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話分析源自美國民族方法學,是一種嚴格以實證主義為導向的研究方法,旨在探索交際者在真實的日常談話中進行交際行為,互動地構建社會現(xiàn)實所使用的日常方法。本文從理論淵源,理論基礎和方法論三方面簡要介紹該研究方向,以期為我國語言學會話分析研究的深入與發(fā)展做出些許貢獻。
關鍵詞:會話分析;實證研究;語言學;口語交際;
在我國語言學領域,會話分析尚處于發(fā)展初期,學界中缺乏對其理論及方法論的系統(tǒng)認知與介紹(段麗杰/溫仁百,2008:27)。面對學界中日漸濃厚的研究興趣,我們更應增進對真正的會話分析研究方法的認識,努力推動以漢語為對象的會話分析研究。本文將以德語與中文文獻為支撐,勾勒會話分析的剪影,以期為我國的會話研究提供有益借鑒。
由Harold Garfinkel (1967)開創(chuàng)的社會學歸屬下的民族方法論(Ethnomethodology)專注于考察社會內部成員在日?;顒又袆?chuàng)造社會現(xiàn)實所采用的方法(Günthner,1993)。Garfinkel的學生,尤其是Harvey Sacks,Emanuel Schegloff和Gail Jefferson三人則將研究興趣點轉向對口語會話的研究,并創(chuàng)立了民族方法論會話分析(Ethnomethodological Conversation Analysis),以探索日常交際中的會話參與者如何借助語言和非語言形式進行日?;雍蜕缃换顒?,如何分析當下所在場景以及解讀對方表達,又如何使自己的表達符合語境因素,使對方能夠理解自己的話語,從而創(chuàng)造社會現(xiàn)實。
即使會話分析源于社會學的民族方法學,它也在近四十年中被逐漸定位為語言學的獨立子學科,并被看作是對口語交際進行實證分析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Gülich/Mondada,2008)。德語學者繼承了民族方法學會話分析的經(jīng)驗性研究方法,又將觀察對象由日常聊天擴大到機構性會話,且不再忽視會話的上下文語境,拒絕將研究視角拘泥于會話本身的結構,而是嘗試總結日常會話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被交際者經(jīng)常使用的,具有普遍性和規(guī)律性的操作方法(Deppermann,1999:7)。總的來說,會話分析不僅為德語語言學學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方法論和理論啟發(fā),同時也被語言學廣泛接受和應用,并在該領域繼續(xù)發(fā)展。
會話分析的任務是在真實的交流情景中描寫和解釋交際者是如何以及使用哪些重復且有序出現(xiàn)的方式方法來完成社會行為的。它的出發(fā)點在于發(fā)掘會話者互動中產(chǎn)生的有序的且植于當下語境中的交際現(xiàn)象(Gülich/Mondada,2008:15)。該工作方法關注人們的社會行為,并“采用自下而上的歸納法,從而發(fā)現(xiàn)人類言語交際的規(guī)律和模式,并解釋這些規(guī)律和模式背后的社會秩序和社會規(guī)律(吳亞欣/于國棟,2017:88)”。
會話分析的基本理論態(tài)度(Günthner/Wegner,2017:37)包括:(1)將日常對話視為社會互動的基本形式,并將其看作是構建社會現(xiàn)實的主要場所;(2)現(xiàn)實的建構過程被看作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它的核心研究問題是:交際者使用哪些方法為他們的行為創(chuàng)造必要的情景,以產(chǎn)生互動雙方共同認可的意義,并使自己的表述被交際對象理解;(3)在日常會話中,交際者的話語單位不僅根植于當時當刻的外部環(huán)境,也需要適應當前語句的上下文,于此同時也編織出新的語境。
會話分析工作方法主要基于以下原則(Günthner/Wegner,2017:38):(1)會話的秩序性原則:即在分析中提煉交際者自身互動生成的內在秩序和其作用;(2)會話的序列組織性和時間性原則:話輪構建單位處于特定語境以及動態(tài)的,按時間組織的進程中,它的序列位置對于理解被執(zhí)行的社會行為至關重要;(3)交際對象的重要性:聽話人對說話人語句的反應和回應是會話分析者理解該會話進程的重要依據(jù)。
