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最為典型的代表,是我國文學長河中耀眼的明珠,其中所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智慧、所承載的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對于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古詩詞時,需要從古詩詞的文體特點出發(fā),采取適合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有效策略,運用誦讀感悟、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拓展學習空間等行之有效的具體方法,把學生引入古詩詞學習的勝境之中,以激發(fā)學生喜歡古詩詞、熱愛古詩詞的興趣,提高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
一、在誦讀感悟中體會古詩詞之美
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先生談及小學生學習古詩詞時指出:最好的辦法就是反復誦讀,讀得滾花爛熟,不用有過多的闡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寧可多讀幾遍、多讀幾篇。也就是通過反復誦讀來把握古詩詞所蘊含的情感和獨特的表達美。
課文中出現(xiàn)的古詩詞,與小學生的日常用語以及所學習的白話課文相比,語言風格大不一樣,學生學習需要從頭開始。這種學習就從學習教師的范讀開始,看上去是跟著教師一句句地朗讀,但在古詩詞朗讀上,如果缺少了教師范讀的引領,任由學生自己想怎么讀就怎么讀,不僅會破壞古詩詞句子中很嚴格的節(jié)奏和韻律,而且還會讓古詩詞的意境喪失殆盡。在不同學段,學生的朗讀水平不同,教師的范讀所強調(diào)的重點是不一樣的,如低段要達到讀正確、讀清楚,學習讀出節(jié)奏感;進入中高端,不僅要讀好節(jié)奏,而且需要讀出韻律、情感的變化。這樣才能讓學生通過誦讀古詩詞產(chǎn)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激情,跟著教師與同伴之間比賽著讀出古詩詞中的韻味。如教學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是一首題畫詩。題畫詩往往以描繪畫中的景物為重點,景中帶情,讓畫面的靜態(tài)借助想象滲透濃郁的情感。這樣一來,在范讀的時候,教師需要把詩人看畫面時所產(chǎn)生的春天里獨特發(fā)現(xiàn)的驚喜感和春天里美妙想象中的憧憬感,通過誦讀表達出來:讀前兩句詩時,在“桃花”與“三兩枝”“春江水暖”與“先”之間需用輕快地停頓加以表達;讀后兩句詩時,需要用微閉雙眼的神情,并用微微上揚的聲音,讀出“滿地”“短”帶來的春天的生機勃勃,讀出“河豚欲上”引發(fā)的陶醉在美味中的感覺。當學生在朗讀中練出了這樣的感覺,真的不用什么解釋,詩中的韻味,對春天的贊美、向往、憧憬之情都是那么溢于言表,呼之欲出。
二、在聯(lián)想想象中進入古詩詞之境
學習和理解古詩詞,離不開聯(lián)想和想象。這主要是古詩詞的語言特點所決定,它們都是在相對短小的篇幅中來表達深刻的主題、凝練的意境、獨特的形象,這種豐富的內(nèi)涵就需要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才能進行理解、闡釋、體會、感悟等,否則古詩詞擺在學生面前就如一枚堅果讓人無從下手了。同時古詩詞以跳躍性所表達的形象、意象中,詩人的想象力也是及其豐富無垠的,理解這種想象力自然還得依靠想象本身來完成。
1.在聯(lián)想語言中感悟意境。
入選小學課文中的古詩詞,多是詩人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的經(jīng)典作品,達到了構(gòu)思精巧、色彩鮮艷、畫面感強的藝術境地。學習這些古詩詞,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入其語言的深層之中,通過聯(lián)想想象把古詩詞所表達的意境進行詮釋或演繹,進而領悟意境的高妙所在。如教學蘇軾的《題西林壁》,詩的前兩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中,從字面意思看是說橫著看廬山是山嶺,側(cè)著看廬山是山峰,遠遠近近都很不一樣。其實這些語言中又包含著作者豐富復雜的聯(lián)想想象及表達。先說看的角度,橫看側(cè)看之外,“遠近高低”不僅是看的結(jié)果,而且也是看的角度,這樣多角度來看廬山才能形成比較真切、全面的感受,與下文要表達的“廬山真面目”相聯(lián)系;再說看的結(jié)果“成嶺”“成峰”,指的是廬山在詩人心目中留下的印象感,而與下文的“真面目”聯(lián)系,顯然這種“嶺”和“峰”應該是另有所指的。那么蘇軾在詩中所說的“看”及看的“結(jié)果”,究竟是指什么的呢?僅僅從字面語言上是無法窺測到的,必須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來完成:不是別的,其實就是看人生和人生的境遇,峰和嶺或許很風光,站在上面從高處向遠處看更是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可進入低谷再看,又顯得很渺小和低下,連山上的石頭、草木都比自己高得多呢。這只要聯(lián)想到蘇軾此前所經(jīng)歷的人生大起大落,就知道兩者之間多么相似,所以最后蘇軾還是感嘆“不識廬山真面目”,人生難以看透的意境就是在這些普通的文字中營造出來的。
