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朦睿
摘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悠久的文化歷史也釀就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舞蹈形式。在開展中小學舞蹈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站在豐富教學形式的高度,在新時代更好地傳承我國民間舞藝術,本文將主要探討中小學舞蹈教育與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問題。
關鍵詞:中小學舞蹈 ? 民族民間舞 ? 傳承研究
中圖分類號:J7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9-0122-03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舞蹈藝術從業(yè)者要認識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當代要更好地保護我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并做好人才的承接以及準備。中小學階段是個體各項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在開展藝術教育時,教師要能夠將民族民間舞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魅力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得到舞蹈技能以及綜合素養(yǎng)的塑造。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上看,對中小學舞蹈教育進行民族民間舞蹈的融合,也是挖掘傳統(tǒng)文化精神財富和資源、提升個體民族榮譽感的有效措施。
一、民族民間舞傳承的意義
民族民間舞始終是我國藝術舞臺上的璀璨明珠,民族民間舞具有著動人的舞姿以及優(yōu)美的音樂,其背后蘊含著淵遠流長的人文情節(jié),反映的是長期以來我國各族勞動人民內心的需要以及精神寄托,民族民間舞中所蘊含的生命活力讓舞蹈具有更強的感染力以及藝術張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保護祖先艱苦創(chuàng)造的文化遺產(chǎn)至關重要,民族民間舞的發(fā)展要依托于舞蹈藝術以及教育的基石,不斷弘揚民族文化中的積極因素,讓民族民間舞與時代精神進行整合,既要發(fā)展傳承,也要創(chuàng)新。最為主要的是,教師要認識到,民族民間舞的教學不僅能夠在學生心中埋下藝術的種子,也是塑造個體民族榮譽感和愛國精神的重要手段,將民族民間舞納入中小學舞蹈教學的范疇之中,能夠有效強化中小學舞蹈教育的精神文明建設,讓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撐塑造更加高尚的人文品格。
中小學是個體學習的基礎階段,以民族民間舞為發(fā)展平臺,能夠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到舞蹈的性質、種類以及功能所在,并且通過舞蹈訓練讓個體具備更強的意志以及毅力,塑造集體主義精神,在舞蹈的審美功能帶動之下放松身心,實現(xiàn)美育教育的效果。
二、中小學舞蹈教育中滲透民族民間舞的內在價值
(一)推動民族文化
發(fā)展民族藝術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來說有著重要意義,將民族民間舞納入到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是推動民族文化發(fā)展的有力措施。教育也是一種認知上的傳承,在學校中如果個體能夠得到民族藝術的熏陶,也會將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形成一種內在的自覺,利于個體在更好認知民族文化的同時實現(xiàn)有力傳承。
(二)教育價值
民族民間舞不僅是審美的愉悅體驗,同樣也是一種以肢體動作開展教育的有效方式。舞蹈作為人們意識的體現(xiàn),也肩負著記錄歷史的重任,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舞蹈能夠將很多優(yōu)秀的人物和事件化為身體動作以教化后人。在義務教育階段,個體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不成熟,開展民族文化教育能夠加深個體對于本土文化的認知以及理解,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形成強烈的民族榮譽感。在網(wǎng)絡時代外部文化的沖擊之下,當個體的第一意識也能始終在民族文化層面上時,自然可以抵御外界的不良影響,強化文化認知,利于舞蹈文化的保存。
對于民族發(fā)展來說,創(chuàng)新始終是重要的推動力,將民族民間舞作為發(fā)展民族精神的重要驅動力,能夠讓學生在觀看民間藝人舞蹈以及進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獲得創(chuàng)造性的激發(fā)。在民族民間舞演繹的過程中,有一定的即興部分,而這種即興的初衷在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祈愿。學生在學習民族民間舞的過程中,可以古為今用,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認知,看到藝術的更多元表達方式,從而在創(chuàng)造的指引之下打開思路和視野。
三、中小學舞蹈教育與民族民間舞融合的外在功能
(一)促進教育改革有力推進
