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天祎
摘要:日本社會及其文化對校園欺凌造成的影響體現(xiàn)在多方面,并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如今的校園欺凌現(xiàn)狀。因其復雜性,本論文選擇借助校園欺凌參與者的角度分條闡述,通過日本動漫作品(以下簡稱日漫)分析日本校園欺凌背后的社會文化成因。
關鍵詞:校園欺凌;日本動漫;日本社會文化;國民性
近年,有關校園欺凌的日漫大量涌現(xiàn),從發(fā)生原因、心理探究、欺凌方式、后果影響以及治理措施等方面為中心進行了細致的刻畫。本論文通過前三類日漫,對日本校園欺凌的社會文化成因進行探析。
1. 影響被欺凌者的因素
1.1集體主義
源于江戶時代的“村八分(むらはちぶ)”這一社會陋習,要求村民的各種行為以村規(guī)為準,與他人步調(diào)一致,如若破壞,就會遭到全村的孤立。于村落度過一生的村民,其一生有最重要的十件事,一般需要大家互相的幫助。而被孤立的村民因為受到整個村落民眾的冷暴力,因此這重要的十件事中有八項無人幫助。這一陋習雖早已廢除,但其殘余仍舊荼毒日本社會,反映該項的日漫數(shù)量也極為可觀。在《在下坂本有何貴干》中,主人公坂本人氣頗高、表現(xiàn)突出,加之行為動作異于常人,因而受到了很多同學的針對和設計。《三月的獅子》里,二女日向是名正義感極強的少女,她的好友性格內(nèi)向被班級同學欺凌,日向幫她出頭,這一舉動讓欺凌者心生怨恨。好友不堪屈辱轉學后,欺凌的對象自然變成了日向。在《青春豬頭少年不會夢到兔女郎學姐》中,古賀鵬繪害怕自己沒有共同話題會被同學孤立,每天沉溺于網(wǎng)絡集體聊天?,F(xiàn)實生活中也是如此,根據(jù)日本青少年研究所于2005年3月發(fā)表的“高中生的學習意識和日常生活”相關調(diào)查顯示,有52%的高中生每天都會用手機發(fā)短信或打電話,其中大多是出于人際關系。
1.2恥感文化和忍耐文化
日本的恥感文化“深入人心”,人們因“知恥”而過于在意他人的想法,害怕 “社會性死亡”。家長也教育孩子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以便將來不會在公共場合出丑。另外,從國民性來看,日本將忍耐視為美德,“誰若無法忍耐,誰就是異類”成為社會潛意識。所以中小學生一般在面對欺凌時,往往難以將這份“恥辱”說出口,忍氣吞聲,其沉默反而助長了欺凌者的氣勢。
2. 影響欺凌者的因素
2.1集體主義
日本人做事講究責任的歸屬方,即一旦某事出了差錯,需要有人承擔責任并接受相應的懲處。另一方面,學生從小被教育個人屬于集體,集體的責任要由成員共同承擔。這會導致身處集體中的個人責任感弱化,每個人都有責任,但好像每個人都不用承擔責任,責任感的缺失使學生更輕易對他人實施欺凌行為。由于集體主義強調(diào)成員步調(diào)全體一致,當集團部分人欺凌他人時,剩余成員往往會選擇一起欺凌,因而日本校園欺凌的一大基本特征就是集團性。《Another》的講述與之幾乎一致,夜見山北中學3年3班因為學校傳統(tǒng)——為了避免死者帶來厄運,每一屆3班都要孤立一個人,讓他代替因車禍而去世、生前極受同齡學生歡迎的MISAKI,見崎鳴就成了這一屆的替代者,被迫接受全班同學的冷暴力。
2.2武士道
武士道精神中強調(diào)內(nèi)外有別,人與人存在著上、下位的等級序列,從日本企業(yè)的終身雇傭制可見一斑。我們經(jīng)常能在各種校園題材的日漫中,看到社團內(nèi)部前輩壓榨后輩、辱罵甚至毆打的片段。
2.3學歷社會
戰(zhàn)后日本經(jīng)濟經(jīng)歷了高速發(fā)展期,得到了迅速且卓有成效的增長,教育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否認的作用。但學歷社會下的教育模式所培養(yǎng)的是適應經(jīng)濟發(fā)展需要的人才,于是在日本,工作和薪資地位都與大學的出身掛鉤,大學入學考試變得尤為重要,高中、初中乃至小學的入學考試也成了人生的關鍵一環(huán)。寬松教育制度開始被應試體制取締,應試機制下學生學業(yè)繁重,綜合能力素質被忽視,一味積攢的壓力不知如何恰當處理,有部分學生就通過欺凌他人來發(fā)泄壓力。在以學習成績?yōu)橹鞯脑u價機制下,優(yōu)等生相較學習差等生具有優(yōu)越感,班級地位更高,因而部分優(yōu)等生會欺凌學習較差者;有些成績差等生接受不了“唯成績論”,會懷著嫉妒或者報復心理欺凌優(yōu)等生?!段业那啻簯賽畚镎Z果然有問題》中女主雪之下雪乃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家境優(yōu)越,從小被同學嫉妒而遭受欺凌,已是高中生的她性格冷淡,話語犀利,習慣了獨處。此外,在學歷社會浪潮下,學校更注重升學率和優(yōu)質生源,管理制度僵化,部分教師的教育方法存在問題。例如,在《聲之形》當中,男女主的小學班主任對一般學生和聽力障礙學生同等評價與要求,導致部分學生對西宮產(chǎn)生不滿,并對被欺凌的西宮不管不問,縱容欺凌者,間接釀成西宮弱聽的右耳被劃傷成失聰?shù)膽K禍。
2.4經(jīng)濟發(fā)展
經(jīng)濟發(fā)展所造成的不只是學歷社會的固化。日本作為全球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靠前的資本主義國家,物質生活豐富,但精神社會的發(fā)展沒有跟緊腳步,導致一段時間內(nèi)人們過度自由,輕視道德和社會規(guī)則,青少年的不良行為顯著增加。同時,亞文化興起,電子游戲、街機游戲、黃色刊物等荼毒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三觀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模仿部分片段,暴力性欺凌事件數(shù)量增加。
