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莉 王靜
摘 要:區(qū)域活動是幼兒園課程實施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個自由、自主、寬松的區(qū)域環(huán)境能夠激發(fā)孩子更多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有意義的區(qū)域環(huán)境更是記錄孩子活動過程、承載孩子不斷衍生的興趣和需要的平臺。作者以沙水區(qū)“水壩建成記”活動為例,跟隨孩子游戲的腳步,探究環(huán)境與幼兒的相互滲透、相互支持、相互促進作用,實現(xiàn)幼兒在區(qū)域中深度學習的目標。
關鍵詞:深度學習;沙水區(qū)環(huán)境;設計與實施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研課題“區(qū)域環(huán)境支持幼兒深度學習的實踐研究”(立項號: 2019JK13-L16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49-0088-03
作者簡介:任莉(1971.11—),女,常熟市東南幼兒園,高級教師,園長。
王靜(1991.3—),女,常熟市東南幼兒園,一級教師,科研處副主任。
引 言
喜歡玩沙、玩水是孩子的天性。沙和水的自然屬性,讓孩子有掌控感和探究欲。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塑型,感知沙和水的細膩、流動……在我園的沙水區(qū)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一定的游戲材料、時間與場地的支持,方便幼兒在干沙區(qū)、半干沙區(qū)、濕沙區(qū)、蓄水池、小溪等區(qū)域進行多維度探究。幼兒通過運用各種材料與沙、水、人積極互動,展開深度學習,從而獲得新的認知。
沙水區(qū)環(huán)境從物質方面來分類,有沙池(干沙區(qū)、半干沙區(qū)、濕沙區(qū))、水流、玩沙材料(成品材料有鏟子、桶等,自然材料有樹枝、松果等,生活材料有磚頭、不同長短的PVC管等);從精神方面來分類,有幼兒與材料的互動環(huán)境、幼兒與教師的互動環(huán)境、幼兒與幼兒的互動環(huán)境等。為了順應幼兒的興趣,提供適宜的材料,架構支持幼兒的深度學習環(huán)境,本園教師展開了“水壩建成記”的實踐與思辨[1]。
一、多維材料的適宜提供—以“修水壩”為例
(一)多樣化材料的提供
在沙水區(qū),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幼兒興趣和能力發(fā)展的差異,使材料投放具有層次性,讓幼兒在不同層次的探究中不斷成長,獲得新的關鍵經(jīng)驗。
今天的游戲是大班孩子沐沐、新瑀、子軒、鑫鑫四個孩子往新水渠前段填沙,抬高水位。孩子們填沙的時候,舊水渠里的沙子被沖掉了,水直接進入了舊水渠。
環(huán)境:東面大沙池(泥沙混合質地較硬)
材料:鐵鏟、磚頭、PVC管……
沐沐:“不好啦,舊水渠被沖開了。”
新瑀:“沒事,鑫鑫、子軒,你們繼續(xù)填,我和沐沐去修一下。”
只見他們鏟了沙填進去,不一會兒舊水渠口又被攔住了。
新瑀:“我來踩一下,結實一點。”說著就下水踩了幾下,接著說:“來,再來填點沙子。”
沐沐:“好,我覺得這下子應該很結實了,走吧,我們回去吧。”
于是,新瑀、沐沐又回去和鑫鑫、子軒一起填沙。但是不一會兒,水流又將舊水渠口子上的沙子沖走了。
新瑀:“不好,沙子又被沖走了。”
沐沐:“你看,舊水渠里怎么會有這么多水? 和我們這邊差不多,難怪水老是不往前流?!?/p>
教師:“你們不是用沙子堵住了嗎?為什么兩邊的水會差不多?”
新瑀想了會兒說:“難道沙子不防水?水都漏過去了?”
教師:“那水為什么總往舊水池跑呢?”
沐沐:“你看,水是朝前面流的,直接就去了舊水渠,如果我們想讓它轉彎去新水渠,那么我們得找堅固的東西擋住它!”
于是,沐沐搬來磚頭,橫在水渠中間,阻擋水流,果然有一部分水流乖乖地流向了新水渠。但磚頭兩邊還是有水流過去,于是他們又搬來兩塊磚加固,然后用沙子將空隙填埋起來,讓水流能夠順利轉彎進入新水渠。
在幼兒發(fā)現(xiàn)舊水渠水很多以后,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幼兒去關注沙子的防水性、牢固性以及水流的流向問題。用更防水、更堅固的磚來改變水流的方向,讓更多的水進入新水渠。
(二)幼兒與材料的有效互動
在游戲中,幼兒開展了修水壩的活動,雖然幼兒對水壩有一定的認知,但對水壩的用途、結構并不是很了解。因此他們修的水壩既不能蓄水又不能開閘泄水,更像從山上流下來的小溪。但是縱觀整個活動,幼兒一起商量,不斷調整材料和行為,在一次一次嘗試中雖然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水壩的雛形出現(xiàn)了。
二、游戲情境的有意建構
(一)問題,發(fā)起游戲
幼兒的深度學習是真實自然的學習。學習內(nèi)容來源于生活,同時建構的經(jīng)驗也是為了能夠應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改變生活。在一次次的活動中,問題隨之產(chǎn)生。
問題1:沙和水在一起可以怎么玩呢?
