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摘 要]單元整合、多模態(tài)、對話教學是構建課改下高效課堂的指導思想之一。尤其是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應對英語教材中的單元有一個整體把握,通過聲音、圖像、語言、動作等手段打開語言對話的大門,確保英語學習效率大幅度提升。
[關鍵詞]大單元;多模態(tài);對話教學;學習效率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掌握一定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基于此,如何讓小學英語課堂生動有趣起來是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為此,我們要對英語教材中的單元有整體把握,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通過聲音、圖像、語言、動作等多種手段打開英語學習的大門,確保英語課堂教學質量。
一、“大單元”的整體設計
看到“大單元 ”這三個字,可能會有教師以為就是教材中的“主題單元教學”。其實不然,“大單元”理念的萌生源于課堂教學改革之初課時不夠用,一些教師在想能不能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把年級教材打通使用,這樣可能會節(jié)省很多時間。因此,依據(jù)現(xiàn)有的教育理論、教學理念和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對“大單元教學”進行大膽嘗試和試驗,在教學內容上打破教材的編排順序,適當進行增、刪、補。根據(jù)授課需要系統(tǒng)性地整合教材,合成模塊進行教學,加大課堂容量,使教材的示范作用更加突出。
大單元教學的宗旨是貫徹新課程理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終身學習打基礎,目的是把學科教學從“小單元”中解放出來,以更大的視野、更高的層面,建構新的教學系統(tǒng),把學科教學納入一個大的教學系統(tǒng),使之更趨于完美、合理和高效。
小學英語所研究的“大單元”教學首先是一種教學思想,其次才是一種教學手段。它是指站在更高的角度,把小學學段的英語學習作為一個整體,通盤考慮,進行跨年級知識的有效遷移,重構符合教學實際的新知識系統(tǒng),使課堂內容無重復、教學環(huán)節(jié)更緊湊、課堂內容倍增的一種教學思想和授課方式。也就是說,站在小學學段的高度,打破學年、課時和教材順序等界限,把整個小學學段的課程內容作為一首完整的曲子來彈。教師在教授課本知識時,可以跨年級整合教材,挖掘1—6年級教材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知識內容、話題內容,最大限度地削減重復知識,使課堂內容實現(xiàn)高度濃縮。教師還可以把學科知識按照學習的實際需要重新規(guī)劃整合、綜合設計、有序實施,從而把小學六年的英語學習內容貫通起來,將高效的“單元模塊”植入課堂。
二、“大單元”教學的三大特點
大單元教學有以下三大特點:大整合、大遷移、大貫通。
(一)大整合
大單元教學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站在整個小學英語學段的高度對教材進行有序的、系統(tǒng)整合,它可以分為二個維度進行:
1.縱向。以英語學科教學為一個整體,把整個小學學段的學科知識建構成一個完整的學科結構,在這個結構下,根據(jù)教學實際需要對教材進行跨學期、跨學年的縱向整合,使之形成系統(tǒng)單元、授課單元等不同的知識模塊,去除教材中相同、重復的知識點,對知識進行濃縮,保證課堂上呈現(xiàn)的內容都是“精品”,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真正高效,使學生的學習少走彎路。
2.橫向。以相鄰學科為延展點,進行跨學科整合,把相鄰學科的有用資源整合到本學科中來,豐富本學科的“趣味性”“厚重性”,使教學資源達到最大化。
(二)大遷移
遷移是動態(tài)的,是在教學實踐中時時發(fā)生的,它分四個維度:縱向在知識層面上實現(xiàn)跨學期、跨學年的遷移;橫向是在縱向遷移的基礎上,把其它相鄰學科中適用于本學科的教學資源大膽的遷移過來,為我所用;從課堂向課外遷移,讓學生帶著問號進課堂,用問題把學生的學習遷移到課堂內外,使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對接,形成一個大循環(huán);由課本向生活遷移,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生活,生活的過程又是最好的學習。只有把學生的書本知識通過有效遷移,讓學到的知識在生活中發(fā)酵,學到的知識才是活知識,才是有用的知識,才是有效的知識。
(三)大貫通
教師通過對教材的整合,對英語學科知識的結構脈絡一清二楚,實現(xiàn)了專業(yè)化成長,使教師的英語學科思想、學科知識得到貫通。學生通過和教師一起重建知識結構,遷移教學內容,理清了知識脈絡,學會了歸納總結,既豐富了知識,又鍛煉了能力,通過大單元學習實現(xiàn)了知識能力的雙向貫通。
三、多模態(tài)教學理論
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興起于20世紀 90年代的西方國家,指的是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通過聲音、圖像、語言、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xiàn)象。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涉及多種模態(tài)的協(xié)同運作,諸如文字、語言 、PPT、動畫 、色彩 、肢體語言 、空間布局等均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更好地調動小學生的感知系統(tǒng),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解決英語學習中出現(xiàn)的學習興趣不高、口語表達能力不強和自主學習能力低等問題。我們以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為實驗對象,開展了基于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的小學英語口語對話教學研究,目前為止,在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方面已經(jīng)取得初步成效。
