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吟誦,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讀書方式已經流傳了千年,被歷代文人所青睞。但由于近代學堂的消失,教育機構轉型及教學方式的改變,吟誦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近年來由于國家對復興和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號召,吟誦再次走進課堂。本篇文章從簡述國家方針政策及中小學新課標的要求出發(fā),體現(xiàn)了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入詩詞吟誦課程的理論意義,又通過筆者在實習期間進行的吟誦課實驗教學的體驗,闡述了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入詩詞吟誦課程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語文教學;詩詞吟誦;課程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34-0045-02
【本文著錄格式】葉冰倩.詩詞吟誦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J].課外語文,2020,19(34):45-46.
一、詩詞吟誦的理論意義
這幾年由于國家開始重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整理、重修與復興工作,在“中華吟誦的搶救、整理與研究”等項目的興起之下,人們逐漸意識到了吟誦的重要性以及它的獨特魅力。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十三五”期間發(fā)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其中包括“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體系基本形成,中華民族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xiàn)代社會相協(xié)調,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我們應該盡力展示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系統(tǒng)地解決傳統(tǒng)文化資源,讓收集在禁宮里的文物遺產陳列在遼闊的土地上,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我們應該利用大眾傳媒和人際傳播來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倍髡b正是使寫在古籍里的詩詞活起來的一項重要文化傳播手段。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薄吨袑W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于古詩詞的學習要求為“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語文課程應該引導學生自覺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文詞詩賦便是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吨袑W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課程應該引導學生自覺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新課標改革中,將古詩文背誦篇目增加至72篇,這無疑增加了同學們學習和背誦古詩文的負擔,如何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習詩詞不再枯燥,是亟待我們解決的問題。
二、詩詞吟誦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吟誦課程實驗
筆者在實習期間,對小學四年級的同學進行了吟誦課程的實驗教學,以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為例?!拔汲浅隂泡p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痹谏险n之前,老師先通過多媒體播放普通的詩朗誦音頻,然后再播放徐健順老師的普通話吟誦調音頻。在播完吟誦調之后,很快就有同學七嘴八舌地開始模仿,雖然他們只是覺得這種讀詩的方法和他們以前學到的不同,是出于好奇甚至是搞笑才去模仿的。但筆者認為,這便是吟誦與朗誦最大的不同:它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模仿興趣。由于漢字本身具有聲調旋律,通過拖長或者縮短發(fā)音時值的方式,使得漢字這一特點更加明顯。而吟誦正是通過“依字行腔,依義行調”的誦讀方式放大了漢語這一特點,去展示它獨特的音韻美。
