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 陳陸健
【摘要】本文論述近4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編的四套小學英語教科書的變化發(fā)展,針對排版設計從單一走向多樣、教材內容變化體現(xiàn)時代特點、教學要求由重知識轉向重能力等方面著手分析,提倡教師根據教科書的變化發(fā)展,適時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促進教學質量提高。
【關鍵詞】人教社 教科書 小學英語 變化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7-0039-03
隨著國際交流日益密切,英語在我國的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教科書在小學英語教育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是連接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重要紐帶。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是我國最早開始編寫小學英語教科書的出版社。從20世紀80年代初編制第一套小學英語教科書至今,近40年人教社共出版了四套小學英語教科書,可以說人教社教科書的變化發(fā)展見證了我國小學英語教育事業(yè)的蒸蒸日上。本文以人教社1984版、1992版、2003版和2012版小學英語教科書為例,分析教科書的變化發(fā)展,希望能給予一線英語教育工作者一定的啟示,以更好地開展英語教學工作。
一、教科書的排版設計由單一走向多樣,更符合小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
1984版的小學英語教科書采用32開本,封面彩色、內頁黑白印刷。每冊教科書均以課為單位,每冊安排13課(Lessons)。書本最后附有小詩和歌曲(Ryhmes and Songs)以及目錄(Contents)。這個版本結構簡單,排版設計也比較單一。1992版同樣采用大32開本,但在印刷技術上有了很大進步,內頁采用全彩色印刷。內頁打開有“說明”,接下來是目錄(Contents)。教學單位由“課”向“單元”轉變,每冊教科書分為7~8個教學單元,每單元設置1個主題,每單元4個課時(Lessons)。2003版采用16開本,全彩色印刷,鮮艷的色彩較能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教材的扉頁以圖片形式介紹書中主要人物,與小學生同齡的卡通人物頭像能引起他們的心理共鳴,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這個版本與之前小開本的教科書相比煥然一新,整書的結構更為豐富,排版也非常美觀。2012版在2003版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動:開篇語由“前言”換成“致同學”,顯得更為親切;內頁插圖采用卡通式插圖,插圖主要采用三維立體造型,立體感十足,偏向漫畫性質,從感官上更能刺激學生;附錄部分除了詞匯表(Vocabulary),增加了常用表達方法(Useful expressions);封底增加了“后記”。2012版是目前最新版,書的整體色彩、內頁設計較以往的版本有了很大的改變,排版設計也較具時代特色,更符合小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更易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科書的內容變化體現(xiàn)時代特點,更符合學生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
英語教科書不僅承載著語言學習的素材,還要考慮學習者學習英語的特殊規(guī)律。人教社四套小學英語教科書語言學習的素材不斷豐富多樣,學習內容與時俱進,越來越貼合學生的語言學習規(guī)律。教科書的改版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下面筆者從語音、語法、詞匯等語言學習的基本要素著手,對人教社四套小學英語教科書內容的變化發(fā)展進行分析。
(一)語音的內容由匱乏到豐富轉變
語音是學習語言最基本的要素,語音知識是語言學習的基礎。這四套教科書的語音板塊內容編排如表1所示,由匱乏逐漸豐富。1984版的小學英語大綱也要求學生學習一定的語音知識,但教科書中并沒有專門的語音板塊。這個版本要求在第一冊時掌握26個字母的讀音,但只是要求單獨學習字母發(fā)音,語音知識面比較窄。課后的練習題經常會出現(xiàn)朗讀單詞的題目,列出字母相同或者發(fā)音相近的單詞要求學生會讀,學生通過跟讀,進行反復機械訓練而獲得語音知識。
1992版的教科書出現(xiàn)了專門的語音知識板塊,版塊名為“Listen”和“imitate and read”。這個版本的教科書語音板塊單獨把音標呈現(xiàn)出來,要求學生會讀音標;書中有配套的磁帶,由歐美專業(yè)人士朗讀,注重讓學生模仿純正的英語語音。Listen板塊的語音學習是脫離單詞的,僅僅學習音標。對小學生來說,直接呈現(xiàn)音標難度比較大,不利于他們自學;對教師來說,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偟膩碚f,這個版本教科書語音內容的教與學都比較枯燥。
2003版的教科書對語音板塊內容進行了調整,板塊名稱改為“Pronunciation”,讓人一看就知道是用于訓練語音的。小學低年段的發(fā)音訓練內容比重較大,目的是讓學生剛開始學習英語就能掌握準確發(fā)音。但是在安排順序及內容上稍有欠缺,例如三、四年級教材的語音知識僅限于26個字母和5個元音,過于簡單;到了五、六年級開始輔音和音標的穿插學習,難度較大。
