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屯堡地戲作為一種民間戲曲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在思想、藝術上具有教育群眾、娛樂鑒賞和文化傳承的價值。本文主要基于對屯堡地戲文本價值的分析,立足傳承,展望未來。
關鍵詞:屯堡地戲;教育價值;鑒賞價值;傳承價值
中圖分類號:I2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2-0-02
云貴高原上一直留存著一支獨特的族群——屯堡人。經(jīng)歷歲月的洗禮,屯堡人恪守著明代的文化和生活習俗。他們雖來自江南的不同省份,但相同的歷史使命、生存環(huán)境和相同的漢文化本位思維,隨著幾百年時空的滲透、過濾、積淀,形成了具有鮮明歷史文化痕跡的文化藝術,在眾多藝術形式中,屯堡地戲占據(jù)主導地位,以其獨有的特點引起人們的關注。
1 溯源:屯堡地戲文本形式
地戲又稱“跳神”,享有“中國戲劇的活化石”美譽,在2006年時,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它以粗狂、奔放、深邃的藝術特性在屯堡一帶極受歡迎。少數(shù)臨近的布依族、仡佬族村寨也為其魅力而玩起了地戲。屯堡地戲最早被史料記載是在明嘉靖年間(公元1566年)的《徽州府志》上,即歙州一帶迎汪公時“設俳優(yōu)、狄、胡舞、假面之戲”之類??滴跞荒辏ü?692)的《貴州通志》上也有與地戲基本相同的舞圖,也就是“土人跳鬼圖”,舞圖場面與地戲的戴假面具、一鑼一鼓伴奏非常相似。我國著名學者王國維曾指出:“后代的戲劇,是言語、動作、歌唱為一體的組合,而后戲劇之意義始全?!盵1]一個地戲劇本就是一部書,講唱一個完整的爭戰(zhàn)故事。這些文本既沒有談情說愛的才子佳人戲,也沒有直抒心懷的清官公案戲,有的只是與屯堡人生活關系密切的反映軍旅生活的金戈鐵馬爭戰(zhàn)戲以及贊美忠義勇、頌揚報國情的忠臣良將戲,如《三國演義》《說唐》《楊家將》《岳傳》《四馬投唐》《薛丁山征西》《薛剛反唐》《英烈傳》《羅通掃北》《五虎平西》等。這些文本都是以第三人稱為主作敘事說唱,七言為主,五言和十言為輔。文本唱詞雖沒有華美辭藻,卻盡顯民間說唱文辭的芳香。在地戲劇本中,以《三國演義》一劇中“關羽千里走單騎”與夏侯惇交戰(zhàn)一折為例:
關公將刀來隔過,二人從新又交兵。
槍去猶如龍擺尾,刀來好似鳳翻身。
槍去之時刀又拔,刀砍來時槍又迎。
交鋒戰(zhàn)上三十合,戰(zhàn)得侯惇眼睛昏。[2]
2 傳承:屯堡地戲文本價值
屯堡地戲文本具有一整套完整的象征系統(tǒng),承載著族人虔誠的信仰和情懷,是族群群體文化心態(tài)的集中表現(xiàn),每一折文本都具有傳承意義,都有豐富的文本價值。
2.1 教育價值
屯堡人、屯堡文化現(xiàn)象的生成與存續(xù),一個大的歷史前提是國家意志的使然。明朝中央政府為了打通滇黔通道、鞏固邊疆,一聲號令,數(shù)十萬軍民便浩浩蕩蕩一路向西,屯墾戍邊。這背后有深沉的家國情懷——愛國情懷。屯堡地戲只演武戲不唱文戲,只演忠君愛國,不演才子佳人,彰顯了屯堡人文化傳承與人性塑造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并實現(xiàn)了培養(yǎng)人的教育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地戲充分發(fā)揮了全員育人的作用價值。
屯堡地戲是屯堡人的一種民間藝術活動,屯堡人是以江南漢族文化為主要認同標志的族群支系,清朝由于大量官兵的進入,大量的明代移民受到欺壓,在絕望的環(huán)境下,屯堡人為了適應內(nèi)外部生存環(huán)境、維持種族續(xù)延,必須調(diào)整生存環(huán)境。而在調(diào)整的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從思想上進行改變,那就是消除恐懼心理,尋求理想支撐,撫平內(nèi)心創(chuàng)傷,重新恢復信心,如此種種都必須從獨特的民俗活動中獲得。地戲教育價值正是在此得到突顯,即傳承文化價值理念、喚起族群情感認同、實現(xiàn)道德教化。地戲的教育價值還體現(xiàn)為以理性形式對族群進行思想教導,一個戲曲文本就是一部英雄贊詩,從文本中傳遞的情感出發(fā),最終達到所有族群信仰和尊崇的目的??梢哉f,屯堡地戲是始于情感、歸于理性的情景式教育,這種教育在于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氛圍,以強烈的情感,滲入人的思想深處,最終指導人的行為。
屯堡地戲文本主要以傳遞“忠”“義”“勇”價值觀為核心。族群如果要延續(xù),必須有共同認可的價值觀作為支撐,而地戲恰恰是屯堡人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傳達的最佳方式,通過地戲獨特的文本內(nèi)容,當?shù)厝松嫜永m(xù)的信念,使得屯堡地戲的教育價值得到極大彰顯,其講唱和表演可以在無形中影響屯堡人的道德,尤為重要的是地戲具有了族群信仰的功能后,以“忠”“義”“勇”為支撐的倫理道德觀順而成為了屯堡人文化的核心體現(xiàn),代代相傳,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屯堡文化體系,體現(xiàn)著屯堡地戲的教育價值。