2.5家庭因素
根據(jù)內(nèi)閣府男女共同參畫局于2018年發(fā)布的《基于男女間暴力的調(diào)查報告(概要版)》顯示,女性每3人中約有1人,男性每5人中約有1人曾遭受家暴,而女性每7人中有1人曾多次遭受家暴。家暴等錯誤的示范教育會扭曲青少年的為人處事方式?!抖呃睞夢》中,胖虎的媽媽發(fā)現(xiàn)胖虎欺負他人后,以暴制暴,反而讓胖虎以為拳頭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大雄的媽媽總是指責大雄,大雄的自信心受挫,性格更為懦弱。
3. 影響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共同因素
小家庭化日漸成為日本社會家庭模式的主流,獨生子女比例提高,父母易產(chǎn)生溺愛行為,使青少年傾向于兩個極端:一個是缺乏足夠的共情能力和換位思考意識,成為欺凌者;另一個是對父母過度依賴,不具備獨自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自我保護意識,成為被欺凌者。日本在戰(zhàn)后經(jīng)濟增長期所形成的“男主外女主內(nèi)”家庭模式,隨經(jīng)濟曲折發(fā)展有所改變。為維持生活開銷,女性也開始尋求工作機會,使得本就缺失父親角色的家庭教育其教化程度更為不足。泡沫經(jīng)濟之后部分妻子發(fā)現(xiàn)丈夫工作能力不足,無法支撐家族生計,選擇與之離婚。單親家庭的家長更需要辛勤工作,因而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大幅減少,青少年長期缺少與父母的交流,接觸電視、網(wǎng)絡等設備的時間過長,正確的社會價值觀輸入不足。學歷社會下學校的教育也忽視綜合能力素質的養(yǎng)成,社交方面的教育幾近缺失,因而青少年不懂得如何與同齡人交流,無法即時調(diào)整心理狀態(tài),難以處理好與他人的摩擦,這些均為校園欺凌的隱患。
4. 影響旁觀者的因素
在日本社會,地緣關系由來已久,重視家庭關系,側重于個人在群體中的位置,關注個人與群體的關聯(lián)性以及彼此認同。加之集體主義和恥感文化的影響,個人更在意集體的看法,當被欺凌者前來尋求幫助時,自己面臨的更多是束手無策的兩難境地?!遁x夜大小姐想讓我告白》中,石上因被大友誤解而遭到了全校的排斥,雖有部分知情人,但她們也無法給予明面上的、實質性的幫助。傳統(tǒng)社會中,家族、村落等集體有較大的不可選擇性和不可解消性,在限制個體自由的同時又起到了保護作用。根據(jù)3.的分析,在現(xiàn)代其不可選擇性和不可解消性不復存在。由于家庭可被選擇,個人失去集體的保護,失敗風險加大,安全感缺乏。作為自我定位的集體自身不牢,個人就無法掌控好與他人的距離,同時受制于為維持內(nèi)部關系而產(chǎn)生的過度壓力,社交出現(xiàn)障礙。近幾年,社會出現(xiàn)了青少年對他人冷漠、不講公德的批判。
5.總結
日漫作為文化傳播的一種媒介,是了解日本社會現(xiàn)實和問題的一扇窗口。雖然有一定的夸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但其核心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因而具有足夠的說服力和表現(xiàn)張力,值得我們研究。通過欣賞相關日漫,我們能直觀感受到校園欺凌的嚴重程度。日本的校園欺凌問題與其自身獨特的歷史、社會和文化緊密相連。獨有的社會文化性催生了嚴重的校園欺凌的同時,校園欺凌也隨之將其固化。唯有把握好日本的社會文化特征,我們才能更為全面地看待校園欺凌問題,也能在我國校園欺凌問題的研究和治理上站得更高,看得更為清晰。
參考文獻
[1]劉冰.戰(zhàn)后日本家庭觀念的變遷研究(1945~2019)[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20.
[2]唐向紅.日本文化與日本經(jīng)濟發(fā)展關系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2.
[3]岡安 孝弘.中學校におけるいじめ被害者および加害者の心理的ストレス[J],2000,48(4):410-421.
[4]史景軒,王印華.校園暴力視角下日本教育的矛盾與沖突[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189-193.
[5]岳喜鳳.淺議日本武士道與國民性[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3).
[6]張娜,張鴻燕.日本傳統(tǒng)文化對學校道德教育的雙重影響[J].武漢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29(1):64-67.
[7]普書貞,崔迎春,何小平.從恥感文化視角分析日本社會秩序現(xiàn)象[J].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2(4):31-38.
[8]章明.日本人的沉默性格及其深層原因[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6(2):188-189.
[9]尚會鵬.日本社會的"個人化":心理文化視角的考察[J].日本學刊,2010,(2):82-95.
(東北林業(yè)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