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jīng)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游戲的所有權是歸幼兒的,游戲故事線的發(fā)展也應由幼兒決定。因此,教師應學會放手,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興趣點,從而進一步開展活動。
問題2:怎么讓沙池里的水動起來呢?
水進入沙池后,離水源近的水可以流動,但距離水源遠的水卻流動不起來。幼兒的問題促使他們進一步探究,此時教師可以提供多種材料、多種工具鼓勵幼兒去嘗試,讓“不動”的水“動”起來。
(二)討論,豐富情境
討論不僅能夠幫助幼兒梳理整個活動的過程,認識到自己在活動中的不足,還能幫助幼兒反思自己的行為。通過回顧,幼兒的現(xiàn)有經(jīng)驗能得到梳理提升。同時,幼兒也要在回顧中完善方案,思考怎么做才能讓水壩有序地、按照計劃順利地完成。鑒于有一組幼兒已經(jīng)成功地完成了水壩的修筑,教師便請他們進行經(jīng)驗的分享與交流,以此讓其他小組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自己在修水壩時存在的問題,再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優(yōu)化方案,最終獲得水壩修筑的完整經(jīng)驗。
(三)游戲,深度學習
進入大班以后,幼兒養(yǎng)成在游戲之前制訂一份“設計方案”的習慣尤為重要。制訂方案的過程,除了可以引發(fā)幼兒之間的討論和協(xié)商,讓幼兒學習接納別人的意見,更重要的是幫助幼兒理解方案的意義,明白方案與接下來行動之間的關聯(lián)。另外,在交流計劃的過程中,幼兒逐漸拓寬了自己的思路,對水壩的選材、水庫的大小深度、幼兒之間的分工都做了計劃。通過分享自己的設計,幼兒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計劃中的不足,在聆聽的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別人設計的閃光點,并加以借鑒(見表1)。
三、活動過程的環(huán)境表征
隨著水壩活動的開展,除了用豐富的材料、游戲的情境支持幼兒深度學習,教師還需要著眼于整個活動過程的環(huán)境呈現(xiàn),對活動中所產(chǎn)生的經(jīng)驗、問題,用幼兒所理解的方式進行梳理,促進幼兒持續(xù)深入學習。
(一)信息墻:拓寬幼兒的已有經(jīng)驗
修水壩是幼兒自發(fā)的玩沙活動。在游戲萌芽的初期,教師并沒有打斷幼兒,而是追隨幼兒的興趣,鼓勵他們將修水壩的想法付諸實踐,同時用手機記錄他們的活動過程,通過信息墻呈現(xiàn)幼兒的活動過程,同時也激勵幼兒深入、持續(xù)地開展活動。這樣的行為吸引了其他幼兒的注意,使更多的幼兒參與到修筑水壩的活動中。
隨著活動的開展,問題逐漸顯露出來:對于幼兒來說,他們知道水壩,但對水壩的具體功能不太了解,有些幼兒通過調查、嘗試已經(jīng)認識水壩了,但仍然有一部分幼兒所了解的只有水壩的擋水功能。正是由于對水壩認識方面的分歧,他們的合作不能持續(xù)深入地進行,于是幼兒用繪畫、照片、視頻等形式將自己了解到的水壩的結構特征、功能在信息墻上分享。一時間,信息墻成為幼兒自由活動時最熱門的地方。對水壩有認識經(jīng)驗的幼兒愿意分享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對水壩認識不足的幼兒則通過“信息墻”對水壩有了更直接、更具體的認識。
(二)表征墻:滿足幼兒表達的欲望
活動持續(xù)一段時間后,部分幼兒能夠順利修筑水壩,也有部分幼兒卻遲遲沒有進展。成功的幼兒有表達、分享自己喜悅和經(jīng)驗的欲望,而不成功的幼兒則渴望更多幫助或出現(xiàn)興趣的消退,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
