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450003)閆璐
腹股溝疝為小兒外科常見疾病,發(fā)病率為1%~4%[1]。目前臨床主要采用疝囊高位結扎術進行治療,但多數(shù)學齡期腹股溝疝患兒面對手術時存在害怕、恐懼等情緒,主要表現(xiàn)為抵抗、哭鬧等心理應激反應,影響麻醉及手術順利進行。以家庭為中心(FCC)模式的術前訪視,強調家庭在患兒護理中具有關鍵作用,術前對患兒及家屬進行訪視,講解手術相關知識,由家屬配合實施干預措施,有助于消除患兒負性情緒,利于患兒以最佳生理、心理狀態(tài)接受手術治療[2]。本研究選取我院學齡期腹股溝疝患兒89例,旨在探討FCC模式的術前訪視臨床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學齡期腹股溝疝患兒89例(2017年12月~2019年11月),依照入院時間不同分組,2017年12月~2018年11月入院患兒為對照組(n=42)、2018年12月~2019年11月入院患兒為研究組(n=47)。對照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7~11歲,平均(9.13±0.62)歲。研究組男26例,女21例,年齡7~12歲,平均(9.36±0.59)歲。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納入標準:經疝造影檢查確診;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精神障礙性疾??;血液、免疫系統(tǒng)疾??;語言、肢體溝通障礙者。
1.2 方法 兩組均行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進行常規(guī)術前宣教,告知術中注意事項、著裝要求、禁飲禁食時間等。研究組于對照組基礎上采用FCC模式的術前訪視,成立護理干預小組,共同制定干預內容。①一般情況介紹,為患兒及家屬播放手術視頻簡介,為其講解手術室環(huán)境及手術流程,實時解答患兒及家屬疑問。②患兒溝通,小組成員利用自制漫畫版“手術室之旅”,采用生動有趣語言向患兒講解手術室周邊環(huán)境及麻醉蘇醒后蘇醒室布局;與患兒進行良好互動,進行角色扮演游戲,小組成員扮演麻醉醫(yī)師,引導患兒將麻醉面罩置于口鼻處,并保持2min。③家長宣教,為患兒家長發(fā)放“家庭版訪視手冊”,培訓家長掌握手術相關知識,明確家長責任,如術前采用擁抱、微笑、安慰等方式緩解患兒恐懼、害怕情緒。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心理彈性(CD-RISC)評分。CD-RISC量表由堅韌、樂觀、自強3個維度組成,分值范圍0~100分,得分越高,心理彈性越好;比較兩組麻醉誘導期合作程度,采用麻醉誘導期合作度量表(ICC)進行評估,分值0~10分,其中0~3分為非常配合,4~6分為配合,7~10分為不配合,總配合度=(非常配合+配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CD-RISC評分以(±s)表示,t檢驗,麻醉誘導期合作程度以n(%)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CD-RISC評分 干預前兩組CD-RISC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入手術室時研究組CD-RISC評分(79.26±6.53)分高于對照組(68.15±6.20)分(P<0.05)。
2.2 麻醉誘導期合作程度 研究組非常配合20例、配合21例、不配合6例,對照組非常配合12例、配合17例、不配合13例,研究組麻醉誘導期合作總配合度87.23%(41/47)高于對照組69.05%(29/4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69,P=0.037)。
腹股溝疝患兒因年齡小、身心發(fā)育尚未成熟,同父母長時間分離或面對重大事件時易產生抗拒、焦慮等情緒,因此,術前應重視患兒心理問題,給予適當干預措施,緩解患兒不良情緒,提高治療配合度,確保手術順利開展[3]。以家庭為中心模式的術前訪視,是建立在醫(yī)務人員、患者及家庭三方共同合作基礎上的護理方法,注重以人為本理念,術前靈活運用訪視技巧,同患者及家屬建立良好信任。本研究結果顯示,入手術室時研究組CDRISC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FCC模式的術前訪視應用于學齡期腹股溝疝患兒,可提高其心理彈性。本研究通過術前訪視進行一般情況介紹,可提高患兒及家屬手術相關知識;通過講解漫畫版“手術室之旅”有助于患兒提前熟悉陌生環(huán)境及將要面對的手術情景;通過家長宣教,為其劃分患兒照顧責任,于術前給予患兒擁抱等,可緩解患兒不良情緒,提高患兒心理彈性。由本研究結果可知,研究組麻醉誘導期合作總配合度87.23%高于對照組69.05%,可見,F(xiàn)CC模式的術前訪視應用于學齡期腹股溝疝患兒,通過角色扮演于術前演示麻醉情景,可提高患兒麻醉誘導期合作程度。
綜上所述,F(xiàn)CC模式的術前訪視應用于學齡期腹股溝疝患兒,可改善其心理彈性,提升患兒麻醉誘導期合作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