其各自不同的內容、結構、手法和整體的特征。這樣做基本符合文體的內在邏輯,符合一般的寫作規(guī)范,也符合以培養(yǎng)實用寫作能力為主、文學寫作能力為輔的作文教學目標。
但是,這樣簡單的文體二分法同樣會發(fā)生問題。比如,“演講”雖然屬于“實用類”,但它更像是一種混合文體,既要訴諸權威,可以引經(jīng)據(jù)典,又要訴諸情感,運用排比等渲染情緒,實現(xiàn)“以情動人”的效果,更需要訴諸邏輯,擺事實、講道理,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同樣,實用類文體中的“消息”也存在著特殊情形。本來“消息”是一種客觀敘述新近發(fā)生的事件的實用文體,應該“純客觀”“真實”“不帶感情”才對,但在某種情況下,消息又可以帶有某種政治立場和主觀感情,具有額外的宣傳功能。像《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就屬于帶有感情色彩的消息,絕非一般消息要求的冷靜和客觀?!度嗣窠夥跑姲偃f大軍橫渡長江》不僅告知解放軍渡江狀況的消息,還有鼓舞我方士氣、打擊瓦解敵人意志的政治宣傳目的,所以這則消息在選材和表達上才呈現(xiàn)出既“客觀陳述”又帶有“充沛感情”的特點。由此說來,實用類和文學類仍屬于一種粗糙的分類,只是一種應急之舉。合理的做法應該是針對每一類具體文體進行各自不同的表現(xiàn)指標的研制。
三、分類分級可循證的寫作表現(xiàn)性評價指標開發(fā)路徑
分類型的寫作表現(xiàn)性評價指標開發(fā)有三個相互聯(lián)系的問題:一是如何合理劃分文章類型,二是如何凝練每類文本的分級指標,三是如何證明這些指標是可靠的。解決這三個問題,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1. 確定中小學寫作的不同類型
類型不同其表現(xiàn)指標也不相同。但如何進行文體劃分,這是一個超級難題。文體是文本特征的抽象概括,是讀寫共同體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的習慣和規(guī)約,體現(xiàn)著人們面對同一情境任務,為了共同的功能目的而建構形成的文體感知和認知。文體是相對固定的,這為文體指標研制提供了可能。但是具體的文體類型復雜繁多。該怎么辦?其實,我們只需要從當今時代最緊要的文類著手,進行寫作表現(xiàn)指標研發(fā)就可以了。
盡管學校場域中的寫作文體應該指向各種任務情境下的真實文體,但免不了需要作些合理的取舍與綜合。民國時期將文體分為通用文(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實用文、文藝文三種類型,這本是一種合理的方案,可后來我們似乎只去關注通用文的“三大文體”了,以至于造成后世教學文體的窄化與混亂。美國國家教育進展評估(NAEP)從目的角度將寫作劃分為三種類型:為了勸說,為了解釋說明,為了傳遞經(jīng)驗,這似乎有“三大文體”的影子,但它們沒固定為文體,而是更強調其目的和功能。我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將寫作分為“記敘性、說明性、議論性”,有淡化“三大文體”的意味。《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各任務群中的寫作大致分為“學習類、應用類、文學類”,這是一個新的可行做法,但仍然會面臨一些其他問題。筆者提出過“多功能多類型語篇寫作”的構想。[3“] 多功能”指將寫作依據(jù)寫作目的區(qū)分成為了傳遞經(jīng)驗、為了傳達信息、為了審美等,“多類型”指將寫作盡可能合理歸并劃分成實用類、學業(yè)類、創(chuàng)意類等,“語篇”指為完成特定交際目的而形成的相對獨立的文本。我們完全可以基于人才素養(yǎng)的需要凝練常用語篇的具體類型、表現(xiàn)和關鍵指征。
2. 基于文本類型,進行科學細致的表現(xiàn)性評價指標研發(fā)
寫作的表現(xiàn)性評價指標指學生在寫作過程和結果中展示出來的關鍵知識、技能和品格的典型表現(xiàn)。一般說,表現(xiàn)性評價包括:要素框架構建,層級指標提取,樣例舉證等環(huán)節(jié)。
