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蓮
【摘要】識字是獲取知識信息的前提,是兒童認識社會、感知世界的必備能力,提高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能力可以使他們更快地學會閱讀與寫作,為進一步提高其語文學習能力奠定認知基礎。針對目前低年級小學生識字積極性較低,識字效果不佳的問題,教師應及時優(yōu)化識字教學手段,根據(jù)學生興趣特征和學習能力構建更科學的識字教學課堂,以促使他們快速且精準地掌握識字技巧,由此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 低年級? 識字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46-0095-02
識字讀文是兒童認識世界的必要前提,提高兒童的識字能力可以增強他們對生活事物的感知能力,為日后的文化學習奠定基礎。然而目前大部分語文識字的教學流程模式化,常常將識字帶到閱讀中同步教學,這種教學方式無法使學生掌握識字技巧,致使識字教學與閱讀教學的效果均無法達到預期目標。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漢字結構規(guī)律,以促使他們掌握高效的識字學習技巧。本文從漢字識別與理解、漢字的遷移運用、辨析漢字結構以及建立漢字的形意聯(lián)系四方面入手,探究了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識字能力。
一、當前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枯燥乏味,趣味性不強
縱觀教學實踐,目前大部分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仍以講授法為主,即教師直接講解生詞的拼讀和字義,再將其代入課文中讓學生進行跟讀與書寫訓練,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常以機械記憶的方式進行學習,長此以往會導致他們形成被動跟聽的學習習慣??梢姡菰锓ξ?、趣味性不強的識字教學方式不僅無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會束縛他們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這顯然不符合識字教學“生成性”的原則,不利于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提升。識字教學應是趣味多樣的,教師不應片面追求學生的應試能力與嚴肅的課堂紀律,而是應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興趣,開展多元化、多樣性的識字教學,利用豐富多樣的教學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通過巧妙指導強化他們的記憶效果。
(二)不注重利用造字規(guī)律進行教學,形式單一
中國漢字使用象形文字系統(tǒng),其中又分為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和形聲字,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時可以以學生的具象思維為切入點,將抽象平面的漢字轉化為生動形象的圖示,由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多感官能力?;诘湍昙壭W生的認知特點,教師應把握心理學研究成果開展識字教學,運用追溯象形字、看圖識字等方式,讓學生認識到漢字結構的規(guī)律,這種有助于開發(fā)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教學方式可以加強學生的長期記憶,并增強他們的語境識讀能力。然而目前有些教師在識字教學中沒有適應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選擇教學手段,不注重利用造字規(guī)律進行教學,這種形式單一的識字教學致使學生形成“漢字難認難記”的錯誤認知。
(三)脫離生活,缺乏實踐
小學生的記憶特點具有無意性的特點,即他們的短期記憶能力較強,但遺忘速度也較快,因此,機械式記憶并不適用于小學生的識字學習。學生對生活認知的積累主要源于他們的生活實踐,教師將教學內容融入生活情境中,才能使學生取得更好的記憶效果。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本質目的便是加強學生語言認知與運用能力,以促使他們能更好地進行生活活動,為此,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應是與生活情境緊密結合的,使得學生在特定語境中認識漢字、理解漢字。然而由于教師在教學中將教學內容局限在教材中,這種脫離生活、缺乏實踐的識字教學方式難以幫助學生建立字的音、形、義之間的牢固聯(lián)系,以至于無法取得較好的識字教學效果。
二、識字教學策略運用時需注意的問題
(一)以興趣為本,重視學習質量
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語文教育要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首要目標,在其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學習活動,使之在活動中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學習興趣是提高學生學習動機的內驅力,在形成強烈的學習動機后才能使他們提高學習效率與質量。因此,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也應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以促使學生逐漸形成樂于識字、善于識字的學習品質,為提高其學習質量奠定下情感基礎。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時不僅要采用科學有趣的指導方法,還要定期檢查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果,并結合學生對漢字規(guī)律的了解程度進行查漏補缺。
(二)綜合運用識字策略,活學活用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在課堂教學中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并逐漸落實在教學實踐中。在這種形勢下,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時選擇“游戲教學法”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旨在于通過游戲活動營造活躍寬松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積極參與游戲活動并提升學習效果。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將識字教學變得生動形象,但容易出現(xiàn)教學目標不明確、活動流于形式的問題,以至于教學游戲成為學生玩鬧的契機,未能起到實質性教學作用。鑒于此,教師不應拘泥于單一的教學模式,而是應綜合運用多樣化的識字策略,活學活用給予學生豐富的學習體驗。
(三)識字教學與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并重
語文是一門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學科,即表現(xiàn)出語言交際功能的工具性與體現(xiàn)情感價值觀的人文性。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三維目標要求語文教育要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與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這意味著在語文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是極為重要的。據(jù)此,教師在識字教學中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理解與創(chuàng)新能力,還要輸入人文素養(yǎng)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蘊藏在語言文字中的深厚民族文化。
三、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有效對策
(一)解析象形漢字,提高學生漢字識別與理解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事物的理解還處在基礎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習慣運用具象思維認識新事物,這便意味著漢字教學應以讓學生認識字形為切入點,以促使他們憑借自身形象化認知能力不斷增強漢字識讀能力。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漢字教學便是從象形字開始的,教師充分發(fā)揮這類漢字直觀形象的特性來激活學生的視覺體驗,可以使他們感受到古人先進的造字智慧,進而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產生贊嘆與敬佩之情。為此,教師在識字教學中應以解析象形漢字為起始,提高學生漢字識別與理解能力,并激發(fā)他們追根溯源的漢字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