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娟
【摘 要】我國音樂家通過借鑒歐洲及美洲的音樂教育教學及創(chuàng)作經驗,巧妙地將西方聲樂與民族音樂融合起來,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富有感染力的音樂作品。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充分反映了廣西少數民族的文化理念及思想觀念,我們能夠將少數民族的生活哲理嵌融入到民族音樂作品中,使其更富有藝術價值、民族價值及歷史價值。將廣西少數民族音樂元素與現代聲樂教學相融合,不僅能夠延伸聲樂教學及創(chuàng)作的范疇,更能推動中國風音樂的健康發(fā)展。本文結合廣西少數民族音樂元素的界定及概括,探析聲樂教學所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融合策略。
【關鍵詞】廣西少數民族;音樂元素;高校;聲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J616.1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5-0086-02
廣西民族音樂擁有內容豐富的音樂元素、形式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及多姿多彩的表現手段,將廣西民族音樂充分融入到現代聲樂教學中,不僅能夠改變傳統的教學格局,拓展聲樂教學范疇,還能調動并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情和興趣,使民族音樂得到傳承與發(fā)展。而在聲樂教學層面,教師通過傳承、學習、整理、挖掘民族音樂中的音樂元素及文化,能夠有效地推動民族聲樂的健康發(fā)展,提升我國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質量。所以,將民族音樂與聲樂教學相融合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及價值。
一、廣西民族音樂元素界定及概括
首先是廣西民族音樂。廣西位于我國南疆一帶,氣候宜人,物產豐富,共有11個少數民族,分別是壯族、仡佬族、水族、彝族、京族、回族、毛南族、仫佬族、侗族、苗族、瑤族。其中仡佬族約18萬人,京族約2.14萬人,毛南族約8萬人,瑤族約140萬人。可以說,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qū)。通過挖掘廣西的文化資源,能夠探索出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民族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譬如各族的樂器、舞蹈、民歌,苗族的歌節(jié)、壯族的酒節(jié)、瑤族的盤王節(jié)和達努節(jié)、毛南族傳統的古歌節(jié)等。無論哪個民族,都用舞蹈與歌曲的形式表達人民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廣西的民族音樂擁有的特點、風格、形式及表演內容,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研究。
其次是廣西民族的音樂元素。音樂元素主要指架構音樂藝術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調性、調式、和聲、力度、節(jié)奏、音色、音高、唱腔等。然而在宏觀層面來分析廣西民族元素,則可將其劃分為民間民俗、手工工藝、皮影、說書、器樂、歌舞、絕活、木雕、剪紙、繪畫等。當音樂元素和民族元素通過特定的方式相結合時,便會形成民族音樂。在廣西民族文化起源和發(fā)展過程中,民族音樂能夠與民族生活充分地融合起來,形成獨具特色的音樂形式。譬如瑤族民歌便是瑤族人在生產勞動中所形成和發(fā)展的,他們用民歌的形式表達對生活、對理想的盼望。可以說瑤族的音樂元素來源于勞動和生活,是高于生活的藝術形式。在聲樂教學中,讓學生充分掌握和了解民族音樂的元素,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敏感度,引導學生對音樂元素加以理解和認識,進而提升學生的演唱能力,表達出真切的思想情感,從而滿足高校聲樂教學現代化發(fā)展的需求。
二、高校在聲樂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西方化
聲樂教師普遍是科班出身的,在聲樂教學上,普遍以美聲訓練作為教學基礎,而對民俗音樂的技巧和唱法知之甚少,難以挖掘廣西民族音樂的文化優(yōu)勢及藝術價值,導致西洋美聲成為高校聲樂教學的核心組成部分。除此之外,高校的聲樂教材及教學體系也是以西洋美聲訓練為基礎的,學生所演唱的曲目及訓練方法都源于西方,而針對廣西民族聲樂的教材卻少之又少,這便為我國聲樂教學與民族音樂元素的有機融合帶來挑戰(zhàn),不利于教師傳承并弘揚廣西民族文化。而在人才培養(yǎng)層面上,過于西方化、西洋化的聲音教學難以提升學生對民族聲樂的理解和認識,進而形成錯誤的認知觀念,將西洋聲樂作為聲樂藝術的主體,完全忽視了民族音樂對推動我國音樂事業(yè)發(fā)展的價值和意義。
(二)模式簡單化
廣西部分高校在聲樂課程的編制及設置上,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實踐教學較為薄弱。在課時安排上,聲樂教學共計36學時,分兩個學年傳授,普遍采用一對二和一對一的教學模式。由于高校聲樂教學的學時較少,所以教師很難從根本上滿足高校培養(yǎng)音樂人才、聲樂人才及演唱人才的需求?;诖?,學生在聲樂教學中普遍會受到教學內容的制約和限制,只能完成簡單的曲目演唱任務,難以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發(fā)掘和認識廣西民族音樂的演唱技巧、音樂元素及文化特色。而由于教學模式和教學時間的影響,學生將難以認識民族音樂豐富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及思想理念,無法提升對聲樂教學的興趣,進而導致聲樂教學質量舉步不前,無法達到既定的教學效果。除此之外,簡單化的教學模式延續(xù)了傳統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將成績作為學生評價的主要依據,忽視了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性在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
(三)信息化程度低
信息化是推動現代教育快速發(fā)展的動力,是影響聲樂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因素,只有高度信息化的聲樂教學,才能及時地、有效地挖掘出廣西民族音樂元素的藝術思想、審美特色及學習資源。然而在聲樂教學層面上,高校所采用的計算機應用形式普遍為多媒體教學,而對慕課、微課、遠程教學層面的應用相對有限。此外,根據相關調查顯示,聲樂教師普遍缺乏信息化教學的意識、能力,缺乏聲樂在線教學的經驗,難以將聲樂教學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與現代文化、民族文化、西方文化相結合。因此,為使廣西民族音樂元素和聲樂教學充分地融合起來,高校需要加深聲樂教學的信息化水平,提升教師對信息化技術的認識,構建廣西民族音樂教學資源庫等,從而在高?,F代化發(fā)展的過程中,推動聲樂教學的信息化、數字化發(fā)展。
三、聲樂教學與民族音樂元素的融合策略
(一)外部環(huán)境構建營造
要想充分地融合聲樂教學與民族音樂元素,必須從外部環(huán)境構建的角度出發(fā),為聲樂教學的健康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首先在聲樂教學格局上,高校應根據聲樂教學西方化的問題,探索出科學合理的破解路徑,即從教師崗前培訓、業(yè)務發(fā)展、專業(yè)進修等層面,深化教師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培養(yǎng)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而在教材層面,高校應轉變以西洋美聲訓練為根本的教材編制機制,編制出結合民族音樂元素及西洋美聲唱法的教材體系。其次,在教學模式層面,高校要合理安排聲樂教學課時,提升聲樂教學的總學時,假如高校課時緊張、教學資源有限,教師可通過新媒體技術、互聯網應用技術、大數據技術,構建出與課堂教學相適應的網絡教學平臺,使學生根據自身的發(fā)展需求,自覺地發(fā)掘并整理聲樂學習資源。而在教學體系、教學機制、教學方法等方面,教師應結合民族音樂元素和聲樂教學相融合的特征及特點,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以此為后續(xù)的融合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角度上,聲樂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特征及發(fā)展規(guī)律,明確學生的優(yōu)勢和缺點,進而利用微課、遠程教學或慕課的方式,實現一對多線上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