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坤寧
摘 ?要:當前,課改進入一個新時期,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了極大的關(guān)注。有效的語文教學就是以提升語文素養(yǎng)為宗旨,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不應該僅僅表現(xiàn)在聽說讀寫思,還應該有文化價值、思想價值等納入。而巧妙的課堂設計有利于實現(xiàn)有效的課堂教學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課堂設計;語文素養(yǎng);有效性;主動化學習
“老師,這馕是在哪兒買的?”一名叫恩妮的孩子問。摸著孩子的頭,我微笑著答:“是老師上班路邊檔口買的?!蓖蝗?,剛送到嘴邊準備吃的三十六名孩子不約而同發(fā)出“???”聲,手中的那小塊馕餅全都停在的嘴邊。臉上掛得是滿滿的驚訝之情?!霸趺戳?,孩子們?”我問道。班長小玥站起來說:“老師,你不是常常跟我們說不要買路邊的‘三無’食品嗎?那你為什么也買這種‘三無’的馕給我們吃呢?”“頓時,我語塞了,的確,我這些給孩子們吃的馕”是在車來車往的馬路邊一位新疆人的攤檔購買的,這是多不衛(wèi)生?。∧敲吹囊豢?,我感覺到自己窘得臉在發(fā)燙?!皼]事的,老師也是想讓我們更好了解維吾爾人的日常食品,我們不要怪老師?!眰鱽砩钗瘑T珍敏的聲音。
這尷尬的這一幕發(fā)生于我教學的《和田的維吾爾人》一課的感悟部分。
本課的教學,我參考了許多資料,有些老師建議以“苦”和“樂”為主線的,可是我思考再三,認為這樣立意較深,學生可能會產(chǎn)生一種畏懼的情緒。于是我立足文本,以維吾爾人的特點為主線,加以開展體驗式活動讓學生了解維吾爾族。
為此,在教學時,結(jié)合本文略讀課文性質(zhì),我嘗試課堂設計和語文素養(yǎng)緊密結(jié)合的要求,設計了體驗嘗食馕的活動,課堂學習以自主化學習為中心,即教為學服務。課堂上做到邏輯清楚,條理清晰;體驗的內(nèi)容圍繞語文素養(yǎng)提高,體驗方式追求有趣學生愿意參與。為此,在課前我就思考如何圍繞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且把教學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學生感興趣的體驗活動。為此,我認為通過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從而就可以達成這一目標。
課始,我就拋出了“通過預習課文你了解到了哪些新知識?”學生們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全體都參與了回答。課中,在學習課文的重點部分——維吾爾人的特點時,我采用了任務驅(qū)動法,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人人參與,積極提問,認真討論,課堂氛圍很好。課終,我讓同學們說出對維吾爾人想說的話,讓同學們品嘗這個民族的日常食品——馕,然后再選擇你喜歡的話題來寫。
誰知,一個不留神,竟把“三無”食品帶來給孩子品嘗,這是多大的失誤,自責的同時,我馬上調(diào)整了自己的思緒,誠懇地對孩子們說:“你們批評得對,明天老師一定到正規(guī)的店鋪去購買,今天這些馕我們就不能再吃了。但老師剛剛提到的學習要求,我們得繼續(xù)完成,好嗎?”聽完我的一番話,孩子們并沒有失望的申請,而是響亮愉快地回答:“好!”緊接著一個個小手高高舉起,“老師,我有話相對維吾爾朋友說”“老師,讓我先說!”“老師”,孩子們一段段純真的話語在課堂中回響:
學生1:“維吾爾的朋友,我真羨慕你們色彩斑斕的衣服,你們把大自然的顏色融進了生活,真想我們的校服也可以如此多姿多彩?!?/p>
學生2:“親愛的維吾爾朋友,雖然今天沒有嘗到“馕”,可看著這樣子可真有趣,老師告訴我們馕是以面粉為主要原料摻上水并用火烤制而成的,它是將水、火、土賦予了生命的食物,你們的智慧可真高!”
學生3:“維吾爾的朋友,我想跟你們說,“馕”好吃而易制作??墒怯捎谖覀儚V州城里車多人多,灰塵多,在路邊制作食品是很不衛(wèi)生的,我希望你們改掉這個習慣。
學生4:“維吾爾的朋友,你們豁達開朗,不拘小節(jié)的性格,多讓人喜歡,可是,有一次我跟媽媽去菜市場買菜,卻看到你們族人拉著兩只羊就在路邊殺羊賣肉,滿是血腥味,一只在旁邊待宰的羊不停地流淚,路過的許多叔叔阿姨也在低聲批評:“這既不衛(wèi)生,血淋淋的場面也讓人感到害怕心疼。請你們以后不要這樣做?!?/p>
看,孩子們呈現(xiàn)出來的思考讓我折服。我想,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不應該僅僅表現(xiàn)在聽說讀寫思,還應該有文化價值、思想價值等納入。有效的語文教學就是以提升語文素養(yǎng)為宗旨。對于學生3和4的勸說,我是一起作以下點評:
“兩位孩子不僅學會了課本的知識,還會把平常觀察到的生活中不良現(xiàn)象,能用學到的知識用來作出正確的判斷,這就是學以致用!”
愛因斯坦說過:“只有把學生的熱情激發(fā)起來,那么一切課堂的問題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彼自捳f,“強扭的瓜不甜”,在教學中,老師的任務不是灌輸,而是啟發(fā),是使得學生自發(fā)的,自覺的,主動地學習,使得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一直在思考,可否讓學生直接接觸語文材帶著問題去研讀課文中的語文現(xiàn)象,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中豐富內(nèi)心世界和言語世界,從而最終提升語文素養(yǎng)。我們能不能提倡這樣一種教學形態(tài),從文本出發(fā),設計一系列的語文體驗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讀懂課文,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因此在教學《和田的維吾爾》一文,就是基于這樣的理念:自己通過引向指路。創(chuàng)設語文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共同收集,處理語言信息,通過多向互動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提高學生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和語文素養(yǎng)。一番細致的構(gòu)思設計,可想不到竟而差點發(fā)生了讓學生吃“三無”產(chǎn)品——“馕”的事故。雖是一個小小的教學故事,我認為值得自己深思——周全考慮問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Z].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邱孝成.關(guān)注學習情景建設,創(chuàng)造語文課堂精彩[J].考試周刊,2013(102):46.
(作者單位:廣州市荔灣區(qū)坑口小學,廣東 ? 廣州 ?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