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芳
[摘? ?要]《散步》是著名作家莫懷戚的佳作之一,該文言簡意賅,感情細膩,字里行間展現(xiàn)了作者對父母、對兒女、對妻子的愛。作者莫懷戚在描述生活的尋常場景——散步的過程中,將其對生命、人生的深刻體會寄寓其中。在生命的每個階段,每個讀者都應該靜心品讀《散步》,以感悟生命的意義。
[關鍵詞]莫懷戚;《散步》;初中語文;生命意識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0)36-0022-02
《散步》是著名作家莫懷戚的佳作之一。該文被選入現(xiàn)行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還曾于1996年被選入新加坡華文課本。《散步》一文筆法精致、意蘊深刻、言簡意賅、感情細膩,能給人帶來愉悅且豐富的閱讀體驗。作者莫懷戚在描述生活的尋常場景——散步時,將自己對生命、人生的深刻體悟寄寓其中。這是一篇傳遞生命意義、展現(xiàn)生命力量的優(yōu)秀作品。深刻領會《散步》中的生命意識是解讀文本的關鍵。
一、知背景,體人情
《散步》寫于1985年,當時作者莫懷戚的父親剛剛離世不久。父親的離世給莫懷戚一家?guī)砹顺林氐拇驌簟8赣H的離世對莫懷戚母親的打擊最為沉重。在失去了丈夫后,莫懷戚的母親的身體每況愈下。莫懷戚的弟弟是一名醫(yī)生,私下交流時曾坦言,他們的母親正處于喪偶綜合癥中,這是一個微妙且危險的時期,需要更多的照顧、陪伴和關心,否則恐怕難以熬過那年的冬天。學生在知道了這個背景之后,就能理解作者為何反復強調(diào)“春天來的太遲”了。我們都知道,春天總是充滿著生機與活力。這個春天對于莫懷戚而言,更是多了幾分珍貴,因為母親終于熬過寒冬,走進春天。這個遲到的春天,使“我”暫時放下了對母親的擔心與牽掛,有效地緩解了母親的傷痛和悲哀,暗示著母親將會變得堅強、樂觀,獲得新的活力。這樣講解,學生就能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深厚的人間真情。
對于春天,作者在開篇做了這樣的描述:“天氣很好。今年的春天來的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將到的時候死去了。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痹谧髡哐劾?,這個春天是傷感的,更是要倍加珍惜的。傷感是因為很多老人,沒有等到這個春天來臨就遺憾地離開人世;要珍惜,是因為這個春天到來的時候,母親仍然陪在“我”的身邊,這說明“我”的母親逐漸走出了父親離世的悲痛,并嘗試勇敢而堅強地走下去。作者寫遲到的春天,一方面是為了展現(xiàn)內(nèi)心的焦急,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表達對生命無常的慨嘆?!鞍尽睂懗隽俗髡邔δ赣H的擔憂、體諒和珍惜。度過這個冬天對母親而言是艱難且痛苦的,對“我”而言又何嘗不是一種焦熬?在這個漫長而又寒冷的冬天里,“我”時刻都在擔心母親能否順利平安地走過來。令人欣慰的是,冬天終于過去了,春天終于走來了。
讀懂作家作品,體會世間人情。要想讀懂《散步》中的生命意識,就務必要了解《散步》的寫作背景。我們要明白,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都來源于他的生活經(jīng)歷。文章提及了“我”對春天的珍視和期盼,這樣的感情是復雜而深刻的。在這遲到的春天里,作者向讀者傳遞了對生命之脆弱的慨嘆,更傳遞出了要坦然面對生死的觀念。作者希望每個人都要學會面對和學會告別,要堅強和樂觀地面對困難。
二、析分歧,懂艱辛
莫懷戚出生于1951年,寫作此文時正值中年,正是年富力強,也是背負人生之重荷的階段。有人說,生命的境界應該有三種:第一種是知危險,第二種是知榮辱,第三種是知艱辛。懂得了生活的艱辛,就會對他人多一分寬容與理解,就會努力負擔起自己的責任。關于《散步》,作者莫懷戚坦言,其既是寫尊老,又是寫愛幼,更是寫對生命的認識。作者借助散步中自己的母親與自己的兒子的分歧,表達出了自己對生活、對生命的選擇與態(tài)度,寫出了對于一家人互相體諒、共同分擔的感動,從而彰顯出親情的溫暖、人性的光輝。
文中,作者的兒子說了一句“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這不僅是對當時其樂融融的真實散步場景的真實反映,也是對作者當時真實生活境遇的呈現(xiàn)。當時的作者既要照顧好年邁的母親,又要教育好年幼的孩子。對他來說,這是一種負擔,也是一種幸福。分歧與矛盾出現(xiàn)在走大路還是走小路上。年邁的母親想要走大路,因為大路平順。幼小的兒子希望走小路,因為小路有趣。而最終走哪條路是由“我”來決定的,因為母親、兒子、妻子對“我”是信任的、依賴的、尊重的。作為家中的支柱,“我”忽然在走哪條路的決定過程中,深感責任重大。在生命的旅程中,“我”必須承擔起作為兒子、父親、丈夫的責任。作者所描寫的散步過程中的選擇道路的場景其實是一種生活常態(tài)。因為,每個人都會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的境況,在這一階段,都會面臨各種兩難的選擇。作為一個成熟的中年男性,“我”給出了自己的標準,也為大眾提供了參考?!拔摇倍媚赣H身體不便,走遠一點就會覺得很累;“我”也懂得兒子活潑好動,好奇心高漲。在兩相比較之中,“我”選擇了走大路。因為,陪伴兒子的日子尚多,陪伴母親的日子可以說已經(jīng)所剩無幾了。通過作者的選擇,我們認識到了作者的價值標準,也認識到了作者對其子女的教育理念。