提升美育欣賞能力始終是中小學階段進行藝術教育的重要目標,在新課改教育階段,藝術類課程所占中小學階段課程總數(shù)的比例有所上調,這意味著國家對藝術類教育的重視程度在提升,在中小學階段進行舞蹈教育的目標在于提高個體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在接觸美的過程中熱愛美,并學會欣賞美,以民族民間舞為切入點,能夠讓學生從應試教育的盲目追求中走出來,是陶冶學生情操、增強素質的有效手段。
在很大程度上,舞蹈藝術教育是很難被其他種類的藝術教育所取代的,這是由于舞蹈本身的藝術性給人的感受與眾不同,而且舞蹈的授課方式,也利于個體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的。舞蹈教育能夠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以及聆聽音樂的過程中,使心態(tài)得到調整,還可以釋放壓力,舞蹈中的基礎訓練也需要訓練學生有較強的毅力。所以,經(jīng)常進行舞蹈訓練的學生普遍不存在抑郁以及人際關系敏感的問題,并且舞蹈訓練能夠增強個體的心理承受能力。民族民間舞中有很多難度較大的動作,都需要學生有更強的意志力以及克服困難的決心才能完成,所以兩者的結合能夠有效促進新課改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這也是推進教育改革的有力措施。
(二)為教師提供更多的教學機會
舞蹈教育和其他藝術類教育的區(qū)別在于舞蹈教育需要一定的教學基礎設施,學校需要為舞蹈教育提供專業(yè)的教室以及設備,中小學舞蹈教育與民族民間舞的結合能夠反推學校為舞蹈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從而為教師開展舞蹈教育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教師可以在專業(yè)場地的支持之下更好地開展教學,而且學校對于舞蹈教育的重視也會吸納更多的專業(yè)人才進入中小學中開展舞蹈教育。
傳統(tǒng)的舞蹈教學中,學校并沒有聘請專業(yè)的舞蹈教師進行授課,往往會聘用音樂老師擔任舞蹈課的教師,而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之后,就會有更多專業(yè)性的人才來到中小學中尋找一席之地,原本在課程體系中不受重視的舞蹈教師也會重新找到用武之地,在避免人才流失的同時,民族民間舞的深度融合也會有效提升中小學舞蹈教學的質量以及效率。
四、中小學舞蹈教育與民族民間舞融合的建構策略
(一)根據(jù)校本課程的特點將兩者進行整合
在開展中小學舞蹈教育與民族民間舞融合的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只有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才能夠讓學生實現(xiàn)個性化的發(fā)展。所以,對于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要能夠基于學生的學習階段以及認知特征,滿足個體化的差異,讓學生通過民族民間舞的學習,能夠更好的實現(xiàn)個性的張揚,并適應社會的發(fā)展。
尊重學生的興趣要求,也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發(fā)展的優(yōu)勢,只有貼近生活的民族民間舞教學才是校本課程需要堅守的理念。同樣,對于校本課程的構建,也要發(fā)揮出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教師可以從自身的擅長領域出發(fā),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先向學生介紹民族舞蹈的發(fā)展歷程,然后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民族舞蹈的特點以及技術要領,最后讓學生進行學習。教師的專業(yè)能力不僅要突出,也要能夠旁征博引,提高學生的民族民間舞學習興趣,同時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也要更加靈活,讓學生愿意學習這門課程,并且真正得到審美意識的塑造以及提升。
(二)圍繞民族舞的教學內容開展教學
通過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背景的融入,能夠讓學生更充分的把握民族民間舞的風格性所在,由于民族民間舞的文化傳承需要特定的時空氛圍,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于情境的構建要讓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民族民間舞的文化本質所在,身臨其境的去學習。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些民族民間舞蹈中常用的服飾、道具以及伴奏樂器,以動態(tài)的展示方法向學生介紹民間民族舞的文化內涵,從而加強學生對于民族民間舞藝術表現(xiàn)力的認知。
除此之外,教師也要讓學生能夠在欣賞民族民間舞的過程中掌握民間舞蹈的動作韻律所在,學會體會舞蹈中肢體韻律的美感以及風格。例如,當教師在教學秧歌時,先要讓學生分析秧歌的律動以及舞蹈特征,然后向學生闡述秧歌的產(chǎn)生環(huán)境、訓練價值以及審美價值,教師不能讓學生在未了解秧歌這一民間舞蹈時,就匆忙教學教學秧歌的動作,將基本的動作和舞姿轉化分解,教師要讓學生逐漸感受這門藝術的精髓。這種教學方法也是符合學生認知習慣的。學生也會發(fā)現(xiàn)舞蹈訓練背后的樂趣所在,能夠得到的提升與改善也是更加多元且豐富的。
(三)通過民族民間舞蹈感受舞蹈背后的情感意蘊
