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單元教學設計可以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生深度學習的能力,逐步提升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隨著“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推廣與實施,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混合式教學將進一步推動、優(yōu)化高中生物復習課單元體系的構建。文章結合教學實際,例談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單元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單元復習;混合式教學;策略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版2020年修訂)》中提到,核心素養(yǎng)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四個方面。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就應著眼于“單元”制定教學計劃,切實緊扣“內容聚焦大概念”這一基本理念,以實現(xiàn)高三復習過程中零散知識的系統(tǒng)化,分散章節(jié)的條理性,前后內容的連貫性。在“互聯(lián)網+教育”理念的推動下,混合式教學的線上、線下結合模式,給予單元教學更豐富的內涵與展現(xiàn)形式。
一、 單元教學設計的內涵與實踐意義
單元教學設計是以新課程標準為引領,通過深入解讀教材等相關指導性資源后,根據教材知識結構的聯(lián)系和學生認知的一般規(guī)律,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整合,設計多樣化教學形式和多元的教學評價機制。
單元教學設計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重要渠道,其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的全局性和內容的一體化,有利于學生在生物總復習過程中,逐步形成上位概念,構建知識網絡體系,更好地理解與體會學科思想和學科方法,逐步形成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二、 混合式教學的內涵與實踐意義
混合式教學集線上學習、線下面授于一體,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優(yōu)勢,借助互聯(lián)網的便捷性,網絡學習空間的交互性等優(yōu)勢,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融合。真正實現(xiàn)教與學方式的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與能動性,為高效課堂的實現(xiàn)賦能。
三、 “育種”單元復習案例
現(xiàn)以“育種”單元的復習為例,闡述基于混合式教學的生物單元復習策略。
(一)立足新課程標準,確定單元目標與內容
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習生物學的終極目標,而負責架構起這些終極目標的層層階梯即生物學大概念,是滿足學生終身學習所鋪設的基礎知識。因此,在單元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師應圍繞“大概念”展開。
結合新課標“模塊2 遺傳與進化”中的學業(yè)要求:“基于證據,論證可遺傳的變異來自基因重組、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能“運用遺傳與變異的觀點,解釋常規(guī)的遺傳學技術在現(xiàn)實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基于可遺傳的變異,以及變異可能帶來的生存與繁殖優(yōu)勢等方面的實例,解釋生物的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確定單元復習的主線為“變異—育種”,并圍繞課標中的“概念3 遺傳信息控制生物性狀,并代代相傳”進行教學。
(二)確定“一例貫穿、情境導學、線上線下混合”的單元復習策略
從生產實踐中的“雜交育種”到農業(yè)高新技術融入的“轉基因作物”到科教片中的“太空育種”,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不同情境中,運用不同的生物學原理,設計方案,解決育種問題。從分子水平上,闡明“基因—蛋白質—性狀”的關系,理清基因突變的內在機理;從細胞水平上,闡明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特點,使學生認識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的本質。
教師可通過網絡學習空間,在課前推送育種相關視頻、圖文資料,創(chuàng)設選育番茄的情境。利用學習空間的拍照上傳、展示評價等功能,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思路設計詳情,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分享互評中實現(xiàn)知識的內化。教師借助軟件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對育種方法和所涉及的變異原理進行小結,能實現(xiàn)知識體系的架構。
教師在課后可以推送相應視頻與文本閱讀,以“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的獲得者袁隆平的科研事跡啟發(fā)、引導學生,學好本領為人民謀福利,樹立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
(三)主要教學過程
1. 探尋有效網絡資源,激疑生惑
課前設疑:番茄是一種自花傳粉的植物,它的栽培與選育有著怎樣的歷史和變遷,這其中涉及哪些生物技術與原理?帶著這些疑問,學生在課前借助學習平板進行搜索。在檢索出的感興趣話題中進行篩選,確定要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信息技術的應用及設計意圖:借助互聯(lián)網強大的搜索引擎功能,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關鍵詞檢索,這樣豐富了獲取資源和信息的渠道,開闊了眼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可以使學生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與此同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信息的篩選和甄別,相關文獻、新聞、視頻等應注意從權威網站獲取,避免傳播虛假不實信息。
2. 身臨其境,嘗試解決問題
學生展示新聞視頻:通過視頻了解到我國番茄生產在數量上已能滿足或接近于市場需求,其主要目標集中在提高番茄產品質量上,如果實外觀和風味品質等。目前市場銷售的粉紅番茄因其外觀色澤粉紅,頗受市民青睞。
問題一:不少市民反映,粉紅番茄不耐貯存,易出現(xiàn)裂果現(xiàn)象。針對這一問題,你可以利用現(xiàn)有粉果易裂AAbb和紅果抗裂aaBB這兩個品種(粉果和紅果分別由A、a控制,易裂和抗裂分別由B、b控制。兩對等位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培育出粉果抗裂的新品種嗎?
學生活動:書寫遺傳圖解,得出可先將粉果易裂與紅果抗裂品種雜交后再多次自交,借助雜交育種獲得穩(wěn)定遺傳的AABB粉果抗裂新品種。也可利用已有品種,雜交后取F1進行單倍體育種,縮短育種的年限。繪制基因、染色體關系的細胞圖解,明確F1產生多樣化配子的原因。
信息技術的應用及設計意圖:情境借助網絡新聞視頻直接呈現(xiàn),直觀生動,接近生活實際,易激發(fā)學生興趣。在育種方案的設計中培養(yǎng)學生建模思想,通過學習平臺拍照上傳,學生交流展示,互評互學,解決問題。第一是建構規(guī)范性的遺傳圖解,明確雜交育種與單倍體育種的原理、方法及其在實際操作中的優(yōu)缺點。第二是建構細胞模式圖,明確基因隨著染色體在減數分裂中的聯(lián)會、交叉互換,分離、自由組合,使得配子多樣化,結合受精作用的隨機性,實現(xiàn)后代的基因型和表型的多種可能性,這有助于生物在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中適應、生存。
問題二:如何將上述獲得的粉果抗裂新品種進一步培育為無子番茄,提升其口感?
