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芳
摘 要:特殊教育學校針對特殊群體,通過向學生滲透傳統(tǒng)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使其具備自信心與道德素養(yǎng)。文本試對在特殊教育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 特殊教育學校 語文教學
當前,在素質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文化在教育教學中備受關注,特別是在特殊教育學校中,語文教學是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途徑。將傳統(tǒng)文化融入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成長將會有積極的作用。通過學習語言文字中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學生對自己、對世界會有全新的認識,這可有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與個人素質,對其成長與發(fā)展將有深遠的影響。
一、在特殊教育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必要性
1.可以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凝聚著華夏民族的智慧結晶,是人類文明中的瑰寶。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歷經千年洗禮,經久不息,不論是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恕、忠、孝、悌,還是法家、道家等流派的思想,都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值得我們學習與傳承。將傳統(tǒng)文化滲透到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了解到中華文明的燦爛,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對學生樹立自信心有積極的輔助作用。
與普通學校的學生不同,聾啞學生聽不到外界的聲音,也無法用語言與外界溝通,生理的缺陷,加之社會的偏見,難免會讓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尤其是在社會高速發(fā)展的當今時代,在瞬息萬變的環(huán)境中,學生會感受迷茫、無所適從,他們需要內心的歸屬與安寧。通過學習傳統(tǒng)文化,聾啞學生可以堅定對生活的信念,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從而以正確的心態(tài)看待社會。
2.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中小學階段正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決定了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形成,需要教師與家長的正確引導與教育,但是對于聾啞兒童來說,生理缺陷影響了其與外界的正常溝通與交流,很多學生從小學開始產生自卑心理,不愿與人過多接觸。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對學生可以起到積極的引導與教育作用。絕大多數(shù)聾啞學生缺乏集體意識,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顧及他人的感受與想法;家長也會對孩子更加寵溺一些,很多生活技能,家長都會代替孩子去做,導致學生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身體有缺陷,別人都應該予以照顧與幫助,遇事會習慣性地依賴他人,缺乏獨立意識與自理能力,不愿承擔責任與義務。這不但對學生的成長極為不利,還會導致學生形成扭曲的價值觀,使其難以參與正常的社會生活。要想讓聾啞學生座日后得到良好發(fā)展,就要提升其集體意識,幫助其建立正確的情感價值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可以起到作用,使聾啞學生具備“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意識,同時讓其懂得集體利益與國家的概念,從而形成正確的情感價值觀。
二、在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策略
1.豐富課堂內容,滲透傳統(tǒng)文化
在語文教學中向聾啞學生滲透傳統(tǒng)文化,需要教師為學生呈現(xiàn)豐富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在精彩紛呈的語文課堂環(huán)境中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聾啞學生雖然其不具備語言表達能力與聽力,但是他們擁有善于觀察世界的眼睛,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帶領學生領略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讓學生了解古代圣賢,建設和諧友善的校園文化。學生存在聽說障礙,對語文教師來說有一定的教學難度,如在教授 “獨木難成林”這個詞語時,學生理解起來十分困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三個和尚挑水喝》的動畫視頻,這樣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內容,從而懂得團結協(xié)作的重要性。
2.利用課文內容滲透傳統(tǒng)文化
語文教材中很多內容都是向學生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好素材。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向學生滲透傳統(tǒng)文化,提升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例如《難忘的潑水節(jié)》一課,介紹了我國傣族人民與周總理一起過潑水節(jié)的景象。學生可能會有疑問:自己在玩水或者用水潑同學的時候,通常會被老師家長批評訓斥,為什么課文里的傣族人要互相潑水呢?此時,語文教師就要讓學生了解,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的兒女共同組成了一個大家庭,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與文化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也有所不同。對于傣族人民來說,每年一次的潑水節(jié)是重要的節(jié)日,在這一天,可以用潑水的方式為別人送去祝福,潑的水越多,祝福也就越多。在此過程中可以向學生介紹其他少數(shù)民族文化,如傣族還有竹竿舞、舞獅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xiàn)傣族潑水節(jié)的視頻及圖片資料,讓學生了解這一節(jié)日的魅力,從而讓學生對民俗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每天向學生介紹一些傳統(tǒng)文化知識,從而不斷增加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個人素質。
綜上所述,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對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聾啞兒童由于身體上的缺憾,在與外界溝通交流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阻礙;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會逐漸意識到自身的不同,在外界的影響下,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家長錯誤的教導,也容易使學生性格自我,缺乏集體意識。為了使聾啞兒童具備正確的情感價值觀,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學校有必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與道德修養(yǎng),促進聾啞學生健康成長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梁觀金《特殊教育中小學語文游戲化教學運用探略》,《基礎教育論壇》2019年第20期。
[2] 鐘麗嬌《略談特殊教育中的語文教學生活化》,《汕尾日報》2020年4月12日。
[3] 張華敏《在特殊教育學校進行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探究》,《魅力中國》2019年第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