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娜
摘 要:本文分別從感受古詩詞的韻味;對民族器樂曲的欣賞和了解,讓學生能夠真正喜歡中國民族音樂;多渠道欣賞民歌,引導學生了解民族音樂;音樂與文學、繪畫藝術同時出現(xiàn),會培養(yǎng)學生的“通感”,激起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興趣;運用整合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自豪感;引領學生到課外體驗民族音樂文化六個方面,闡述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滲透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愛國情懷。
關鍵詞:初中 民族文化 音樂教學 滲透
民族文化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的民族歷史、民族文學藝術、民族情感的教育。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開展民族音樂教學,既能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趣,也能提升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歸屬感。并能夠在更高的層次上幫助學生對我國的歷史文化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本文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感受古詩詞的意境美,激發(fā)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古詩詞教學是傳統(tǒng)文化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將古詩詞教學與初中音樂進行融合,可以讓學生領會到不一樣的韻味。如:學唱歌曲《陽關三疊》,引領學生朗讀以“離別”為主題的唐詩,然后再學唱歌曲,因為這首歌曲的旋律簡單,學生很快就會掌握,同時,學生能夠感受到詩人離別時淡淡的憂傷。學生在演唱的過程中會領略到傳統(tǒng)文化與音樂的相互融合,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欣賞不同的民族器樂曲,傳承民族音樂文化
引領學生多聆聽一些民族器樂曲,讓學生懂得繼承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性,從而更好地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
比如,教授音樂欣賞課《八音和鳴》,介紹八音時要有重點,我以“金”作為重點,介紹了湖北曾侯乙墓葬出土的編鐘,將編鐘和咱們的樂器之王鋼琴,從時間、音域、制作工藝上進行對比。于是,學生發(fā)出一片驚訝聲,因為通過我的講解,學生才知道編鐘比鋼琴早了兩千多年,才知道用現(xiàn)在的技術仿制不出三千年以前的編鐘,才知道編鐘比我們的樂器之王才少兩個八度,才知道編鐘可以演奏現(xiàn)在的任何流行歌曲,才知道我們偉大的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震驚世界,學生充滿了自豪感。在學習方法上,我改變以往欣賞課一聽到底的方法,采用了演唱主題、體態(tài)律動等方法,讓學生充分體驗,感受傳統(tǒng)民族器樂的魅力,從而喜歡上中國的民族音樂。
三、多渠道欣賞民歌,引導學生了解民族音樂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民歌的積極性,可以讓學生學習一些較為熟悉的民歌,更好地了解民族音樂。
例如,在教學中,我選用了學生較為熟悉的四川民歌《采花》和陜北民歌《黃河船夫曲》,以及蒙古族民歌《牧歌》,讓學生感受民族音樂的優(yōu)美。接著,我讓學生主動尋找自己熟知的民歌或者民族音樂,并為大家演唱,如《辣妹子》《小背簍》《青春舞曲》等。
四、音樂與文學、繪畫相結合,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通感”,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藝術所體現(xiàn)出的思想及文化是相通的。例如,在欣賞蒙古族民歌《萬馬奔騰》時,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邊播放音樂,邊展示蒙古包、奶酪、奶果子、烤全羊等圖片,學生不僅能夠記住蒙古族優(yōu)美歌曲的旋律,而且在大腦中形成音樂與文學、繪畫之間的“通感”—聽到《萬馬奔騰》,腦海中不僅會浮現(xiàn)出蒙古族的風土人情,耳邊還會回蕩起優(yōu)美的旋律,更能激起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濃厚興趣。
五、運用整合式教學,引導學生熱愛民族音樂,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我將不同地區(qū)的同一主題的音樂作品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同一音樂主題下能夠感受到不同地區(qū)的音樂風格,從而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欣賞河北民歌《茉莉花》,可以與東北民歌《茉莉花》、江蘇民歌《茉莉花》以及薩克斯《茉莉花》進行對比,為了加深學生對《茉莉花》的印象,讓學生欣賞全國花樣滑冰錦標賽中我國選手申雪、趙紅博在爭奪冠軍時的錄像,背景音樂就是改編的《茉莉花》;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茉莉花》,把《茉莉花》搬到了世界的舞臺;上海世博會宣傳片的背景音樂也是《茉莉花》;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圖蘭朵》中也運用了《茉莉花》的旋律;我國申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茉莉花》演奏;2016年的央視春晚上,來自美國的華人華僑子女49人表演了舞蹈《茉莉花》,讓全國觀眾驚嘆。欣賞到最后,學生都說:“中國民歌《茉莉花》太好聽了!太美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這堂課既讓學生欣賞到了贊美茉莉花的不同音樂作品,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又讓學生感受到了我國民族音樂的無窮魅力。
六、引領學生到課堂外體會民族文化
由于課堂教學模式的限制,學生在課堂上的情感感受比較淡薄。此時,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去聽音樂會,參加比賽,也可以幫助學生編排民族舞蹈、器樂曲、合唱曲,使學生既能在現(xiàn)場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體會到音樂和舞蹈、器樂、合唱結合在一起所體現(xiàn)的民族音樂
文化。
總之,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教師只有從實際出發(fā),以學生為本,選擇合適的音樂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巧妙設計,認真分析,切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在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國民族音樂的熱情,把中國民族音樂的種子播撒到每個學生的心里,讓他們更加熱愛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并將它傳承和發(fā)揚下去。
參考文獻:
[1] 徐爍昕《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認知在小教中的培養(yǎng)》,《藝術評鑒》2017年第22期。
[2] 衛(wèi)穎《淺談民族音樂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教學實踐》,《課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23期。
[3] 馬瓊《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國音樂》2007年第4期。
[4] 蔡毅《論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藝術教育》200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