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崎宇
摘 ?要:近年來,中小學生學習壓力不斷增加,學生身體和心理負擔加重,教學壓力不斷下移,甚至于到學齡前兒童。學生既要處理在校的課業(yè)與課后作業(yè)壓力,還要處理課后輔導或培訓的壓力。為了提高學校的育人水平,規(guī)范校外培訓機構,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為“雙減”)。通過調整學生的認知負荷,則可以使學生在相同的作業(yè)時間內學習到更多的內容,或者縮短學生學習內容所需要的時間。學生的學習質量既可以得到保證,學習壓力和學習時間又會相對減少。
關鍵詞:“雙減”,認知負荷;教學質量
認知負荷是在工作記憶中信息提取,加工,整合等智力活動的總量。認知負荷并沒有一個完全恒定的標準,每個人的認知負荷都可能有細微的差別。在學生的認知負荷內進行教學,學生才能完全吸收、理解知識,信息過量會導致學生認知負荷加重,知識消化困難,信息缺乏或太簡單會使學生失去學習動機,喪失主動性,信息處理效率低下。
一、認知負荷理論的基本觀點
認知負荷理論最初是由國外學者提出的,后來在國內得到廣泛的研究與應用,特別是在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上受到了關注。[1]認知負荷是工作記憶需要需要注意、提取和處理的工作內容的總和?;谛畔⒌臉嫵珊腿四X認知結構,認知負荷主要被分為三類:內部認知負荷、外部認知負荷和相關認知負荷。內部認知負荷是指人腦與被認知的任務之間產生的負荷,是由任務本身決定的,是理解這個任務必須要消耗的負荷。內部認知負荷是不可改變的。外部認知負荷是指超越了內部認知負荷而額外產生的負荷,一般是由不恰當?shù)慕虒W設計而引起的。如在教授知識點的時候,把形式過分復雜化,會影響學生的理解。相關認知負荷是指為了理解知識和使知識自動化,在人腦中建構圖示并形成圖示自動化的過程。外部認知負荷和相關認知負荷都是可以改變的。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改進教學設計,使認知負荷與學生達到整體最佳匹配。由于認知負荷的總量是一定的,即知識被注意到形成自動化的過程所需要的負荷總量是不變的,而內部認知負荷與任務的難度和性質直接相關,也是不能改變的,那教師能改變的只有教學設計。[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外部認知負荷,增強相關認知負荷,從而加速知識自動化的過程,到達高效學習。教學策略的復雜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認知負荷,教學設計越復雜,越難以理解就越會增加學生的外部負荷。增加相關認知負荷是使學生能夠在頭腦中建立起圖示,即將新知識解碼后再重新編碼,融入原有圖示中或構建新圖示。那教師就需要保證學生原本的圖示中有相關知識,對新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將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知識的有效遷移。
二、認知負荷理論在“雙減”下對教學的啟示
“雙減”要求減輕學生的作業(yè)負擔和課后培訓負擔,但并不意味著教學質量的減低。相反,在“雙減”下,教學質量應該要有所提升,做到減中有增。既要保證作業(yè)和課后培訓負擔不能過重,又要增加教學質量,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教學效率或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能夠在更少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或是在相同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在不增加學習時間和壓力的同時提高學習質量。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對于本來就復雜的知識點,應該把講解方式和呈現(xiàn)方式簡單化。[3]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發(fā)現(xiàn)教學設計再簡單明了,學生還是難以理解,這時說明知識本身對學生就太難,應該將知識拆解開,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理解。如果學生連最簡單的知識都沒法吸收,說明其腦海中沒有相關內容,那教師必須教授先驗知識,使學生腦海中有基礎知識,才能促進圖示的形成。認知負荷理論與多媒體相結合也旨在改變學生的認知負荷,降低其外部負荷。[4]所以在教學中,對于復雜的知識點,教師也可以借助教學設備,立體全面地呈現(xiàn)知識。
三、結束語
“雙減”的實質在于減輕學生的負擔、縮短作業(yè)時間,但要保證教學質量,甚至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實際上就是實現(xiàn)高效學習。通過改變三種認知負荷的構成,即改變教學設計和呈現(xiàn)知識的方式,促進學生圖示的建構。復雜知識的學習持續(xù)時間比較長,教師在此過程中也需注意學生的認知能力的變化,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從而促進圖示建構與更新,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嚴晶,趙冬梅.認知負荷理論視域下的中學英語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J].教師教育論壇,2021,34(08):48-50.
[2] 時彥鵬,劉妍,徐錚,楊振寧.認知負荷理論與注意相關理論對教學的啟示[J].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學報,2018,35(09):160-163.
[3] 趙立影,吳慶麟.基于認知負荷理論的復雜學習教學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10(04):44-48.
[4] 唐劍嵐,周瑩.認知負荷理論及其研究的進展與思考[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2):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