德國會話分析者Deppermann強調,針對自然會話的研究方法論要建立在研究對象本身特征的基礎上,且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學習(Deppermann,1999:7)。會話分析雖然沒有預先設定且固定化的方法論和模式,但研究者應遵從以下“方法論原則”(Günthner/Wegner,2017:39),以保證研究的科學性:(1)以自然發(fā)生的真實交際作為語料,拒絕理想化的、實驗室產(chǎn)出的語料為研究對象,且不受先設的結果來選取語料范圍;(2)使用錄音、錄像和轉寫記錄語料中的會話細節(jié)。語料轉寫的過程也是研究過程,在這期間不僅只有談話內容要被細致地記錄與研究,會話人的談話方式也同等重要(Sidnell,2010)。對語料的整理和轉寫不僅“保證了發(fā)生在具體情境中的觀察現(xiàn)象的細節(jié)性,多樣性和代表性(吳亞欣/于國棟,2017:86)”,同時也為研究者本人和其他學者提供了重復觀察和評判研究是否客觀的基礎;(3)分析互動者如何解決交際中的問題;(4)捕捉和重現(xiàn)日常活動中交際者組織會話的策略;(5)檢驗分析的適用性。分析者可將語料中的相似現(xiàn)象作為支撐,也可以通過“偏離的”語料反證得到的結果。
來自民族方法學的會話分析將日常私人對話和機構話語作為研究重點,以實證主義為導向,緊靠真實語料,緊密聯(lián)系社會構建問題。在過去的40年中,會話分析對語言學學界帶來巨大影響,并將對語言的研究重新帶回語言主要出現(xiàn)的地方,即日常交流中(Günthner/Wegner,2017:41)。描寫和研究口語運用的特征與規(guī)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該語言符號,為完善日常交際提供不可或缺的途徑(段麗杰/溫仁百,2008:27)。
參考文獻
[1]Bergmann, J?rg (1988): Ethnomethodologie und Konversationsanalyse. Kurseinheit 1-3. Hagen: Fernuniversit?t-Gesamthochschule Hagen.
[2]Bergmann, J?rg (2001): Das Konzept der Konversationsanalyse. HSK, 16(2), 919-927.
[3]Bergmann, J?rg (2010): Ethnomethodologische Konversationsanalyse. In: Hoffmann, Ludger (Hrsg.): Sprachwissenschaft. Ein Reader. Berlin/Boston: 258-274).
[4]Deppermann, Arnulf (1999): Gespr?che analysieren. Eine Einführung in konversationsanalytische Methoden. Opladen: Leske + Budrich (= Qualitative Sozialforschung 3).
[5]Garfinkel, Harold (1967): What is ethnomethodology? In H. Garfinkel (Ed.), 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6]Gülich, Elisabeth/ Mondada, Lorenza (2008): Konversationsanalyse.Eine Einführung am Beispiel des Franz?sischen. Tübingen: Niemeyer.
[7]Günthner, Susanne (1993): Diskursstrategien in der Interkulturellen Kommunikation. Analysen deutsch-chinesischer Gespr?che. Tübingen: Max Niemeyer.
[8]Günthner, Susanne/Wegner, Lars (2017): Der konversationsanalytische Ansatz. In: Der Deutschunterricht – Diskursanalyse(n). Heft 6/2017: 35-43.
[9]Sidnell J. (2010): Conversation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Malden, Massachusetts: Wiley-Blackwell.
[10]段麗杰,溫仁百. 德國語言學會話分析研究綜述[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 2008(12):27-31.
[11]吳亞欣,于國棟. 為會話分析正名[J].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1):85-90.
作者簡介:曹昀鈺彥,女,漢。研究方向:德語語言學。
(西安外國語大學?7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