2.2 鑒賞價值
文化藝術是一個部族或區(qū)域群體在歷史的漸近中沉淀的行為方式。是最能反映部族群體的心理特征、思維能力、價值取向的物化事象,是群體的生命之源、生命之基、生命之樹。它不僅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還蘊含一定的鑒賞價值。本文主要從地戲演出形式與風格、地戲文本內(nèi)容與唱腔、地戲重要特征3個方面來闡述其鑒賞價值。
地戲扮演者在演出時都會“投上蒙著青巾,腰上系著戰(zhàn)裙,假面具于額前,手執(zhí)戈矛刀戟,歌舞隨唱”[3]。唱和舞是地戲的主要表演形式,地戲扮演者可以從古代戰(zhàn)爭騎馬步戰(zhàn)的廝打格殺中順成借代為一種略具程式的套路風格,而且因屯堡地戲與農(nóng)民生活關系密切,所以套路的叫法頗具農(nóng)家樂趣。
地戲文本內(nèi)容以通俗易懂、樸素自然、情節(jié)生動而頗受人民大眾的歡迎。因為它表演的內(nèi)容是屯兵比較熟悉的軍旅生活故事,是屯堡人喜愛的薛家將、楊家將、岳家將、三國英雄和瓦崗好漢等人物,所以能歷經(jīng)幾百年,在云貴高原的屯堡村寨中傳承至今?!斑@些文本內(nèi)容以歌頌屯堡人敬仰、尊敬的英雄人物為主,推崇‘忠‘義‘勇的核心價值觀,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盵4]文本唱詞雖無華美辭藻,卻盡顯民間說唱文學的芳香,文本唱腔是古老聲腔——戈陽腔,明人魏良輔在《南詞引正》中說“中國戲曲聲腔有數(shù)樣,紛紜不類,各方風氣所限”。戈陽腔是中國戲曲中四大古老聲腔之一,曾對中國戲曲的發(fā)展和許多地方劇種的形成作出積極的貢獻。屯堡地戲唱詞雖無華麗辭藻、唱腔,卻是中國戲曲四大腔調(diào)之一,深受當?shù)卮迕竦南矏?,只要有?jié)日就會有地戲表演,可以說地戲的存在給屯堡人帶來了豐富的娛樂活動。
屯堡地戲的鑒賞價值還有一個重要體現(xiàn)——面具?!暗貞蛎婢呤且徽椎南笳鞅憩F(xiàn),它承載著族人虔誠的信仰和情懷,是實現(xiàn)美好生活的有效渠道,也是部群集體文化心態(tài)的彰顯之撐。”[5]面具俗稱“臉子”,是木質(zhì)材料制成的,雕刻好面具后用各種顏色將面具彩繪成心目中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裝上耳翅、鏡片、胡子,而這些裝飾品又各有講究,在經(jīng)過各種復雜工序后,一面面生機有趣的地戲面具就制成了。地戲因木制面具而獨領風騷,它以其獨特的民俗之韻,成為村民和地戲表演者膜拜甚至與生命不可分割的象征體現(xiàn)。
屯堡地戲因演出形式與風格、文本內(nèi)容與唱腔、面具特征的獨特性而流傳至今,具有頗高的鑒賞價值。
2.3 傳承價值
“屯堡地戲是一個擁有完整行頭的整體,有故事、唱本、動作、唱腔、鑼鼓樂、臉子(面具)、兵器(道具)和服飾等”[6],是具“完全意義”的戲劇。它的形成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屯堡人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選擇的一個文化策略。因為屯堡人是明朝移民的后裔,當時的黔中地區(qū)經(jīng)濟不發(fā)達,再加上戰(zhàn)事緊張,屯堡人為了改變自己生存環(huán)境,保存族群延續(xù),必須聚族而居、結群自保,在這種情形下,軍事演武和生活娛樂相結合的屯堡地戲成為了屯堡人的必然選擇。二是屯堡人在儀式方面的特定需要。屯堡人一直以來都承襲著部分與地戲相關的節(jié)慶和賽神儀式,如花燈、山歌、唱書、祭祀等。雖然屯堡人是來自江南各省的移民,生活方式和習俗習慣千差萬別,但是他們來到黔中地區(qū)后,必須結合當?shù)貧v史背景和文化因素及地理區(qū)位來適應黔中地區(qū)的生活,此外,盡管他們在生活和生產(chǎn)中執(zhí)著地堅守自身的文化習俗,但是由于長期居住在黔中地區(qū),無論是生活習慣還是文化存續(xù)都打上了深深的黔中烙印,也就是說黔中文化對屯堡地戲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地戲不僅是戲劇的活化石,而且是屯堡人在生產(chǎn)活動中創(chuàng)造出來并得以代代相傳的一種獨特戲劇。
當前,由于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多元文化的沖擊,屯堡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受到諸多限制,雖然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但還是有很多人對地戲的傳承不是很重視。筆者從小生活在屯堡地戲之鄉(xiāng),從長輩口中得知,屯堡地戲演出習俗逐漸衰退、后繼傳承人缺乏,或許是由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多元文化的沖擊,很多人乃至從小深受屯堡文化熏陶的當?shù)卮迕駥ν捅の幕踩笔Я艘郧澳欠N“我是傳承者”的主人翁精神,而且近年來由于旅游業(yè)的開發(fā),屯堡地戲原生態(tài)表現(xiàn)遭到破壞,為了追求經(jīng)濟效益,很多表演者對于文本內(nèi)容只是簡單的說唱,缺乏強烈的感情色彩,唱腔空洞,如此種種導致屯堡地戲傳承遭到?jīng)_擊,這是必須引起警惕的問題。