后來,母親拍板走小路,因為“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母親理解孫子的期盼與向往。其實,這一選擇也體現(xiàn)出母親對生活的酷愛及對生命的珍惜。于是,就有了“我蹲下來,背起了我的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我們的兒子”的畫面。生活是充滿艱辛的。然而,在克服艱辛的過程中,有家人理解自己并且愿意與自己一起分擔,那就是幸福的。
生活中固然會有無數(shù)泥濘和坎坷,但只要擁有家人的理解與支持就定能無懼風雨。作者通過描寫選擇道路,以小見大,展現(xiàn)出了生命的哲理:生活中總會面臨無數(shù)的選擇,總會遭遇艱辛和痛楚,但是只要心中有真愛、有責任,我們就定能勇敢地面對一切。作者通過描寫道路的選擇來告訴每個讀者,要學會理解和分擔。正是因為有了母親的理解、妻子的分擔,生活才能“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向前。有人這樣評價《散步》:“于尺水興波,在波谷與波峰上折射出親情人性的亮麗之光……”
三、品空白,明責任
《散步》寫于莫懷戚的父親離世之后。在這個遲到的春天里,已經(jīng)不會再出現(xiàn)父親的身影了,因而大家對父親的思念是揮之不去的。父親的離世,讓“我”迅速地成長和蛻變。“我”作為一個中年男子,在父親離世后,更加懂得了承擔責任的重要性。父親的離世對“我”的影響是深遠的。在《散步》中,作者沒有提及父親的離世,只是在文章開頭,巧妙地留下了空白,以引起讀者對這一問題的關注。作者采用了留白的方式來突顯對父親的懷念。
文章開篇,作者本可以寫“我們在田野里散步”,而不必刻意交代“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作者這樣寫,便會讓人產(chǎn)生疑惑:“我”的父親哪里去了?而品讀這一空白,讀者就更能體悟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感情。聯(lián)系文章的寫作背景,就會知道散步的人之中缺失的重要家庭成員——“我”的父親已經(jīng)離世了。因為父親的離世,我們一家都沉浸在無盡的痛苦中。父親離世后,面對年邁的母親,年幼的兒子,“我”更加懂得了成長和轉(zhuǎn)變的重要性。對于責任,“我”的認識也更為深刻;對于生死,“我”也看得更為豁達?!拔摇比諠u成熟,學會了關愛家人、承擔責任,并逐漸從悲痛中走出,努力帶領一家人樂觀而幸福地生活。可以說,這既是對父親的告別,又是對父親所秉持的精神的傳承。因為“我”的責任感,使得“父親”這一稱號和其意義得到了恒久的“生”。在沒有父親的散步之中,作者向我們揭示了生與死的哲學要義,即生命的延續(xù)是在一次次的死亡和新生中獲得的。
無聲的留白,真實的成長。這是一次沒有父親的散步,但是這場散步卻與父親息息相關。父親的離世使“我”更加懂得了生命的意義,與此同時,也使“我”獲得了進一步的成長。莫懷戚曾說,因為父親的離世,母親的身心都很脆弱,她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子女的陪伴。父親的離世,讓作者懂得了陪伴的意義。在與父親的告別中,作者學會了將痛苦放在心底,并懂得了要努力讓家人過得更加幸福。
深度品讀,感悟生命意識。《散步》的字里行間展現(xiàn)了作者對父母、對兒女、對妻子的愛?!渡⒉健返膬?nèi)涵豐富、耐人尋味,其中所傳達出的生命意識,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探究。每個讀者都應該靜心品讀《散步》,從而更好地品味生命的意義,深入地探尋生命的本質(zhì)。
[? ?參? ?考? ?文? ?獻? ?]
[1]? 余宏輝.莫懷戚《散步》解讀[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2):20.
[2]? 張薇.句比字櫛覓真情:莫懷戚《散步》賞析[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9):52-53.
[3]? 孔令軍.親情? 責任? 生命:莫懷戚《散步》主題三味[J].語文學習,2014(9):36-38.
[4]? 胡國華,欒珍.絲絲蜜語? 濃濃親情:莫懷戚《散步》賞析[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7(10):78.
[5]? 李雙紅.親情的禮贊,生命的高歌:賞析莫懷戚的《散步》[J].中學語文,2007(24):33-34.
(責任編輯? ? 王嵩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