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曉泓
摘要: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當代青少年有責任傳承和發(fā)揚這種優(yōu)秀民族文化。誦讀古詩詞,學生可以體驗到更高品質的人生,獲得良好素養(yǎng)的積淀。主題式古詩詞品讀主要通過有創(chuàng)意的同題賞讀、多元解讀、比較研讀等形式,引導學生走進詩人、詞人的內心深處,聚焦詩詞意境,多角度品讀、賞析。
關鍵詞:主題式古詩詞品讀;同題賞讀;多元解讀;比較研讀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11B-0047-03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詩詞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歷經大浪淘洗后,有一批作品在時間的積淀中被保留下來,成為經典,為一代又一代的國人所吟誦。正如國學大師錢穆所說,當代學生讀詩詞不是為了成為詩人、詞人或文學家,而是通過欣賞美妙的古詩詞,接觸到更高品質的人生,獲得優(yōu)秀民族文化基因的傳承與良好素養(yǎng)的積淀[1]。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用心品讀主題式古詩詞,期待引導學生走進詩人內心深處,聚焦詩詞意境,多角度品讀、賞析,撥動學生心中詩詞的琴弦。
一、同題賞讀
古詩詞中,思想感情常常不是直接訴說,而是通過人、物、景、事,含蓄地表達。這種滲透了思想感情的物象,就是意象。葉嘉瑩先生將這樣的物象稱為“文化語碼”。它們就像一個個揭開古詩詞神秘面紗的密碼,散落在浩瀚的經典作品中,逐步成為中國文化的標志性符號,可以喚起對應的聯想。如看到“梅”,人們第一印象是“高潔”;說到“松”,就會聯想到“剛強正直”;讀到“朝露”,頓生“人生苦短,生命易逝”之感。教師想要捕捉靈動的意象,可以相機選擇一組有相同或相似內容、語言和表現手法的古詩詞,按照一定的主題有機編排教學,達到由點及面的效果。通過“同題賞讀”,學生既可了解作者別具一格的語言特色,又可探尋各首古詩詞之間的淵源承接關系,還能在誦讀中品味到詩詞所散發(fā)出的淡淡清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謫居杭州期間,同一天,同一地點,創(chuàng)作的五首七言絕句,其中第一首最為著名。一位教師執(zhí)教第一首詩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借助提供的注釋自主理解詩意。接著,教師讓學生想象:此刻自己穿越到了1072年,正在望湖樓上盡情地飲酒,突然烏云布滿天空,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一番景象?學生的腦海里出現了一組動態(tài)的、急速變化的、開闊的畫面:美麗的望湖樓邊,突然下了一場來去匆匆的雨。接著,教師通過分層朗讀引導學生深入地理解古詩,了解詩外的深層含義。
一場突如其來的夏雨有什么特點呢?一讀,找到這場雨大、急、猛的特點。雨過天晴,風停雨住,一切歸于平靜,變化之大令人驚嘆,詩人是怎樣向我們呈現的呢?二讀,體會詩人通過“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寫出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情景,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這場暴雨的來去匆匆。面對這一場來勢洶洶又轉瞬即逝的暴雨時,詩人的心境如何呢?三讀,面對望湖樓由大雨突降到雨過天晴的轉變,詩人緊扣一個“醉”字,將自己的心境酣暢淋漓地刻畫了出來。蘇軾原本備受器重,卻因微不足道的過失而謫居杭州,這對他來說就是人生的一場暴風雨,他以怎樣的心態(tài)對待之?四讀,一個樂觀豁達,豪放開朗的詩人“活生生”地站在了我們眼前。此刻,“雨”不再是一種純自然現象,更多了文學的味道、文化的內涵。
層層深入誦讀之后,教師將內在關聯的其他四首古詩組合起來“同題賞讀”,以利于學生充分汲取古詩的精華,得到文化的浸潤,并強烈感受到詩人的不同語言風格和借助不同作品抒發(fā)不同情感的魅力。這時,教師再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二:“放生魚鱉逐人來,無主荷花到處開。水枕能令山俯仰,風船解與月徘徊?!弊寣W生誦讀古詩,想象畫面,體會情感。教師順勢小結:同一天,同一個地點,同一個主題,卻讓我們感受到了不同的畫面,不同的情趣。無論是黑云翻墨,還是月夜風荷;無論是一路風雨,還是一帆風順,詩人始終是那么樂觀開朗、笑對人生!