2012版的教科書語音板塊內容有所增加,主要在2003版“Pronunciation”基礎上增加了“Letters and sounds”,更加注重小學生語音語調的準確和地道。這版教科書語音的學習從三年級上學期就開始,先熟悉26個英文字母,四年級再學習元音及元音字母組合,五年級學習輔音,六年級滲透語音的升降調、重音、連讀等音段、音位的規(guī)律。語音內容的編排設計遵循了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原則,更符合學生的語言學習規(guī)律。語音訓練方式也有所增加,有交際對話的模仿、歌曲歌謠的吟唱、語音辨音練習等多種方式,教師可以充分使用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音技能。從1984版到2012版的語音板塊內容的變化,可以看出小學英語教科書對學生的語音知識要求,越來越注重發(fā)音的準確性和語音技能的綜合運用。
(二)語法的內容由顯性呈現(xiàn)向隱性呈現(xiàn)轉變
語法作為語言知識的基本要素之一,小學階段的英語語法學習方式曾經備受爭議。隨著語言學家對兒童語言學習的研究逐漸深入,小學階段的語法學習難度降低了,體現(xiàn)在教材上語法內容的編寫從顯性轉向隱性。
1984版的教科書非常重視語法學習,強調“語法翻譯法”的教學。從第一冊教科書開始就有語法內容,一直到第四冊都穿插語法知識。其中“Drills”板塊就是強調語法知識的句型練習,要求學生在語法翻譯的方法下學習新的句型,掌握語法知識,學會把英文翻譯成中文。1992版教科書中語法內容的編寫有了一些改變,第一冊和第二冊沒有單獨的語法學習板塊,但是在第三冊和第四冊中,把語法單獨列出作為復習要點。這樣的做法考慮到了低年級學生的語言學習特點和學習能力,但高年級還是專門安排了語法學習的內容。2000年后,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外語教學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從2003版教科書開始漸漸隱藏語法的內容,書中沒有編排專門的板塊學習語法知識。語法知識散落在“Lets learn”和“Lets talk”板塊的對話或者短文中,要求教師在講解課文時簡單解釋相關的語法知識。新課程標準實施之后,2012版教科書在2003版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改動,把語法知識點滲透到情境中。編者在編寫教材時就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雖然從低年級開始就植入語法知識,但是在難易程度上進行了區(qū)分。低年級通常植入一般疑問句、肯定句、否定句等相對簡單的語法知識點,中高年級呈現(xiàn)的是過去時、將來時等語法時態(tài)。語法內容從顯性呈現(xiàn)轉向隱性呈現(xiàn),在教學中通過語篇融入、情境創(chuàng)設等方式逐漸滲透,語法學習的難度明顯降低了。
從四個版本教科書語法知識的內容編排來看,語法知識的呈現(xiàn)從顯性到隱性,教學要求隨之改變,要求教師將語法知識融入情境、語篇中,而不是孤立地教學某一個語法知識點,這樣的學習方式更符合兒童語言學習的特點和認知水平。
(三)詞匯的內容由單獨呈現(xiàn)向語篇呈現(xiàn)轉變
語言的學習離不開詞匯的積累。詞匯就像基石一樣,學生掌握一定的詞匯量才能進行語言的組織。詞匯教學對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人教社四套教科書都對詞匯的呈現(xiàn)做了不同的編排。1984版教科書中的詞匯是單獨編排的,與課文內容分開,基本上是先學詞匯再學課文,即先逐個掌握單詞的讀音和意思,再結合課文句子進行學習。該版教科書比較重視詞匯的默寫和翻譯,所學詞匯沒有區(qū)分重點難點,全部需要掌握。1992版教科書中用彩色圖片展示每節(jié)課所學的核心詞匯,并且有對話和段落進行詞匯的鞏固,幫助學生理解運用詞匯。在整套書最后一冊附錄部分列出1~4冊所需掌握的單詞和詞組。2003版教科書開始在每冊書最后列出每個單元所需掌握的詞匯,并對“聽、說、讀”(“三會”)和“聽、說、讀、寫”(“四會”)進行區(qū)分。該版本每單元的詞匯是與每單元的主題相關,方便學生在單元主題內容中進行詞匯的練習,更符合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2012版教科書詞匯羅列方式與2003版基本一致,也對學生的掌握要求進行說明,但該版本更偏重將詞匯融入語篇,采用貼近生活的內容作為文本,使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加深對單詞的理解、記憶和運用。
由此可見,詞匯內容編排的變化改變了詞匯與文本教學割裂的模式,體現(xiàn)了語言教學理念的更迭,強調了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把語言知識運用到語言實踐中。
三、教科書的教學要求由重知識轉向重能力,更符合語言教學的目的
教學要求是語言學習的向導,是國家教學大綱或者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的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要求。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的小學英語教科書的編寫都是“有綱可依”的。每個時期教科書的變化是教學大綱對教學要求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各個時期教學方法改變的反映。
1984版的教科書當時依據的教學大綱對小學英語教學要求是這樣描述的: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基本語音和語法,掌握2800個左右單詞和一定數量的習慣用語,能借助詞典閱讀一般題材的中等難度的讀物,具有一定的聽、說、寫、譯的能力。[1]因此,該版教科書編寫突出了語音、語法、詞匯的單獨教學。這與當時小學英語教學與中學共用一套教學大綱有一定關系,整體書面能力教學要求對小學生來說偏高;并且當時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主要使用“語法翻譯法”,較重視書面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了語言的特性,應試教育痕跡比較明顯。