3 展望:屯堡地戲發(fā)展前景
隨著屯堡村寨的建設扎根,至今屯堡地戲歷經(jīng)600余年。其間,有繁榮昌盛之時,也有挫折悲哀之期。繁榮時期,地戲由于民風民俗的推動,有500多年的璀璨歷史,哺育了一代代屯堡人。挫折悲哀時期,地戲被人們看作迷信活動遭到封禁,地戲藝人也遭遇挫折,傳承形勢極差。后來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地戲再度輝煌,走出屯堡,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如今隨著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平衡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和經(jīng)濟發(fā)展、推動民間文化的現(xiàn)代化進程、展望美好的發(fā)展前景,這三者之間往往處于一個矛盾體之中,而且沒有相關措施可以應對,沒有形成理論實踐體系可以借用,這就需要我們大膽探索、實踐、創(chuàng)新。
保護和傳承民間文化、發(fā)展屯堡地戲是一個需要長期努力的過程。第一,必須加強青年人對屯堡地戲的文化傳承。市場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使得我們必須立足市場,對地戲進行包裝宣傳,使其走向市場,通過經(jīng)濟作用使青年學習地戲表演,使他們成為專職表演人員。根據(jù)筆者的調(diào)查,屯堡地戲的表演者多為老一輩人,他們學習屯堡地戲表演的時間都在20世紀60年代左右,21世紀相對來說很少,這就導致屯堡地戲表演者存在老齡化的趨勢,因此必須注入新鮮血液,加強傳人培養(yǎng)。第二,立足市場經(jīng)濟土壤,使屯堡地戲大放異彩。近年來旅游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得屯堡文化成為了貴州高原上的一個新秀,屯堡地戲成為了吸引國內(nèi)外游客的寵兒。屯堡地戲最重要的特征——面具,很快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眼球,人們對地戲的欣賞、對面具的好奇,快速成為當?shù)赝捅と藢⑼捅さ貞蛲葡蚴袌龅拇呋瘎@就導致在面具刻制過程中為了追求經(jīng)濟效益,面具雕刻越來越離“譜”,沒了“那個味兒”。因此,在追求經(jīng)濟效益的同時,當?shù)卣屯捅と吮仨毩⒆愕貞蛟鷳B(tài),堅持科學發(fā)展觀,堅持面具雕刻的技能培訓,不能使面具變得不倫不類,推動面具帶著傳承價值走出家門、走出國門。第三,鞏固地戲展覽館,豐富民間藝術文化館。任何一種展覽館都應該秉承以人為本的建設理念,注重“活形態(tài)”的展示效應,增設一批群眾參與度高的活動,使游客從單純參觀到親自操作。這種方式有利于增強游客主動性,使游客在觀看地戲表演或參觀地戲藝術展示品時能夠主動參與,用心靠近。對于屯堡地戲,必須做好傳承與保護工作,只有這樣其才能有一個美好的發(fā)展前景,才能走出家門,走出國門。
4 結語
文化的發(fā)展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我們要用動態(tài)的眼光看待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與發(fā)展。屯堡地戲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蘊含著豐富的價值。研究屯堡地戲的文本價值不僅有利于加深我們對屯堡地戲的了解與認識,而且還有利于做好民間戲曲的傳承與發(fā)展工作。
參考文獻:
[1]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8.
[2] 俞宗堯,帥學劍,劉濤志.屯堡文化研究與開發(fā)[M].貴州民族出版社,2005:55.
[3] 貴州安順市志編纂委員會.續(xù)修安順府志[M].安順:安順印刷廠,1983:169.
[4] 楊曉.安順屯堡“楊家將”地戲研究[D].貴州民族大學,2019:45-46.
[5] 張馨予.安順屯堡地戲面具文化探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7(08):107-108.
[6] 黃福佳.關于安順地戲傳承發(fā)展的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9(05):115-117.
作者簡介:張粉(1996—),女,貴州安順人,碩士在讀,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屯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