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海浪 黃婷
摘要:本文概述了高中生物核心素養(yǎng)、模型建構教學,并探究了通過模型建構教學幫助學生養(yǎng)成高中生物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生物 ?核心素養(yǎng) ?模型建構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養(yǎng)是什么
高中生物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四個方面,是在融合原有“三維目標”的基礎上,著重強調一種與現實接軌的能力培養(yǎng),最終幫助學生在生物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養(yǎng)成符合社會要求的健全品格,練就能回報社會、成全自我的科學思維和關鍵能力。
如在教學《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這一章節(jié)時,學生通過“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探究實驗,鍛煉“觀察現象—提出疑問—設計實驗—實施方案—總結結論”的科學探究能力;通過對“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的資料整理,鍛煉“歸納與概括”的科學思維;通過對葉綠體結構的模型建構,形成“結構適應功能”的結構與功能觀;通過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形成“能量的轉化總是伴隨著物質的變化”的物質與能量觀;通過對“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的探究,使學生明白綠色植物與環(huán)境、經濟的重要關系,進而主動承擔起愛護環(huán)境的社會責任。
總之,在這四個核心素養(yǎng)中,生命觀念強調的是對自然世界的認知,科學思維強調的是思考問題的角度或方法,科學探究強調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責任強調的是個人的歷史使命和社會擔當,四者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只有應用科學思維進行科學探究,才能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念,進而勇于承擔個人的社會責任。
二、模型建構教學是什么
模型是對認識對象的概括表述,是對微小對象的擴大化,是對巨大對象的縮小化,是對抽象對象的具體化,是對運動對象的數字化。模型建構是基于模型方法把抽象的、微觀的、復雜的研究對象或過程,用身邊的材料、工具或者數學方法、方程式、曲線圖等加以描述、概括總結的一種活動,是一個過程,是一種科學思維。模型建構教學是將建構模型的過程搬到課堂上的教學方法。
模型建構教學的實施是在以教師為輔,以學生為主,讓學生主動地對生物知識進行模擬和研究,揭示其內在規(guī)律。模型建構教學可以使生物學知識簡單化、形象化,易于學生認知,方便學生理解。同時,在模型建構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體會團隊合作的快樂,增加對未知事物的求知欲和無懼困難的勇氣。這樣,既鍛煉了學生個人建模能力,能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和個人生活需要,又提升了個人整體素養(yǎng),有助于形成正確的自然觀和物質觀。
三、通過模型建構教學幫助學生養(yǎng)成高中生物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
1.教師角色定位要準確,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模型建構教學中,教師永遠只能是引導者和成果交流組織者,模型建構所需要的材料、工具都應該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想清所用材料種類、數量和選擇原因。完成模型建構的團隊需要在自愿的原則下自發(fā)地組成,而教師可對人數、性別、成績等細節(jié)處提出要求,以確保各個小組都能順利地完成。
2.課程環(huán)節(jié)設計要合理,做到有的放矢
第一環(huán)節(jié):教師要講清楚為什么要建構模型。教師應將講授和課前預習相結合。第二環(huán)節(jié):小組分工明確,教師原則上不參與,若是小組無法獨立完成,教師再適當介入。第三環(huán)節(jié):成果展示要充分,要有足夠時間讓學生講述自己的構思。第四環(huán)節(jié):教師的點評要中肯,以鼓勵為主,面對學生的不足之處,可提建議而不是批評。
3.作業(yè)布置要有創(chuàng)造性
以習題為課后作業(yè)是教學最基本的形式,可以起到熟記和鞏固生物知識的作用,但是對學生素養(yǎng)提升方面的作用不明顯。所以,筆者認為應該讓學生反思所做的每一個模型,反思模型結構、結構功能、內在聯系,甚至是辯證關系。如以種群特征的概念模型為例,作業(yè)就可以包含以下問題:種群特征包括哪些,各特征之間有什么聯系,最終有何表征,適合哪些實例,有沒有不能以此模型解釋的現象等。
參考文獻:
[1]朱正威.普通高中生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分子與細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江西省豐城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