每一個民族都有著特定的音樂以及舞蹈藝術形式,學生在欣賞民族民間舞蹈的過程中,除了要從音樂和舞蹈的角度揣摩動作之外,也要能夠認知到舞蹈背后的情感內涵,將情感和動作做好結合。音樂能夠讓舞蹈動作張弛有序、情感跌宕起伏,學生在了解民族舞蹈的過程中,也要把握民族舞蹈背后的文化歷史以及發(fā)展歷程。此時教師要注重將民族民間舞蹈和地域文化做好結合,讓學生能夠在知曉文化底蘊的前提之下開展學習,民族民間舞蹈同樣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在洋溢著生活氣息的氛圍之下,學生對于民族民間舞背后的情感意蘊認知也會更加強烈,引起的共鳴更加深刻,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舞蹈學習興趣。
很多教師在讓學生體會民族民間舞蹈的過程中,只是讓學生進行一味的模仿,實際上教師如果能夠告知學生民族民間舞蹈背后該民族的歷史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學生的認知會更加豐富,體驗也會更強烈。所以,教師尤其要注重對民族民間舞蹈情感意蘊的滲透以及拔高,讓學生能夠在舞蹈訓練的同時得到人文素養(yǎng)的強化,進一步了解民族和家鄉(xiāng)的文化特征所在,使民族意識以及民族榮譽感得到提升。
(四)從民族民間舞中取精華去糟粕
民族民間舞也是歷史的產(chǎn)物之一,既有其精華所在,也有未能與時俱進的糟粕部分。所以教師在進行民族民間舞教學的過程中,要能夠辯證的看待這一藝術門類,尤其要把握藝術傳承上的方向性,確保傳承效果是正向的。開展教學之前,教師要先對民族民間舞蹈進行認真的篩選、加工以及整理,結合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發(fā)展階段,讓學生能夠看到民族民間舞更積極的一面,剔除民族民間舞中迷信以及對舊風俗的宣揚,讓學生能夠依托民族民間舞形成科學的認知,并具備一定的文化資源選擇能力。民族民間舞精華的吸收能夠加強個體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這樣學生在離開課堂之后進入社會也能夠更好的適應外部環(huán)境,并且對民族文化有更強的包容性。教師要做好教學把關人的角色,有選擇的開展教學,避免小學階段的個體在認知不成熟的階段下受到負面影響。
(五)注重民族民間舞蹈課程與地域文化的整合
開展民族民間舞教學時,教師也要基于學校所在地,將當?shù)氐奈幕Y源挖掘出來,讓學生能夠在熟悉的情景之下開展民族民間舞的學習。這種結合地域文化資源的教學方式,也利于學生體會民族舞蹈中的文化內涵,強化舞蹈學習體驗。
舞蹈源于生活,是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結晶,將舞蹈藝術和地域文化進行整合,是激發(fā)學生舞蹈參與興趣的有效策略,尤其是班級中的一些男同學對于舞蹈本身學習興趣不高,與地域文化的整合,能夠有效拉近學生對于舞蹈的認知和理解,在充滿著生活氣息和生活熱情的民族民間舞蹈之中,學生會受到更為積極的帶動以及情感共鳴。教師在教學策略的使用上也要融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趣味性展現(xiàn)形式,讓原本對舞蹈學習興趣不足的學生也能喜愛舞蹈,學會感受舞蹈中所傳達的情緒,從而讓學生能夠在融入課堂之后有更為深刻的情感體驗。例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或者游戲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完成舞蹈學習,以有趣的方式接觸民族民間舞蹈,由此所形成的學習印象也是更為長久的。
五、結語
綜上所述,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上看,民族民間舞蹈能夠在學生心中種下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種子,并以舞蹈這種愉悅身心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得到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中小學舞蹈課程中融入民族民間舞蹈同樣也是新課改要求的舉措,教師要能夠認識到,以民族民間舞蹈為切入點進行教學,對于個體能夠產(chǎn)生深遠影響,也要加強自身的教學能力,完善教學手段,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將民族民間舞元素以及文化精神和中小學舞蹈教育進行整合。學校也要加強對舞蹈教學的重視,真正發(fā)揮出舞蹈教育對于個體的美育影響所在,為學生構建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在了解民族文化、民族魅力和民族特色的過程中,形成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推動民族民間舞在當代實現(xiàn)更好傳承。
參考文獻:
[1]韓春英,劉坤鵬.新疆民族民間舞蹈中小學教育傳承現(xiàn)狀研究[J].文存閱刊,2018(12):65-66.
[2]黃卉穎.淺談廣西瑤族民間舞蹈教育傳承現(xiàn)狀與研究——以恭城瑤族自治縣中心小學舞蹈培訓班為例[J].輕紡工業(yè)與技術,2019(06):45-47.
[3]顧曼寧.民族文化如何滲透到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J].戲劇之家,2018(31):178-178.
[4]李靜.湘西民族民間舞蹈傳承與弘揚研究的重要意義[J].智庫時代,2018(43):143-144.
[5]趙慕樺.中國民族民間舞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傳承和發(fā)展[J].黃河之聲,2019(06):120-121.
[6]張沛.中國民族民間舞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J].藝術品鑒,2018(11X):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