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潔 黃海濤
范仲淹一生體恤國事,因“為人忠直,極言敢諫”,多次遭到貶謫??稍赓H不但沒有影響他的威望,反而讓他名揚士林,在朝野中享有“三光”之贊譽。
天圣七年(公元1029 年)冬至,垂簾聽政的劉太后要仁宗皇帝和百官一起在前殿給她叩頭慶壽。范仲淹認為,皇帝給太后叩頭慶壽,是皇帝的家事,應(yīng)該在后宮進行,并嚴厲地指出:“不可為后世法”,甚至上疏請劉太后撤簾罷政,歸權(quán)仁宗皇帝。
這道奏疏在朝堂上引起強烈震動,使得曾舉薦他的宰相晏殊十分緊張,埋怨說:“沒想到你這般狂妄!你自己倒霉也罷了,還要殃及我身?!狈吨傺娃q解說:“正是感激您的提攜,我才時刻警覺,以免失職而讓您蒙羞?!辈⒃俅紊鲜瑁嗾垺疤筮€政”。
兩次犯顏直諫,范仲淹被逐出汴京,貶為河中府通判。同僚士大夫們結(jié)伴為他餞行,稱譽“此行極光”,意為這次受貶外遷是極為光彩的事情。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劉太后病故,范仲淹被召回京師,任右司諫。這年冬,郭皇后誤傷仁宗,宰相呂夷簡因與皇后有隙,便協(xié)同內(nèi)侍閻文應(yīng)、范諷等人進言,說“后立已有九年,尚無子,義當(dāng)廢”。
消息傳出,群臣議論紛紛,臺諫官員集體進諫。范仲淹身為右司諫豈能坐視不理,遂率中丞孔道輔、侍御史蔣堂、段少連等十余人跪伏垂拱殿外,請求召見,仁宗不見,派呂夷簡出來解釋。范仲淹等與之辯論,呂夷簡理屈詞窮,無以為對。次日凌晨,范仲淹又去上朝,還想據(jù)理力爭,可最終沒見著宋仁宗的面,等來的是一道命他遠赴睦州做知州的詔書。
范仲淹第二次遭貶,還是有人到城外設(shè)宴為他餞行,稱譽“此行愈光”,意為這次受貶外遷是更為光彩的事情。
景祐元年(公元1034 年)深秋,范仲淹轉(zhuǎn)調(diào)蘇州,“疏五河,導(dǎo)太湖注之海”,使素有糧倉之譽的太湖地區(qū)免除了水澇災(zāi)害,為百姓辦了不少好事。良好的政聲上達朝廷,范仲淹第三次被調(diào)回,判國子監(jiān),很快又轉(zhuǎn)升為吏部員外郎、權(quán)知開封府。
景祐三年(公元1036 年),范仲淹看到宰相呂夷簡肆無忌憚地安插親信,便根據(jù)詳細調(diào)查,繪制了一張“百官圖”呈給仁宗。呂夷簡不甘示弱,反譏范仲淹迂腐。范仲淹便連上四章,論斥呂夷簡狡詐。呂夷簡反而誣蔑范仲淹“離間陛下君臣”,進而還把范仲淹的支持者公布為“朋黨”。
范仲淹又一次被趕出朝廷,貶為饒州知州。這次送別,還是有人載酒前來,為之餞行,并稱譽“此行尤光”,意為這次受貶外遷是尤其光彩的事情。歷經(jīng)坎坷的范仲淹,聽后大笑,自嘲道:“仲淹前后已是三光了?!?/p>
經(jīng)歷三貶三光之后,在饒州附近做縣令的詩友梅堯臣,寄了一首《靈烏賦》給范仲淹,告誡他說,君在朝中屢次直言,都被當(dāng)做烏鴉不祥的叫聲,愿君此后緘默不語,少管閑事。范仲淹立即回復(fù)了一首同名的《靈烏賦》,鏗鏘作答道: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我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那種“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的個性至死不渝,并影響了當(dāng)時的社會風(fēng)氣,“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fēng)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