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婧
內容摘要:部編本語文教材在全國范圍內開始使用,新教材帶來了新的結構。筆者試從先行組織者的視角下分析單元導語,目的是可以給單元導語帶來全新的解讀,豐富教師和學生對于單元導語在教學和學習中的全面理解與合理應用。
關鍵詞:先行組織者 部編本語文教材 單元導語
自2019年小學、初中全年級統(tǒng)一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以來,部編本語文教材一直是語文領域學術研究的熱門話題。新教材的編寫帶來了新結構,而單元導語作為教材中每一個單元的統(tǒng)領和助讀系統(tǒng)的一部分,其重要地位不可忽視。因此,從先行組織者理論視角下分析單元導語不僅是內涵上對單元導語的全新解讀,更是實踐意義上對單元導語的合理運用。
一.“先行組織者”的內涵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相對于布魯納的發(fā)現學習進而提出了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強調學生將新知識與自身原有的認知結構建立聯(lián)系的過程。為了在原有認識結構和新知識之間建立聯(lián)系,就需要先行組織作者策略。所謂“先行組織者”,是指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比原有學習任務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性,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聯(lián)系起來。[1]奧蘇貝爾將“先行組織者”分為陳述性組織者和比較性組織者兩類。第一類為陳述性組織者,學習者在學習新的任務時,在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需要與新的學習產生一種上位關系,既在新的學習之前可以設計一個高概括性的,高包容水平的引導性材料,以此來促進學生對于新知識的學習。第二類為比較性組織者,為了區(qū)別新材料與認知結構中類似的材料,進而增強新舊知識之間的可辨別性,來幫助學生避免新舊知識間的混亂。
現行部編本語文教材單元導語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按照“內容主題”和“語文要素”來組織單元,分別介紹本單元學習的人文主題和語文知識。細細探究單元導語這兩個部分可以發(fā)現,它們一方面是每個單元的引導和概括,另一方面也是單元間的鏈接。由此看出,通過先行組織者的兩種呈現方式去分析單元導語的兩個部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部編本教材中單元導語的先行組織者特點
(一)“先行組織者”是單元導語編寫的理論依據
1.單元導語內容的清晰性
先行組織者具有“固著點”的功能,通過利用適當相關的、最清晰的和最穩(wěn)定的材料來防止干擾和促進學習。[2]以此來增加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注意。在這一觀念的引導下,單元導語的編寫內容應選擇與學習材料相關的最穩(wěn)定和最清晰的材料。
由于語文學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這就要求單元導語內容要清晰體現出這兩者的特點?!半p線組織單元結構”,將內容主題和語文要素兩條線索貫穿于整套教材并體現在單元導語中,清晰的為師生呈現了每個單元學習的主題和語文知識,由此看出這與先行組織者的“固著點”的功能是貼合的。
2.單元導語組織的邏輯性
奧蘇貝爾在詳細說明先行組織者時,列出五個主要特點。第一,要在學習新的內容之前引入。第二,由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背景觀念有關材料構成的。第三,利用這些背景觀念的術語所構成。第四,以適當的抽象、概括和包攝性水平呈現的。第五,清楚地表明自己和上述背景觀念和新學習材料關系。[3]由此看出,單元導語必須是概括性極強的材料,并且要引導學習者在已有觀念的基礎上建立新的學習。
部編本語文教材的單元導語設計在了各個單元課文之前呈現,每個單元的單元導語承上啟下,在語文知識的方面呈現出螺旋上升的趨勢,在前一單元的導語基礎上不斷加深語文知識的難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部編本語文教材的單元導語在組織上的特點與奧蘇貝爾對于“先行組織者”特點的闡明具有一致性。
(二)內容主題的陳述性組織者
陳述性組織者,它與新的學習產生一種上位關系,目的是為新的學習提供適當的類屬者。[1]當學生面對新的學習任務時,其原有的知識結構缺乏上位觀念,就可以設計一個概括和包容水平高的組織者。
“陳述性組織者”側重于強調知識的縱向聯(lián)系,每個單元通過單元導語來概括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并縱向貫穿本單元課文的內容主題,呈現出了上位學習與下位學習的關系。例如,部編本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單元導語為“日月星河,江河行地,春風細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時美景美不勝收。本單元課文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發(fā)了親近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懷”。[4]這一部分單元導語體現出一個總括性上位關系,而本單元的閱讀課文為《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寫作練習為“熱愛生活,熱愛寫作”這又構成了類屬學習。其中《雨的四季》為自讀課,在沒有單元導語的引導的情況下閱讀這篇課文,可能只會感受到了對于雨的愛戀。如若要想達到讀者與作者心靈的共鳴,體會作者更深層次的蘊意,就需要單元導語這樣的輔助材料,先為學生呈現出學習本單元要學習的內容主題是熱愛生活,親近大自然,然后在學習課文時才能使學生感受到作者更深層次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三)語文要素的比較性組織者
比較性組織者,用于比較熟悉的學習材料,目的在于對新材料與認知結構中相類似材料對比,從而增強新舊知識之間的可辨別性。[1]從橫向看,部編本語文教材七年級上下冊的單元導語的語文要素呈現出閱讀方法有朗讀、默讀、快速閱讀、精讀、略讀、比較閱讀和瀏覽,整體上呈現出了語文學科知識的梯度性以及可辨別性。
比較性組織者強調知識結構的橫向聯(lián)系,便于幫助學生清晰的分辨知識的相同、相似、和不同之處。[3]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與第二單元中,單元導語語文要素均為朗讀,但第一單元強調要重視朗讀課文,想象文中描繪的情景,領略景物之美;第二單元在重視朗讀的基礎上把文章的感情基調,注重語氣。兩個單元均重視朗讀,并且學生對于朗讀也比較熟悉,這就容易造成相似知識對新知識的內化產生干擾,但對比兩個單元導語就可以清晰看出,對于朗讀的要求是由簡及難的,第二單元要求朗讀層次要更加有深度。由此看出,用比較性組織者的特點來分析部編本單元導語能更好的區(qū)分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運用舊知識鞏固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