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蔓
一、教學目標
1.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過畫圖的方式,使學生找到打電話的最優(yōu)方法。
2.滲透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借助圖形解決問題的意識。
3.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以及優(yōu)化思想在生活中的應用。
二、教學重點:理解打電話的各個方案并從中優(yōu)化出最好的方案。
三、教學難點:讓學生充分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到優(yōu)化的思想。
四、案例分析
片段一:
師:為了更快地通知到每名隊員,除了一個個地通知外,同學們還有其他什么辦法嗎?
(小組討論方案,交流)
生1:我們組商議,讓合唱隊的老師先通知3位小組長,每個小組長再通知組內4名成員,一共可以通知15人,也就是一共用時7分鐘。
請看下圖:
該生很認真地介紹他的方案,詳細地解說線上的每個數(shù)字的含義即各自需要花的時間,當他一一寫上數(shù)字并解說完之后,我觀察已有學生出現(xiàn)躁動狀態(tài)。
同樣的這個內容我在第二個班上課也是自行上演,我想與其這樣標數(shù)據(jù)耽誤時間,還不如講清第3個同學通知4人所花的時間,所以這次我吸取教訓,在學生寫上數(shù)字之前適當干預,及時提問:
既然每個隊員都不停歇,那么到第3個隊員他通知完他組內的4個隊員要幾分鐘?(7分鐘)怎樣得到的?(對,用第3個隊員當時所花的第3分鐘加上他通知組內4人花的4分鐘,就是7分鐘)
當這個結果出來后,學生們都很認可前2名隊員不需要算花了多少時間,只要弄清楚最后第3人花時間數(shù)就行,所以老師的適當介入能夠使課堂效果提高很多。
緊接著,又一個小組交流他們的方案。正因為有了老師之前的介入和指導,我們聰明的孩子在第二種方案出來后及時修改圖示,并做了完美的解說。
生2:請看下圖,我們組讓合唱隊的老師先通知5位小組長,每個小組長再通知組內2名成員,一共可以通知15人,也用時7分鐘,我們的7分鐘是直接用第5個隊員花的第5分鐘加上他通知兩人花的2分鐘算出。
當這個學生講完后,教室響起熱烈的掌聲,大家一致稱贊他反應快,能現(xiàn)學現(xiàn)用。
片段二:
老師:同學們,你們能不能再想想怎樣讓每個人不閑著,盡快通知到所有隊員呢?
(第二輪小組討論,交流)
生3:我們組讓老師先通知1個隊員,老師通知完繼續(xù)通知第2個、第3個、第4個隊員,接到通知的第1個隊員同時都不閑著繼續(xù)通知他手下的第2、第3、第4個隊員,就這樣每一個接到通知的隊員繼續(xù)通知下一個人。
請看下圖:
當我們的這位同學把圖示展現(xiàn)在黑板上,并且很認真地講解之后,大多數(shù)同學都聽明白了。
但是當我問道:從圖示中你們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5分鐘能通知多少人?6分鐘能通知多少人?要通知31人又要幾分鐘呢?立刻間,教室里安靜了下來,……不知不覺下課了,可是教學任務還沒完成。
課后,我一直在反思這個片段,我就想學生的思維水平是形象的同時也是遞進式的,如果我們的老師分步讓學生探討會不會更好呢?
我第二次來到該班,當進行到第二輪討論之后,我拋出以下問題:1分鐘通知幾人?2分鐘可以通知幾人?3分鐘可以通知幾人?請分別畫出示意圖來。
任務完成后,這時老師伺機提問:1分鐘通知1人,2分鐘(包括老師)一共通知了4人,3分鐘(包括老師)一共通知了8人,你發(fā)現(xiàn)接到通知的總人數(shù)(包括老師)和時間有什么關系嗎?
【第幾分鐘接到通知的總人數(shù),是前一分鐘接到通知總人數(shù)(包括老師)的2倍?!?/p>
師:照這樣, 2分鐘一共通知學生(3)人,3分鐘一共通知學生(7)人,4分鐘一共通知學生(15)人,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發(fā)現(xiàn):2分鐘通知學生的人數(shù)=2個2相乘-1;3分鐘通知的人數(shù)=3個2相乘-1;4分鐘通知的人數(shù)=4個2相乘-1;……】
當師生們共同得出:第幾分鐘,通知學生的人數(shù)就是幾個2相乘減1。我再問:大家還想畫4分鐘的圖示嗎?這時孩子們紛紛搖頭。
《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tǒng)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們老師在每節(jié)課上都會有“預設”這個環(huán)節(jié),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師生雙方的互動往往會“生成”一些新的課堂現(xiàn)象,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及時把握,因勢利導,適時調整預案,而教學預案的形成依賴于教師對教材的理解、鉆研和再創(chuàng)造。只有把握好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教學內容的教育價值,再根據(jù)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shù)臅r機,使學生經歷了從“重結論”到“重過程”、從“重知識”到“重思想方法”的思路轉化,就一定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