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話題中,教師談到了和班里孩子一起開展的吸引小鳥來給大樹治病的活動。我認為,這一活動有效利用了園內自然環(huán)境資源,隨機開展了對孩子的自然和生態(tài)教育,它雖有別于專門的飼養(yǎng)活動,卻也不失為另一種類型的或者說廣泛意義上的飼養(yǎng)活動。這類活動強調孩子與自然的互動、在大自然中的體驗,是非常值得倡導的。當然,這類活動與專門的飼養(yǎng)活動相比也具有一定的劣勢,比如活動中孩子觀察與探究的連續(xù)性和持續(xù)性可能難以保證。所以,我認為兩種形式的活動各有特點,應是互為補充而非相互替代的關系,條件適宜的園所若能發(fā)掘資源同時開展這兩種類型的活動或許是比較好的選擇。
此外,關于所飼養(yǎng)的動物死亡的問題,我想談點看法。一方面,幼兒園當然應盡可能避免因照料不當造成動物死亡,比如,在寒暑假期間可以鼓勵有條件的家庭進行短期領養(yǎng),可以充分利用社區(qū)資源,甚至聯系動物園等機構,將動物妥善安置。另一方面,如果動物確實因為各種原因不幸死亡,我想這也是生命教育的契機。教師可以帶領幼兒探究動物死亡的原因,思考今后避免動物死亡的辦法,討論生與死的相關問題等。死亡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年幼的孩子正確面對小動物不幸死亡的事實,或許可以讓孩子建立起對生與死的最初理解。用恰當的方式幫助孩子理解小動物的死亡,或許可以引導孩子正視死亡,學習走出悲傷,并減輕對死亡的恐懼,繼而萌發(fā)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對他者生命的憐憫與關懷。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劉雨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