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泛娛樂化思潮從20世紀后半葉逐漸進入到人們理論視野,它所強調的社會方方面面的“泛娛樂化”傾向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在我國得到不斷得到鞏固與加強,給我們對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包括話語體系被“解構”、知識體系受沖擊、話語主導權被弱化、思想政治課課堂泛娛樂化等等,本文針對這些挑戰(zhàn)提出了借助“適度娛樂”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順應策略以及對于“泛娛樂化”現(xiàn)象進行校正的回歸策略。
關鍵詞:泛娛樂化思潮;思想政治教育;挑戰(zhàn)與對策
娛樂是現(xiàn)代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休閑時間中通過各種娛樂活動來放松、愉悅自己無可厚非,但娛樂一旦超出自身應有的界限,出現(xiàn)了“娛樂泛濫”、“過度娛樂”、“以娛樂為終極目標”的“泛娛樂化”現(xiàn)象,此時的“娛樂”不僅會消解掉自身具有的積極性,甚至可能異化為一種有害的力量。1985年,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最早提出了“泛娛樂化“說法。他在出版的著作《娛樂至死》一書中這樣描繪泛娛樂化現(xiàn)象:“娛樂已成為城市文化的精髓,人們的所有情感都以娛樂方式表達。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yè)也都成了娛樂文化的附庸。每個人都淪落為娛樂至死的個體。”“泛娛樂化”思潮從20世紀后半葉逐漸進入到人們理論視野,它所強調的社會方方面面的“泛娛樂化”傾向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在我國得到不斷得到鞏固與加強,給我們對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
一、泛娛樂化思潮對我國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鮮明意識形態(tài)性,“泛娛樂化思潮”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zhàn)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體系被“解構”。娛樂話語更為隨意,具有極強的的傳播性,因而更容易受到學生群體的歡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本身的嚴肅性、規(guī)范性和思想性因此容易受到威脅。第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體系被沖擊。在形式上,泛娛樂化思潮下的內容呈現(xiàn)出典型的“碎片化”特點,學生越來越習慣于“碎片化閱讀”,使學生對于思政教育知識體系完整性上的接受度受到影響;在內容上,有一些多樣化的、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不一致的價值觀念,也以“泛娛樂化”的形式隱蔽而廣泛的傳播,比如“歷史虛無主義”打著“重評歷史”的幌子改頭換面。第三,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主導權被弱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改革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fā)性相統(tǒng)一。無論是馬克思或是列寧,也都提出過“灌輸論”的觀點,這首先強調學校及思政教師在話語權上的主導地位。但是,隨著泛娛樂化思潮的發(fā)展,大量滲透著多元價值觀點的信息借助“娛樂化”的形式廣泛傳播,學校及思政教師從以往的“主導者”的角色逐漸被邊緣化為“參與者”,話語主導權不斷被弱化。
當我們聚焦于高中思想政治課課堂時,也會發(fā)現(xiàn)目前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踐中泛娛樂化現(xiàn)象也并不罕見。思想政治課具有較強的理論性,為了方便學生對于內容的理解,很多教師會將理論內容用娛樂化語言的方式進行處理,使其更具吸引性、感染性,但如果過度的使用表象的、碎片化的感性信息,又很容易導致學生不能從本質去掌握知識內在的連續(xù)性與邏輯性。再者,教師在授課中對于各種各樣的娛樂化教學手段存在過度依賴的情況。除了在常規(guī)的課件中加入越來越多沖擊性強的娛樂化圖片之外,電影、短視頻、在線問卷等豐富多彩的形式也被帶到了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課堂上。雖然課堂對于學生的吸引力有所增加,但也要警防陷入無益于教學目標實現(xiàn)的盲目性形式主義。
二、我國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對泛娛樂化思潮的應對策略
(一)順應策略:借助“適度娛樂”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要想應對“泛娛樂化思潮”對我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我們同時必須承認,身處于當下的時代要想徹底拋開“娛樂”,用嚴肅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去對抗“泛娛樂”幾乎很難有勝算。承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因其嚴肅性、理論性不容易被傳播,恰恰是傳播好它的前提條件。
要搞好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講好榜樣故事。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上,宣揚主流價值觀時往往習慣于“標語式”、“口號式”、講道理的方式,很難得到學生的關注,就算通過“強勢”的手段獲得了關注,也未必能讓學生真心認同。與其“講道理”,不如“講故事”,故事傳播是最厲害的傳播方式,而我們最不缺的就是各種時代楷模、科學家等榜樣事例,要充分的利用好這些資源。近日來對于袁隆平、吳孟超這些偉大科學家的故事的傳播就是價值觀教育、增強學生對我們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關注與思考的典范。其次,用“解構”去“建構”,重掌話語權,還原真?zhèn)紊茞??!胺簥蕵坊彼汲毕碌娜藗兩瞄L于“解構”,我們需要懂得借用這種利于傳播的“解構”方式去達到對歷史和時事真?zhèn)紊茞旱摹斑€原”,讓學生明辨是非。一些無傷大雅的“解構”,如用容易吸引學生注意的細節(jié)來奪取學生的關注,從而更好地傳播我們想要傳播的主流價值。再次,要豐富教學形式,提高學生興趣。以往的老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形式已經遠遠無法適應現(xiàn)實的需要,對此新課標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開發(fā)多種課程資源,比如各種圖片素材、視頻素材等;采用多種課堂組織形式,比如:辯論賽、學術沙龍等,這些都是完全可以靈活運用的教學手段,只是同時要重視堅持適度原則,避免過猶不及。
(二)回歸策略:對于“泛娛樂化”現(xiàn)象進行矯正
在采用順應策略的時候,我們必須明確目標,以目標為出發(fā)點、為歸宿,防止“過猶不及”,這是我們時刻需要銘記的要點。倘若思想政治課的課堂充斥著各種不必要的視頻、活動,陷入一種虛假的“熱鬧”、“活躍”氣氛中,那么“娛樂化”這一手段便異化為目的本身,脫離我們原本所要達到的目的,淪為“泛娛樂化”的產物。政治教師在借助“娛樂”去傳播主流價值的同時,務必要處理好手段和目的的關系?!皧蕵坊钡姆绞街皇俏覀冞_到目的的手段,而絕非目的。
“泛娛樂化”思潮對我們現(xiàn)實生活的影響如此廣泛、深刻,我們也必須承認很難做到完全杜絕它對青少年學生自身帶來的負面影響。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6年發(fā)布的德洛爾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就強調了中在這個信息社會我們教會學生獲取信息和批判性處理信息的重要性。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這本書的最后也提出我們應該讓學生學會“怎樣疏遠某些信息形式”。他認為,學校應該把這樣的任務納入課程之中,甚至應當成為課程的中心。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來看,在“泛娛樂化”思潮下,培養(yǎng)學生“媒介意識”、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的任務比任何時候都來得迫切。
參考文獻:
[1](美)波茲曼.娛樂至死[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鄒振東.弱傳播[M].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8.
[3]曹鴻飛.“泛娛樂化”思想政治課堂何時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25):42.
[4]楊雪,馮晶,張立臣.思想政治教育的“泛娛樂化”現(xiàn)象分析[J].教育評論,2014(01):84-86.
作者簡介:方莉(1994-),女,苗族,出生于貴州省凱里市,現(xiàn)為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公共行政管理、中學思政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