為了滿足幼兒的不同需求,教師又創(chuàng)設了表征墻,主要記錄孩子成功的經(jīng)驗、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成功的幼兒分享他們小組的水壩設計圖、分工圖,為其他幼兒帶去了修筑水壩的經(jīng)驗。在修筑水壩時,水源成了搶手的資源,為了讓每個小組平等地享受水源,幼兒進行了一系列嘗試:從輪流使用水源到計時輪流使用水源,最后幼兒使用PVC管將水源一分為二,形成兩條支流,徹底解決了水源的“爭端”。表征墻為幼兒提供了更多思維碰撞和深入學習的機會,也讓水壩從最初的“興之所至”真正走向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
四、互動環(huán)境的多維體驗
(一)經(jīng)驗的多維體驗
互動環(huán)境,是幼兒深度學習的必要階段,更是支持幼兒深度學習的催化劑。在幼兒與材料的有效互動中,在幼兒與教師的平等互動中,在幼兒與幼兒的良好互動中,從一個個地發(fā)現(xiàn)問題到一次次的交流思考再到一點點地解決問題,不斷地循環(huán)往復……
又一次戶外沙水區(qū)活動開始了,幼兒拿著完善后的設計圖迫不及待地加入了游戲。隨著游戲的深入,一座座水壩誕生了。
1.“水庫深水壩”
沙水區(qū)最熱鬧的是以子恒為首其他人為輔的“施工隊”。子恒安排可樂、錦晨將水坑挖得又深又大。為了方便施工,子恒還用鏟子劃出一個區(qū)域作為標志。他和鈺宸選擇了在水坑的最窄處修水壩,先用磚頭,并覆蓋大量沙子,阻止水流外泄。但開閘的時候需要把沙子剝開再把磚頭拿出來,這樣整個壩體就被破壞了,水流也呈現(xiàn)不出傾瀉的狀態(tài)。在幾次嘗試后,他們用PVC管架在水庫口子處,用沙子掩埋,形成一道沙墻,每次開閘的時就用鏟子在PVC管下面捅一個洞,湍急的水流就會從洞里涌出來,結束后再用沙子將洞填上。
2.“閘門水壩”
俊哲和春宇兩人嘗試用木板修水壩。他們先挖了一個小坑,將木板擋在出口處。但水會從木板的兩邊流出來,于是他們又換了不同形狀、不同材質的板,但都沒有成功抵擋水流。這時,春宇用沙子堆實了木板,水流終于不再往外跑了。他們在此基礎上將水坑挖大,然后用小桶把水提過來灌在坑里,當坑快滿的時候,抽出木板,水流一下子沖了出去,他們兩個開心極了!
3.“雙門水壩”
梓瀟一組想修一個兩邊都能開閘的水壩。他們選擇在沙水區(qū)的中央挖水庫,但水庫的水和旁邊河道里水一樣多。他們給水庫灌水,但剛灌進水的時候,水庫的水位升高了,過不了多久水庫和河道里的水位又一樣了。嘗試了好幾次,最后,他們將水庫搬到了沙水區(qū)邊緣地勢比較高的地方,只要一開閘水流就會往下流。在商量后,他們在水庫的另一邊也修了一個水壩。梓瀟一聲令下,兩邊同時開閘,水順勢而下,非常壯觀!
在不斷的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嘗試方案、再次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嘗試方案的過程中,幼兒的認知水平、分工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二)思維的多向生長
有意義的游戲情境,讓幼兒深度學習成為可能,而興趣則給了他們深度學習的持續(xù)動力。在“水壩建成記”中,師幼共建的有效互動環(huán)境,有利于幼兒的思維多向發(fā)展。
(1)學習方式方面,幼兒能夠從水壩樣式、所需材料、分工等方面制訂較詳細的計劃。雖然活動中存在問題,但幼兒通過積極協(xié)商,最終順利將水壩修筑成功。幼兒一開始對水壩一知半解,導致水壩修筑并不成功。在積極查閱資料,了解水壩結構和功能后,他們成功地修筑了水壩。
(2)在玩沙技能方面,幼兒能夠根據(jù)設計選擇適宜的材料,并運用各種技能修筑水壩,使水壩具備了蓄水功能。
(3)社會性發(fā)展方面,當水壩修筑遇到問題時,幼兒能積極應對、不懼困難,在修筑水壩時能與同伴分工合作,并能進行回顧,同時在遇到矛盾沖突時,能夠通過協(xié)商來解決矛盾。
結 語
沙水區(qū)環(huán)境,是孩子的,是自然的,是多維的,更能支持幼兒深度學習探究。在“水壩建成記”案例中,幼兒在愉悅的沙水區(qū)環(huán)境中與沙水親密接觸,與材料有效互動,與自己的同伴、教師積極互動……水壩建成了,幼兒的天性得以釋放,認知不斷豐富,思維也被有效激發(fā)。
[參考文獻]
[1]戈柔.讓幼兒的學習看得見[M].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