1992版的教科書依據的教學大綱中對小學英語教學的要求是:教學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大膽開口,并獲得一些英語的感性知識,打下較好的語音和書寫基礎,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譯”不做要求[2]。這一版教科書的教學大綱首次提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法內容減少了,對學生英語書面能力的要求有所降低,教學方法也出現(xiàn)變化并呈多樣化發(fā)展,一些新穎的教學法,如全身反應法(TPR)、游戲教學法、歌謠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逐步在教學中推廣應用,這些變化顯示小學英語教學要求開始由重知識識記向重知識運用轉變。
2003版的教科書是依據2001年我國出臺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編寫,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重新做了調整。課程標準要求英語教學過程不僅要教會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還要發(fā)展學生個性、提高學生文化意識和人文素養(yǎng),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3]該時期國家要求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程,小學英語逐漸得到普及。在新的理念下,教學方法又得到改進,其中“任務型”教學方法的應用比較突出,教師成為組織者,只提出任務內容,給學生發(fā)揮的空間,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體驗學習等方式,體會學習英語的樂趣,增強運用英語的能力;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應用逐漸普及,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中加入聲音、視頻、動畫等元素,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個階段是課程改革的初期,一些全新的理念還未被完全接受,很多教師也在摸索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2012版的教科書出版在新英語課程標準出臺之后,經過近十年的課程改革,我國的小學英語教學也迎來了新的起點。自21世紀以來,小學英語學習要體現(xiàn)語言學習對學生發(fā)展的價值、關注語言學習者的不同特點和差異、重視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該版教科書每個單元都有對話語篇(Lets talk)、讀寫語篇(Read and write)、故事語篇(Story time),文本內容豐富多彩。在教學要求上體現(xiàn)為以語篇教學法為主,強調語言教學的整體性。教材的活動設計有Lets play,Lets survey,Lets draw,Lets sing等,這樣的編排設計強調教學要利用說、唱、玩、演等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語言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全身反應法、歌曲歌謠教學法、自然拼讀法等教學法很受師生的歡迎,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由此看出,隨著小學英語教科書的變化發(fā)展,課程的教學要求也在不斷變化,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也要隨之改進。
目前最新版的2012版小學英語教科書,是在國家新課改背景下反復推敲琢磨出來的一套全新教科書,也是我國使用范圍最廣的教科書。經過近幾年的實踐證明,這套教科書整體符合學生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內容的難度基本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也體現(xiàn)出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要求。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教育界談論最多的就是新課程改革問題。在這場改革中,教師是課程改革的關鍵因素,小學英語教科書的變化發(fā)展為英語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一線教師應該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教科書的變化,深入研讀教科書,并充分利用好教科書,不斷完善自身的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道義.外語基礎教育發(fā)展報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課程教材研究所.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外國語卷(英語)[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陳磊(1989— ),女,江蘇鹽城人,南寧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小學英語教育;陳陸健(1974— ),女,廣西陸川人,教育學碩士,南寧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