2.在想象畫面中感悟意境。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古詩詞一個突出特點,也是古詩詞營造意境的常用方法。對于畫面感很強的古詩詞學習時,在學生對古詩詞有基本理解之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開展合理的想象,以進入詩句所描繪的畫面之中,感悟詩的意境之妙。如誦讀王維的《山居秋暝》,教師在教學中首先需要引導學生抓住詩中描寫的畫面。這首詩可以說是句句皆畫:“空山新雨晚來秋”是印象寫意畫,秋雨之后、傍晚之時,山間一派迷蒙,也是為接下來不斷出現(xiàn)新的畫面做引導;“明月照松間”,有樹影婆娑,有明暗相間,幽靜之中可以靜聽松與月的對話;“清泉流石上”,真正是一幅有聲有色的活畫,物雖然只有兩種,互相之間動感輕柔,只是細微的水波不時泛起月光的亮意,折射出石頭對溪流和月光無盡的留戀;“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兩幅畫表現(xiàn)的是一上一下的情形,圖中的人物都具有隱身的特點,這樣的畫面呈現(xiàn)出來需要有比較高超的技藝,否則過于寫實就會使詩意盡失。這么多優(yōu)美的畫面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作者對隱居山間的生活感覺很愜意,字里行間充滿了神秘地美感,營造出一個令人向往的迷人的意境。
三、在拓展閱讀中豐富古詩詞積累
小學古詩詞閱讀盡管增加了大量篇幅,但與浩如煙海的精品古詩詞相比還是冰山一角。因此,在古詩詞學習中,還需要根據(jù)學習內(nèi)容進行適當拓展,以豐富學生的古詩詞積累。
(一)拓展相同的情感
由于古詩詞篇幅短小,從積累的角度看,學生背誦起來也比較快,這樣學完一首古詩詞之后,學生的興趣還很高,教師可以適時進行拓展學習,引入與同一詩人主題相同的古詩詞,供學生進行誦讀、學習。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所學習的古詩詞,體悟古詩詞的意境與魅力,而且能夠借此進一步把握詩人在這一類詩詞中所表現(xiàn)的整體風格。如教學陸游的《示兒》,這首詩中所表達的最強烈的情感是愛國之情至死不忘,“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其中的“悲”字,不是為自己不能繼續(xù)存活于世而悲,而是為見不到國家的統(tǒng)一而悲,“悲”在詩中具有詩眼的功效,最能突出詩人此時此刻的內(nèi)心感受。根據(jù)這樣的理解,教師可以從陸游大量的愛國詩篇中精心挑選出一些經(jīng)典詩句,讓學生進行拓展學習,如《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其二》中的“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等。通過這些包含相同情感詩句的誦讀,學生從中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陸游一生力主抗金、收復失地的愛國情懷,同時也有些積累了這些古詩詞中的名句。
(二)拓展相同的主題、題材、表達方法
在古詩詞教學中,還可以按照主題相同、題材相同、表達方法相同等不同類型,進行拓展學習,選擇適合學生誦讀、積累古詩詞,或有教師想學生推薦,或有學生自主搜集互相交流后,確定適合拓展學習的篇目。以送別詩的教學為例,學習《芙蓉樓送辛漸》時,在完成詩歌的教學之后,可以讓學生背誦此前學習的或者是自己積累的送別詩,如《贈汪倫》等,再推薦學生誦讀《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等。學生通過拓展誦讀與積累不同的送別詩,關注詩人在詩中是以什么來完成送別這一舉動并形成特定的送別文化內(nèi)涵的,由此在比較中就可以進一步理解《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中“寒雨”中送客的滋味,所形成的一種有別于其他詩人送別的情境,加深對詩人與朋友之間心心相印之情的領悟,有一舉兩得的功效。
古詩詞中既蘊含著詩人豐富的感情,又體現(xiàn)出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獨特的意境,需要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時,采取以誦讀為主多種方法有機融合的策略,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進入古詩詞的感情世界和意境之中,夯實學生學習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
參考文獻:
[1]楊歡.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幾點趣味探索[J].小學教學研究,2018(3):53-54.
[2]胡潔.古詩詞學習指導的有效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8(10):22-23.
[3]吳麗華.還原性古詩詞教學的價值與策略[J].江蘇教育,2019(9):31-34.
曹靜,安徽省淮北市長山路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