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菊
[摘要]文章主要論述了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的寫作思路,以期教師能夠引導學生了解各種文體,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文章閱讀,并寫出讓人眼前一亮的考場作文。
[關鍵詞]初中語文;常見文體;寫作思路;例談
[中圖分類號]G633 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20)31-0020-02
思路,就是思想的道路。寫作思路受到文體的約束,即什么樣的文體,就會對應什么樣的寫作思路。學生能夠掌握常見文體的寫作思路,對于語文教學具有重大意義。
一、記敘文的寫作思路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記敘文特指以寫作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發(fā)展變化為主的一種文體形式。記敘文是小學和初中階段寫作訓練的重要文體,同時也是考試??嫉囊环N文體。一般來說,敘述和描寫是記敘文的主要表達方式。既然記敘文是以描寫人物經歷和事物的發(fā)展變化為主,那么把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寫清楚,寫作任務基本上就完成了。因此在閱讀記敘文的時候,就要牢牢圍繞人物的經歷或者事物的發(fā)展變化來厘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一般來說,記敘文在描述事件時會提及事件的開端、經過、結果。但是在閱讀理解的時候,部分學生搞不清楚這三者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例如,《老山界》的開頭講道:“我們決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瑤山,地圖上叫越城嶺,土名叫老山界?!蹦敲?,這里寫的是事件的開端嗎?顯然不是。再例如,《愚公移山》的開頭講到的“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也不是事件的開端。很多學生在閱讀記敘文的時候,會認為第一段講到的內容就是事件的開端,這種認識是錯誤的。開端應是事情的開端,而不是文章的開頭。什么是結果?結果就是這件事通過發(fā)展以后達到的最后狀態(tài)?!独仙浇纭分械氖录慕Y果,就是“我們”勝利翻越了老山界?!队薰粕健分械氖录慕Y果,就是山被移走了,從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總結。例如,托物言志的記敘文,一般按照先狀物后言志的思路來寫,借景抒情的記敘文一般按照先寫景再議論抒情的思路來寫,等等。如《白楊禮贊》是側重狀物的記敘文。作者圍繞“白楊樹的不平凡”先寫它的生長環(huán)境黃土高原,然后描繪白楊樹的外形和氣質,最后引申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歸納記敘文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經過、結果。這樣,學生在閱讀與寫作記敘文的時候就會有清晰的思路。在課外閱讀中,學生經常會遇到記敘文,但只要學生能夠有效歸納六要素,并分析文章的主要內容,便可以快速厘清文章的思路。
教師在教學記敘文的時候,一定要引導學生仔細厘清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變化過程等,這樣就能讓學生有效掌握文章的寫作思路。
二、說明文的寫作思路
寫作順序與寫作思路雖然有時候有一定的交叉,但是畢竟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寫作順序是作者安排內容的依據(jù),寫作思路是寫作時作者的思維軌跡。說明文的說明順序一般來說,分為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教師在課堂上,要指導學生緊緊抓住說明順序,從而厘清文章的寫作思路。
例如,《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夢回繁華》,都運用了邏輯順序來安排寫作內容,其中《中國石拱橋》還運用了從古代到現(xiàn)代的時間順序?!吨袊皹颉返膶懽魉悸肥牵嚎傉f石拱橋形式優(yōu)美-舉例具體說明石拱橋的三大特點-中國石拱橋取得光輝成就的原因-中國石拱橋在新中國建立后的發(fā)展。這篇文章是按照從一般到特殊、從概況到具體的邏輯順序,和從古代到現(xiàn)在的時間順序展開描寫的?!短K州園林》的寫作思路與《中國石拱橋》完全不同,我們可以按照從總到分,從整體到局部的邏輯順序來分析和概括其寫作思路?!秹艋胤比A》就更有趣了,作者從面作的時代背景和面作者的情況下筆,繼而詳細說明畫作的內容,最后介紹畫作的藝術和歷史價值。作者是按照“內涵一內容一價值”的思路展開描寫的。學生只要理解了什么是說明順序,便不難整理出說明文的寫作思路。
因此,教師應幫助學生梳理常見的說明順序,讓學生分析概括文章的層次內容,提煉出作者的行文思路,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
三、議論文的寫作思路
議論文是講道理的文章,它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議論文的寫作思路不像說明文那么復雜。議論文的寫作思路一般就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這三個部分中最重要的是第一個部分——“是什么”,這一部分通常會提出文章的論點,也就是作者的觀點或者主張,后面兩個部分是對這一論點的論證和闡述,都是為其服務的。明白了這一道理之后,要想厘清議論文的寫作思路就變得簡單多了。
例如,《紀念白求恩》這篇議論文的論點就是“我們要學習白求恩同志的共產主義精神”。然后通過正反兩個方面論證為什么要學習這種精神。最后說明學習這種精神的重要意義。這就是典型的議論文的寫作思路。
值得強調的是,日前初中語文考試中出現(xiàn)考查議論文的論證思路的題目較多。例如以下這道題目:
簡要分析下面這段文字的論證思路:珍惜親情的“有效期限”。父母可以陪伴你的上半生,卻無法呵護你的下半生;兒女能夠陪伴你的下半生,卻不可能參與你的上半生……你無法在所有的時空里稱心如意擁有你想要的全部天倫之樂,就像一只鳥無法在每一個季節(jié)都擁有自己優(yōu)美的歌喉。于是,有了孔子“父母在,不遠游”的教誨;有了“香九齡,能溫席”的孝行;有了“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慨嘆……親情的“有效期限”貫穿了我們生命的全過程,充塞著我們心靈的每一個角落。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這樣分析:文段首先提出了論點“珍惜親情的‘有效期限”,關鍵詞是“珍惜”。接著從父母和子女兩個角度通過講道理的方式進行論證,之后又運用比喻、引用名言、舉名人事例等進行論證。最后說明親情的“有效期限”貫穿生命的全過程,進一步強調了要珍惜親情。
一般來說,試題命制者會選出一段論證思路比較典型的語段,讓學生分析概括論證思路。學生在回答這類題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厘清思路,用恰當?shù)谋硎霭迅鲗拥囊馑急磉_出來,且要做到語言簡要,通順連貫。
以上論述的是初中生常見的文體寫作思路,不一定全面,但是都比較典型,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識各種文章的文體,熟練掌握各種文體的一般寫作思路。這對于學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大有裨益,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正所謂“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
(責任編輯 王嵩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