學生活動:制定方案,并寫出大致流程。方案一:利用生長素類似物涂抹在去雄的雌蕊柱頭上,促進子房發(fā)育為果實。方案二:模擬三倍體西瓜的培育,通過多倍體育種加以實現(xiàn)。
信息技術的應用及設計意圖:制定方案,拍照并上傳到平臺,建立過程性檔案,實現(xiàn)評價的多元化。通過分析方案,討論兩種方案中番茄的無子性狀能否得以遺傳,論證可遺傳變異是來源于突變和染色體變異。
問題三:展示網絡檢索新聞頁面,以色列科學家的新發(fā)現(xiàn)。能否讓番茄除了在色澤、果肉品質上實現(xiàn)突破,還能在風味上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比如,帶上某種特殊的香味,這又應該利用哪種育種方法?
學生活動:討論后總結。方案一:可利用物理輻射或化學藥物進行大量供試材料的誘變處理,借助“基因突變”實現(xiàn)誘變育種,獲得新品種。方案二:利用基因工程育種,將玫瑰花中與香味有關的基因導入番茄細胞中,通過基因工程育種來定向改造生物性狀。學生嘗試以流程圖的形式展示這一過程。
信息技術的應用與設計意圖:新聞資料的獲取與呈現(xiàn),來自學生自主檢索篩選,資料的展現(xiàn)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視頻展示實際生產實踐成果:太空育種獲得的番茄果實個大,營養(yǎng)物質含量豐富,具有許多優(yōu)良性狀;在以色列,有研究人員利用轉基因技術給番茄導入番茄羅勒基因,使其能夠制造香葉醇合酶,從而產生香味,成功培育出一種兼具檸檬和玫瑰香味的新品種番茄。這種方式可引發(fā)學生對未來科學發(fā)展產生無限可能的憧憬,激發(fā)學生努力學習的斗志。
問題四:番茄(2N=24)與甜椒(2N=24)自然狀態(tài)下可雜交形成番茄椒。這種番茄椒兼具番茄和甜椒的特點,不僅“色、香、味、形”俱佳,而且加熱后也不會影響營養(yǎng)和顏色,深受人們的喜愛。但在繁育中卻遇到了一個問題:后代不育。試分析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案。
學生活動:嘗試進行圖文轉換,展示番茄椒的獲得過程(字母表示染色體組)。結合過程分析,明確番茄椒不育是因為它的2個染色體組分別來源于兩個物種,減數分裂時無同源染色體,無法聯(lián)會,因此無法產生配子。在此基礎上,討論提出解決方案。方案一:對番茄椒幼苗使用秋水仙素,使其染色體數目加倍,減數分裂時可正常聯(lián)會,進而產生配子。方案二:采用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通過無性繁殖獲得后代番茄椒。方案三:利用番茄細胞和甜椒細胞,通過植物體細胞雜交,獲得番茄椒,從而克服番茄和甜椒遠緣雜交不親和的障礙。在分析的基礎上,學生用文字和箭頭的形式構建流程圖,展示植物組織培養(yǎng)和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在這一案例中的應用流程。
信息技術的應用與設計意圖:解決番茄椒不育難題,使學生們的思路多種多樣。借助網絡學習平臺的展示、交流、投票,學生可以甄別并篩選出較優(yōu)方案,通過進一步討論完善,實現(xiàn)最佳方案的確定。在這一過程中,實現(xiàn)了對學生科學思維與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將所學的科學技術應用于生產實踐中,推動科學——技術——社會的有機聯(lián)系。
3. 思維風暴,歸納評價
學生活動:設計思維導圖或概念圖表,將上述涉及的育種方案進行歸類、比較,總結各種方法在生產實踐中的適用性。抽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展示,通過學生自評與小組互評,鍛煉學生分析、綜合的科學思維品質,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
信息技術的應用與設計意圖:電子思維導圖的構建,較傳統(tǒng)紙筆思維導圖的建構更具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學生可以借助軟件,輕松實現(xiàn)知識點的發(fā)散、聯(lián)系,即時修改,分享互動,實現(xiàn)知識的內化與技能的提升,增進同伴間合作互助的情誼。
4. 觀看科學家視頻,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與使命感
播放視頻,觀看袁隆平院士的水稻培育工作,激發(fā)學生為科學事業(yè),為祖國未來發(fā)展貢獻力量的熱情,學習科學家堅持、奉獻、用于探索的科學品質。
四、 反思
本節(jié)內容選取了學生熟悉的番茄作為切入點,激發(fā)學生對問題探索與解決的熱情。通過育種目標的層層升級,實現(xiàn)了對教材中各項育種方案的有效選擇與應用,打破原有教材內容的分布格局,將育種內容從必修延伸至選修,實現(xiàn)了相應的單元復習目標。
混合式教學的應用,充分發(fā)揮了互聯(lián)網教育的優(yōu)勢,實現(xiàn)了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機互補,符合“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以情境導學的混合式教學通過聯(lián)系實際、運用社會熱點等相關圖文資料,引導學生積極動手、動腦,在活動中形成生命觀念,發(fā)展相關思維品質,使學生承擔起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責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2,16.
[2]謝幼如,等.面向生成的智慧學習環(huán)境構建與應用:以電子書包為例[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8(1):126-132.
作者簡介:何雯婧,福建省福清市,福建省福清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