(一)多模態(tài)教學方式的運用
多模態(tài)教學方式的改革,就是通過改變傳統(tǒng)教學和學習的思維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幫助學生通過多種思維與感官,理解、內化和遷移所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這五感,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看五種能力,使學生能夠通過感官等與周圍環(huán)境中的人或物之間進行交流、互動,包括面部表情、手勢、身勢、PPT、網(wǎng)絡平臺、投影、影音、動畫等。結合具體的話題、語境,展開對話學習的實踐活動,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
(二)多模態(tài)的對話教學
多模態(tài)對話教學要確立在學生對英語的知識掌握有一定的基礎上,是構建課改下高效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能力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英語對話教學是強化學生英語理解與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從英語學習中,引導學生想說、能說、會說英語,特別是結合學生生活化語言情境,從所學詞匯和句式中表達想法,實現(xiàn)英語的感知、理解、朗讀、探究、內化、自主運用。假設其中的聽、說、讀、寫、玩、演、視聽和多模態(tài)教學中的視覺模態(tài)、聽覺模態(tài)、觸覺模態(tài)和情境模態(tài)實現(xiàn)有機結合,就可以發(fā)揮多模態(tài)教學的作用,在對話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語言素養(yǎng)的目的。
例如,教師運用多模態(tài)教學,可以利用希沃多媒體技術充分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參與學習,不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通過多感官的協(xié)調認知增進了學生的理解,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以精通英語教材六年級上冊介紹節(jié)日為例,課前熱身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愉快的視頻歌曲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復習1-6月的詞匯表達,使學生快速進入英語學習狀態(tài)。教師采用希沃蒙圖功能、豐富的圖片、單詞卡片,通過視覺啟發(fā)、通過引導學生用英語表達進行單元詞匯的整合;在猜節(jié)日的游戲活動中,教師利用希沃課件制作“刮刮樂”,將觸覺模態(tài)、視覺模態(tài)與游戲情境巧妙融合,學生通過觸覺在擦除涂層的過程中猜測信息,在視覺認知后,大聲朗讀、理解信息,并猜出所描述的節(jié)日,同時將有關節(jié)日的單詞整合。學生在多模態(tài)教學中真實地去感受知識、體驗知識,思維越活躍英語表達效果越好。
對話課運用多模態(tài)教學,以活動為載體,將所學過碎片化的知識有機整合,通過任務驅動,使學生在真實、有趣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師生對話、小組活動、個人交流等多維互動,實現(xiàn)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整體認知,幫助學生在學過的知識間建立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同時這也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引導,給予學生充足的語言支持和運用的時間,不但語言操練面廣,練習次數(shù)多,而且還調動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鍛煉,最終實現(xiàn)語篇的對話和交流。
我們研究的落腳點在于課前通過大單元整體設計理念,讓教師站在把握教學的整體層面上進行備課,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模態(tài)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的對話出發(fā),設計生活化的對話課堂活動、對話內容表演,聯(lián)系并拓展與話題相關的語境,逐步形成語篇對話,最終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和語言能力。
參考文獻:
[1]袁傳有.從教學實踐中構建多模態(tài)信息認知教學模式[J].教學研究,2010,(04).
[2]欒淑琴.如何做好英語教材的單元內容整合[J].快樂閱讀(經(jīng)典教學),2010,(05).
[3]徐亞群.對主體單元教學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07,(26).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