在要素框架構建方面,我國的研究還基本停留在文章學知識的解析階段。對此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做法。如美國現(xiàn)行的共同核心標準,按照如下四個維度描述寫作表現(xiàn):文本類型和寫作目的,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分享,為建構和展現(xiàn)知識而進行的研究,寫作范圍。[4]我們可以按照任務情境、語篇指標、行為表現(xiàn)等維度進行。
在層級指標提取方面,我國目前的做法還比較粗糙?!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七至九年級的寫作目標為:“寫記敘性文章,表達意圖明確,內容具體充實;寫簡單的說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性文章,做到觀點明確,有理有據(jù);根據(jù)生活需要,寫常見應用文。”[5]這些過于籠統(tǒng),沒法轉化為切實可用的表現(xiàn)性評價指標。這方面美國的做法也可供我們借鑒。
美國現(xiàn)行寫作標準(如七至九年級)分三種基本文類,其表現(xiàn)性指標如下[6]:
七年級“論說類”指標:寫出含有清晰理由和相關證據(jù)的論據(jù)來支持陳述。a. 陳述觀點,承認不同的或相反的觀點,富有邏輯地組織原因和證據(jù)。b.通過清晰理由和相關證據(jù)的論據(jù)來支撐觀點,使用準確、可靠的材料,同時對該觀點和文章加以解釋。c. 使用詞語、短語和句子,來創(chuàng)建或闡述觀點、理由和證據(jù)之間的關系。d. 形成并保持一種正式風格。e. 提供一個與上述論據(jù)相關的結論性陳述或部分。
七年級“說明類”指標:寫出具有有用信息的或者具有解釋性的文章來研究一個主題,通過挑選、組織和分析相關內容來傳遞想法、概念和信息。a.清楚地陳述一個話題,扼要介紹如下:組織想法、觀念和信息;實用策略,比如定義、分類、比較和解釋;包括設計(如標題),圖像(如圖標、目錄)以及必要時使用多媒體。b. 用相關事實、定義、具體的細節(jié)、引用或是其他信息和例子來發(fā)展主題。c. 使用恰當?shù)倪^渡來創(chuàng)建、闡明想法和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d.使用精準的語言和特定領域的詞匯來說明或解釋觀點。e. 形成并保持一種正式風格。f. 提出一個與給出的信息和解釋有關的結論性陳述或部分。
七年級“記敘類”指標:使用有效的寫作技巧來寫記敘文是為了描述真實或想象的體驗,抑或是還原事件,并加入相關的細節(jié)描寫以及事件的結構、時間的推進。a. 參與和引導讀者通過建立上下文聯(lián)系并引入敘述者和人物角色;故事的組織、經(jīng)過、發(fā)展要自然而富有邏輯地展開。b. 使用對話、節(jié)奏、描寫等敘事手法,豐富內容,完善結構,突出人物形象。c. 使用各類過渡詞、短語和句子來傳達事件的序列的變化和時間的推進。d. 使用準確的字詞和短語、相關的細節(jié)描寫以及感官的語言來捕捉動作和表達體驗、事件。e. 對敘述的過程或事件進行反應、總結。
基于上述標準,還研發(fā)了“書面表達”的表現(xiàn)證據(jù)。見表1[7]。
這些表現(xiàn)性評價指標和證據(jù)之下又分別描述其五分層級的水平。[8]水平1級是未作答。其余四級見表2。
上述這些表現(xiàn)性評價指標,基本是在一致的維度上螺旋進階的。這樣具體明確的表現(xiàn)性評價標準,自然會為教材編寫、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提供極大便利。
美國標準的優(yōu)點是具體明確、條分縷析,但也存在過分煩瑣的問題。我們習慣整體直觀,又未免太過玄虛,缺乏清晰明確可以操作的證據(jù)。如何取長補短,研發(fā)適應我國國情和文化習慣的寫作表現(xiàn)性指標體系,是我們面臨的一個現(xiàn)實問題。
目前合理的研究路線應該是:先進行通用文章的基礎等級表現(xiàn)指標的描述,然后基于文學類和實用類文本進行不同大類特征的描述,接下來再進行各種特殊文體的具體表現(xiàn)性評價指標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