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清海
摘要:高中歷史教學的培養(yǎng)重心是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唯物史觀、空間觀念意識、史料實證、歷史知識儲備以及積極的價值觀。在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應當盡力挖掘相關的歷史事件及史料內容,通過再現史料的發(fā)生、發(fā)展與影響,可開發(fā)學生的逐漸形成積極的價值觀?;诖?,文章就高中歷史教學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路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史料實證素養(yǎng)
引言:
近年來諸多高考歷史題目都側重以史料實證題目考查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歷史知識掌握程度,而這些就史料題目都以真實的情景再現歷史,所以題目難度相對較高。因此,教師應當創(chuàng)新歷史教學方式,在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中開發(fā)學生思維、辨析、運用、創(chuàng)新及總結能力,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價值觀。另外,教師也應當凸顯史料實證內容的內涵,在挖掘、收集、整理史料觀點的基礎上提取真實的證據,可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必要性
史料實證能力是高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一種,該素養(yǎng)強調借助可靠的史料、實證內容作為佐證,通過系統(tǒng)的史實案例讓學生身臨其境的了解案件的發(fā)生,以便讓學生在過程中形成系統(tǒng)的推理能力和論證能力。因此,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能夠激發(fā)起學生對歷史案件學習的興趣,通過構建一個全面的、系統(tǒng)的歷史課堂,以直觀的方式向學生展示不同案件、不同歷史事件對國家發(fā)展、社會經濟、文化建設的影響,可讓學生在過程中愿意主動參與到實踐學習當中,并在必要的收集、整理、分享中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1]。另外,歷史史實理解過程中,學生需要自行描述、論證、思考與案件相關的影響,所以開發(fā)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原因是學生在歷史觀點學習過程中,需要綜合性了解、鑒別不同案例的特點,并在分析后形成理性思維能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最后,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期間,教師也需要引導學生探討史料事件的類別、時代特點以及故事主人公的意圖,可讓學生在認知歷史事件、理解歷史事件特點的過程中準確地判斷史實的發(fā)展,以便培養(yǎng)學生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和辯證意識。
二、挖掘史料內涵,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不斷挖掘與高中歷史相關的史實資料,指導學生主動挖掘史料作者思想、觀點的過程中了解作者的意圖,以便讓學生進一步認知史料的真實性及影響價值。由此可見,教師應當整理真實性的史料內容,在指導學生準確、系統(tǒng)判斷史料真?zhèn)蔚倪^程中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念,可讓學生借助優(yōu)秀的歷史案件形成正確的歷史學科思維能力。例如新人教版《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中“百家爭鳴”的教學中,首先教師應當從中國傳統(tǒng)歷史思想文化出發(fā),滲透百家思想和儒家歷史,可讓學生系統(tǒng)的了解“百家爭鳴”的內涵。此時,教師可提示《漢書·藝文志》《七略·諸子略》等著作中所呈現的思想,比如“十家”包含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學派,而文化交流是當時就存在的,比如老子、莊子、墨翟等人物。部分學生對兵家歷史史實存在一定見解,如孫臏是兵家的著名代表人物,與他相關的歷史案件就是“孫臏賽馬”。另外,教師也應當收集可能存在錯誤的史實資料,讓學生辨認史實真假的過程中獲取更多的收獲,以便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認知思想,比如教師可提出老子是參與百家的創(chuàng)始人,而老子的生活時間約為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間,但是百家之祖的言論多出現與公元前500年之后,這與老子的生活時間是不符合的。針對于此,教師需要揭示關于百家之祖和老子在中國歷史的聯系,讓學生在分析史實資料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疑惑,進而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2]。
三、整理史料資料,培養(yǎng)學生的實施辯證意識
整理現有的史實資料,指導學生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中不斷獲取、不斷學習關聯性的歷史學科內容,可促使學生的整理能力、收集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因此,教師應當事先整理與學科相關的史料資源和學習資料,如借助智能手機、報刊雜志、圖書資源檢索史料信息,可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能力。例如新人教版《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應當強調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時間,指導學生利用相關資料、《中國歷史大辭典》、網絡資源收集到關聯性的史實資料。比如學生A利用互聯網查詢了《穿鼻草約》一個歷史事件,該歷史事件主要講解了英軍強占香港島的故事,比如1840年6月英軍封鎖珠江???、占領定海并使用武力逼迫清政府逐漸簽訂不平等條約。在這一期間,除了廣東地區(qū)人們反抗較為激烈外,其余地區(qū)始終保持著一個消極的態(tài)度。另外,教師還可利用信息化技術清晰的展示如《廣州合約》《南京條約》方面的史實,指導學生自主深入挖掘當時清政府的所作所為,可讓學生在不斷追溯、不斷理解的過程中掌握史實資料的內涵,這對學生歷史學科觀點的培養(yǎng)是有利的。最后,教師應當對現有的歷史資料、歷史史實進行總結,引導學生深入地辨析這些歷史事件的影響和內涵,比如1842年8月29日所簽訂的《南京條約》,就是一個不平等條約,目的是借助武力讓清政府就范,即使出動了軍隊,但仍然出現了潰敗情況??傊?,教師應當在必要的引導過程中鼓勵學生收集相關資料,在挖掘真實史料內容的過程中拓展真實性的、個性化的資料內容,以便提升學生的史料收集效率及綜合質量。
四、整合史料資料,擴充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
整合歷史事件和史料資料,指導學生在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過程中對現有的史料進行歸類,進而不斷擴充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能力。由此可見,教師應當探討不同學生的綜合能力、歷史支知識儲備以及思維的養(yǎng)成情況,通過借助時間先后的方式整理與歷史相關的邏輯點和故事內容,能夠讓學生在自主歸類、自主思考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例如新人教版《影響世界的工業(yè)革命》的教學中,首先教師應當確定教學問題,即提出“蒸汽機象征了‘蒸汽時代’走進人們的生活,那么近代人們是如何發(fā)展工業(yè)的?”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大量總結、收集、整合關聯性的史料文獻,在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價值觀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此時,學生B收集了關于工業(yè)革命的史料,如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中闡述了工程師喬治·史蒂芬森一輛車將煤礦運輸至泰恩河的過程;學生C則利用《世界通史史料選輯》中整理了有關“世界工廠”的故事,史料中還提示到“秘魯給我們白銀……”的史料內容,從而擴充學生的歷史學科知識儲備。完成史料整合教學后,教師應當提出學生在現階段學習期間所遇到的問題,說明資料的整理、使用方法,可讓提高學生史料收集、整合的效率[3]。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學科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凸顯出史料實證內容的內涵,在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過程中深入、全面的對現有的問題進行分析,可讓學生在自主認知、自主探究、自主學習期間形成正確的思維價值觀,這對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是有利的。
參考文獻:
[1]趙世明.“史料實證”研究中引文存在的問題例析[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21,41(02):110-116.
[2]陸璐.基于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7):237.
[3]丁慶華.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史料實證”的探究[J].歷史教學問題,2020(03):19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