接下來吟誦教學正式開始,通過老師多次播放普通話吟誦調音頻后,讓同學們有簡單的旋律印象,之后老師開始帶領同學們分析詩詞平仄。根據近體詩“入短韻長,平低仄高,平長仄短,偶位平聲字拖長”的吟誦原則,第一句“渭城朝雨浥輕塵”中,“城”與“輕”是平聲要輕微拖長,“浥”為入聲字,讀起來短促有力,有雨滴敲擊塵土的感覺,而“塵”字為尾音韻字,讀音開口很小,正適合表達離別傷感之情,所以要拖長。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中,“客”“舍”為兩個入聲字,讀音短促,讀起來有心頭壓抑之感。第二個“青”由于偶位平聲拖長的原則,所以得拖長聲調。青磚青瓦的顏色和柳色構成一幅冷色調畫面,更適合渲染離別的氛圍。第三句“勸君更盡一杯酒”中,“君”與“杯”要拖長,“君”的拖長用來強調讓作者悲傷的是“君”,是好友的離別。“杯”作為作者最后留給好友的信物,寄托著無數(shù)的思念?!案薄氨M”兩字為仄聲,表明喝完這杯酒便就此別過的沉痛心情,所以讀起來悲痛短促。第四句“西出陽關無故人”中,“關”為偶位平聲字,所以要拖長,才能表明路途之遙遠,作者的擔心、安慰之情。“出”為入聲字,是一瞬間的動作,所以讀音短促?!盁o故人”作為最后結尾的三個字,讀起來應該語調悠長,語音寂寥沉痛,表明作者在摯友離別之后即是孤身一人,從此便沒有知音的傷痛之情。在老師講解完畢后讓同學們跟著老師用這樣的音調來吟誦這首詩,剛開始同學們都有輕微的抗拒,因為他們之前從未用過此方式來學習詩詞,覺得吟誦的聲調過于夸張,但在多次嘗試后,同學們發(fā)現(xiàn),哪怕沒有刻意去背誦詩詞,詩詞的內容也可以跟著吟誦旋律被一起吟出來,他們既可以不用像以前一樣那么痛苦地背誦詩詞,也可以在悠閑的吟誦中完成學習任務,這大大提高了學習古詩詞的效率。所以此次吟誦實驗課程的效果良好,并且取得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
(二)詩詞吟誦的優(yōu)勢
1.從語言的角度來說,學習古典詩詞吟誦,可以提高同學們的語言感受能力和運用能力。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這應該是最好的證明。讀得多了,理解、感悟自然也就多了。我們從幼兒園就學習古典詩詞,那時的我們還不會讀書寫字,從“鵝鵝鵝”開始,“誦讀”就成了第一步的認知方法,因為有聲語言是文字語言的基礎,文本語言僅僅是有聲語言的一種記錄。當放開聲音去吟誦作品時,只是將語言回歸到了它最初的形態(tài),用它最原始的面貌去更加深刻、全面地體會語言的種種內涵,感受語言的音律之美。例如詩經中有這樣的描寫:“吉甫作誦,穆如清風。”(《詩經·大雅·烝民》)這種“清風之感”必是通過吟誦感悟而來的。通過學習吟誦,不僅可以使我們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語感,而且對于現(xiàn)代語言的使用也有很大的幫助,盡管我們今天通用的語言是普通話,但文言文仍然是豐富和提升當代文字語感的珍貴資源,感受和體會古代文學的語言美可以使我們的現(xiàn)代語言更豐富、更文雅、更優(yōu)美。
2.從吟誦對學習者自身的影響來說,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從而達到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目的。徐建順先生曾經說吟誦的目的是:“別文體,守規(guī)矩,重聲韻,達文意。通古人之情,感自我之心。修身養(yǎng)性,以文化人。”吟誦中蘊含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滲透著中華文化對生活的感悟和對世界的理解。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讓孩子們通過這種古老的、循序漸進的讀書方式,沉下心來理解中華古典文化,沉淀自身的書卷之氣,凈化心靈,陶冶情操。
3.從學習效果來說,吟誦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大大提升了學習效率。詩歌,不同于我們平時講話,它不是理性的,也不單單是感性的,更多的是帶有靈性的。吟誦時,可以根據字詞的平仄音調、作者情感,將文詞詩賦用一定的旋律吟出來。不論是李白激昂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還是李清照落寞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只要開口一吟,彼時作者情感便流露出來。而我們根據學習者的學習經驗發(fā)現(xiàn),在吟誦詩詞的時候,旋律的帶入可以更好地提高讀者的記憶能力,對于所學到的詩詞的應用也會更加得心應手。
4.從社會作用來說,吟誦是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有力手段。吟誦作為流傳千年的傳統(tǒng)讀書方式,它本來就是一種古老的學習詩詞的方法,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而吟誦課程的學習更是以歷代優(yōu)秀文化典籍和優(yōu)秀古詩詞作品作為基礎的。吟誦是中國古詩詞的活態(tài),在古詩詞中有許多語言本身是不具備意義的,但通過吟誦卻賦予它們一定的情感和意義。古人的心態(tài)、情態(tài)、意境只有通過吟誦才能被接近、被理解。如今,古詩詞只剩下文字,其意義與古代有很大的不同,有些是現(xiàn)代人無法理解的,而不被吟誦的古詩也不再是古詩的原貌。所以不論是吟誦的方法還是吟誦的內容,都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精神本質,這種傳統(tǒng)文化相互融會貫通的學習方法,會使學生們的學習內容更加深入緊湊,對于學習感悟也更加深刻。
綜上所述,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入吟誦課程勢在必行。而將吟誦課程加入到當代中小學語文教學中,也一定會使學生們受益良多。我們相信通過教育者們的不斷探索和努力,讓中華經典走入校園,讓傳統(tǒng)吟誦走上課堂,讓孩子們通過吟誦深刻體會中國古典詩詞的絕美音律、意蘊內涵,將會在新一代生命中種下經典文化的種子,使他們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徐健順.普通話吟誦教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葉冰倩,女,1998年生,甘肅省蘭州市,本科,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