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應具備“三個指向”:指向整體感知、指向語言應用、指向課外閱讀,從而通過課堂提問提升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
【關鍵詞】低年級 課堂提問 指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3-0114-02
統(tǒng)編語文教材較以往有了很大改變,學習目標更為明確,教學指向更為具體,這就意味著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需要緊扣語文課標和教材,為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切實創(chuàng)造條件。課堂提問作為教師引領學生學習的一種常用的教學手段,不是簡單的一問一答就算完事,其要求教師心中有明確的目標,對提問的目的和作用心中有數(shù)。
一、課堂提問要指向整體感知
由于低年級語文教材的課文篇幅短小,因此,引領學生整體感知、把握課文內(nèi)容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整體感知入手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通過思考把握課文內(nèi)容,最終促進語文能力的提升。
(一)基于提取文本信息進行提問
提取文本信息是低段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語文要素,許多課文在課后都編排了讓學生在閱讀中提取相關信息的練習。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信息提取方面的問題,以使學生在提取信息的基礎上對課文內(nèi)容有一個整體把握。
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一年級上冊《青蛙寫詩》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青蛙寫詩的時候誰來幫忙了”的問題讓學生思考,這個問題指向的就是信息的提取,學生通過閱讀可以提取到“青蛙在寫詩的時候,小蝌蚪、池塘里的水泡泡、荷葉上的一串水珠都來幫忙了”的信息,再借助提取到的信息和插圖對標點符號形成形象化的記憶。再如,在《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雪地里來了哪些小畫家”(小狗、小雞、小鴨、小馬)“這些小動物分別在雪地里畫了什么”(竹葉、梅花、楓葉、月牙)等。在這些問題的引領下,學生邊讀邊畫,學會從文本中提取信息,促進了對課文內(nèi)容的整體把握。
(二)基于學生深入閱讀進行提問
對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的閱讀感受是隨著閱讀不斷產(chǎn)生的。學生在一開始閱讀的時候,對文本內(nèi)容的感受可能是零碎的、散亂的,但是隨著閱讀的深入,對文本內(nèi)容的感受會逐漸加深。這時,教師要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把自己的閱讀感受表達出來,以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大臣們想到的稱象辦法是什么?曹沖想到的稱象辦法是什么?你覺得哪種稱象的辦法好?為什么?你能談談對曹沖的看法嗎?這些問題的提出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初步感知文本內(nèi)容,而且學生在思考哪種辦法好以及談自己對曹沖看法的過程中,對曹沖遇事愛動腦筋想辦法的精神也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體會。又如,在《霧在哪里》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為什么說霧是個淘氣的孩子”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再次閱讀課文,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內(nèi)容。
二、課堂提問要指向語言運用
語文是一門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科,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運用。因此,教師要以發(fā)展學生的語用能力為最終的教學目標,通過巧設問題使學生在語言品味、運用中提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進而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一)于語言精妙處進行提問
在低年級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課文在用詞表達上特別精妙,教師要善于從這些語言精妙處設計問題,以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語言運用的特點,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一年級上冊《項鏈》一課的時候,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你覺得這篇課文寫得美嗎?美在什么地方?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抓住“大海、藍藍的;沙灘,黃黃的;浪花,雪白雪白的”這些詞句用心品讀、感悟,從中讀出了文本語言的韻律感和節(jié)奏美。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問學生:“你會仿照著這樣的表達形式說上幾句話嗎?”以讀促寫。再如,一年級下冊《荷葉圓圓》一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比較“荷葉是圓的,綠的”與“荷葉圓圓的,綠綠的”這兩個句子哪個好,為什么。然后讓學生仿照這樣的形式說上幾句話。這樣就促使學生在閱讀的時候由品味美、欣賞美走向表達美,既在無形中受到了審美教育,又促進了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
(二)于文本空白處進行提問
被選入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課文大都會留有一些空白,需要讀者去想象和完善。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文本空白之處,鼓勵學生通過“補白”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統(tǒng)編語文二年級上冊《朱德的扁擔》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的扁擔藏了起來?!睆倪@句話可以看出此處有著明顯的留白:大家肯定不會直接把朱德的扁擔藏起來,在藏朱德的扁擔之前已經(jīng)有了多次對朱德的勸說,是多次勸說無效之后才迫不得已藏朱德的扁擔的。針對這個留白處,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想象并思考:“假如你就是這些戰(zhàn)士中的一員,親眼看到朱德同志白天和你們一起下山挑糧食,晚上還要研究作戰(zhàn)計劃,為了不讓朱德同志那么辛苦,你會怎樣對其進行勸說呢?朱德同志又是怎樣回答的呢?”在想象和“補白”的過程中,學生對朱德同志以身作則,與戰(zhàn)士們同甘共苦的精神也就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體會,真正走進了閱讀的深處。
又如,在二年級下冊《青蛙賣泥塘》一課中,教師可以就青蛙聽取別人的意見對自己的泥塘進行改造這一規(guī)律,設計這樣的問題:“青蛙在賣泥塘的時候,還有可能遇到誰?它對青蛙提出了什么意見?青蛙又是怎樣對泥塘進行整改的呢?”在這些問題的引領下,學生通過想象,結合青蛙的泥塘會變得更美麗、更舒適這個大方向,以及結合自己的愿望主動設想大概還會遇到什么動物,它們提出了什么樣的整改建議。最后,整改好的泥塘吸引了更多的小動物,它們都在青蛙的房子旁邊建造了屬于自己的房子,大家快樂地生活在一起!學生通過想象和“補白”,讓故事變得更加精彩。由此可見,這樣的提問不僅豐富了文本內(nèi)容,而且促進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發(fā)展。
三、課堂提問要指向課外閱讀
當前的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學生大量地閱讀,但現(xiàn)實中很多學生并未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就需要教師通過“1+X”的閱讀教學形式鼓勵學生多讀書,由課內(nèi)閱讀拓展到課外閱讀,最終使學生養(yǎng)成愛閱讀的好習慣。
(一)基于拓展閱讀的提問
在語文教學中,巧設懸念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教師應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的特點巧設懸念,把問題留給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逐漸喜歡上閱讀。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二年級下冊《羿射九日》的時候,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這是一個神話傳說,關于后羿射日的傳說還有很多,你們還知道哪些關于后羿射日的故事傳說呢?請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詢問父母或者查找資料,了解更多的關于后羿射日的故事,讀一讀,再講給大家聽。”這樣教學促使學生從課內(nèi)閱讀走向課外閱讀,主動閱讀更多的神話故事。
(二)基于讀物推薦的提問
在低年級語文教材中,選編了不少童話寓言類的文本,教學這些童話寓言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童話寓言深受學生歡迎的優(yōu)勢,及時向?qū)W生推薦相關或者類似的讀物,以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在教學《亡羊補牢》《揠苗助長》這些寓言之后,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這些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不是耐人尋味、發(fā)人深省?其實,還有很多這樣的寓言故事,如《經(jīng)典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兒童成長必讀經(jīng)典:中國寓言故事》《孩子成長必讀:意味深長的寓言故事》等,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類似的寓言故事?!边@樣教學,既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期待,使學生拓寬閱讀視野,又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總之,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文內(nèi)容的特點和學生特點,從指向整體感知、語言運用、課外閱讀等方面巧設問題,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作者簡介】陳超清(1980— ),女,漢族,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xiàn)就職于玉林市福綿區(qū)新橋鎮(zhèn)大樓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