“同題賞讀”充分關注學生古詩詞學習的整體性、綜合性,以點帶面,將零散的材料有機整合,能讓學生在參與和回味之中,對同一主題的詩詞產生親近感、認同感,快速洞悉一些特定的意象的文化意蘊,從而更好地體悟詩詞豐富的內容和無限的情感。
二、多元解讀
多元解讀,是基于學生和古詩詞本身特有的角度,多元開放地解讀。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先了解作者生活的時代、作者的身世以及創(chuàng)作風格,知人論世,還原史實,再引導學生逐步讀懂古詩詞的內涵和作者的用意,深入感悟古詩詞特有的意蘊。
一位教師執(zhí)教“草木情懷”為主題的一組古詩詞品讀篇目時,發(fā)現將它們歸納在同一主題之下教學難度較大。首先,教學內容涉及三種古代文體,分別是七絕《贈劉景文》、詞《鷓鴣天·代人賦》、元散曲《天凈沙·秋思》;其次,作者分別是蘇軾、辛棄疾、馬致遠,三人文風差異很大;再次,文本內涵也不相同,一首贈友勸勉,一首閑賦寫景,一首借物抒懷。教師努力挖掘著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尋找可以整合之處。最終,他基于學情,采用“讀詩先讀人,讀人須讀文”的方法解讀這一組經典,另辟蹊徑地設計出了一份新穎獨特的教案。《孟子·萬章下》有言:“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盵2]在孟子看來,要想深入細致地理解作品,首先要對作者的生平狀況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有所了解,這樣才能站在歷史的高度去賞析文學作品,不至于把作品與作家割裂開來。這種閱讀作品的方法叫作“知人論世”。品讀過程中,教師將人物生平、創(chuàng)作背景作為解讀的切入口,古詩詞里那些看似難以歸納的不同之處也會“華麗轉身”,順理成章地變成優(yōu)質教學資源,三首古詩詞就可以串聯起來教學。師生跳出、越過古詩詞,讀懂其背后站著的作者,再來理解內容,體會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三位作者皆通過自己所鐘情的景物,表達心中的那份情感。“一切景語皆情語”,從這個角度展開教學,學生明白了這一組經典作品中的景物是一個憑借,是作者表情達意的一個強有力載體。讀懂了它們當中蘊含的情感,師生再細細對比分析三種文體,發(fā)現各有其特色?!顿泟⒕拔摹肥瞧哐越^句,每句七言,字數相等,句末押韻,講究平仄?!耳p鴣天·代人賦》為詞,分上下闋,每句長短不一,因此又被稱為“長短句”,講究音韻?!短靸羯场で锼肌窞樾×睿巧⑶械囊环N,形式較為自由靈活,語言風格較口語化。在教者巧妙引導下,學生通過對比文本外在形式的差異,明晰了古代詩、詞、散曲的文體特點,達到了以一篇帶動多篇的學習效果。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一定的文學常識,還在不自覺中提升了文學修養(yǎng),真是一舉兩得!
教師運用“讀詩先讀人,讀人須讀文”的方法,幫助學生研析“草木情懷”為主題的一組古詩詞品讀篇目,從獨特的視角切入,站在一個新的起點,將對文本的平面解讀上升到立體層面,課堂變得豐盈而厚實。在這種有效學法引領下,學生古詩詞的積累量會越來越多,理解能力會越來越強,這對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開拓其文化視野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我們堅信,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下,學生向善、向美,會不斷豐富人生底色。
三、比較研讀
比較是理解和思維的基礎,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了解世界。物隨心轉,境由心造;觸景生情,情景交融。在古詩詞品讀教學中,為了深入理解詩人、詞人筆下的景、胸中的情,教師不妨運用比較閱讀的方式,有比較才有鑒別,才能了解共性與個性,通過比較,引導學生發(fā)現其中蘊藏的語言規(guī)律。
一位教師在主題式古詩詞品讀課堂上,帶來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兩首詩《暮江吟》《村夜》。賞析《暮江吟》時,他首先解詩題,將這首詩和孟郊的《游子吟》、于謙的《石灰吟》進行類比,使學生了解到“吟”是一種古代詩歌體裁。接著,他又將其與“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句詩作比較,提出問題:“同為長江水,為什么描寫的卻不同呢?”細細品讀,學生不難發(fā)現,在殘陽的映照下,光照多的江面上呈現出紅色,而光照少的地方,則呈現出碧綠色。接著,教師帶著學生品詩情。“露似真珠月似弓”寫的是夜晚的景象,但此時分明是傍晚啊!矛盾嗎?經過一番討論,學生大膽舉手:不矛盾,恰巧說明詩人沒走,他完全沉浸在這紅綠相映的美景中,等他回過神來,已經找尋不到夕陽的蹤影。此時新月已悄然升上夜空,再俯身一看,草地上掛滿了如同珍珠一般晶瑩閃亮的露珠,煞是可愛。詩人從日暮一直玩賞到月升,那份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不經意間透過文字流露出來。教師相機揭示背景:因當時的官員爭斗激烈,白居易主動要求離開京城長安,到地方上任職,這首詩就是詩人離開朝廷后赴杭州任職的路上所寫。了解了創(chuàng)作緣由后,學生們再讀這首詩,心情是輕松又愉快的。
隨后,教師教學第二首《村夜》:“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彼麆e出心裁地啟發(fā)學生,抓住幾個“情感文眼”,“照亮”《村夜》的清輝。如:“蒼蒼”霜草,道出了秋之深;蟲之“切切”,描摹了秋蟲之鳴叫。一“霜”一“絕”中,道出了深秋時節(jié)那份特有的冷清和凄寒。在這寂靜的深夜,詩人因思念過世的母親而倍感孤獨和傷心。這一景象與剛才凄涼的村夜有何區(qū)別?視覺上:之前灰白一片,現在如一片白雪;情感上:之前凄涼、孤寂,現在眼前一亮,有些興奮。這兩幅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人明白了:珍惜當下,照顧好家人,才是對謝世母親最好的思念。于是,他忘記了孤獨和寂寥,對著明月發(fā)出贊嘆:“月明蕎麥花如雪!”經過比較研讀,陶醉于詩境中的學生不住地點頭深思,已完全融入其中,領會到了古典詩詞所蘊含的美妙意境。
詩以言志,詞以傳情。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古典詩詞以其語言精美、易于抒發(fā)感情的特點為人們所喜愛。主題式古詩詞品讀讓學生思接千載,神游八方,積淀核心素養(yǎng)。通過有創(chuàng)意的同題賞讀、多元解讀、比較研讀,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得以提升,良好心境得以保持。他們可以徜徉于詩詞世界,領略古詩詞的魅力,進而開啟幸福的人生之旅。
參考文獻:
[1]錢穆.中國文學論叢[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6:122-143.
[2]金良年.孟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229.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