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要〕道德判斷是中學生認知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學生的心理成長和社會性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本文簡述了道德判斷的概念、測量方法,分析了中學生道德判斷的發(fā)展特點及影響因素,并提出提升中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策略,以促進中學生健康成長,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關鍵詞〕道德判斷;認知發(fā)展;培養(yǎng)策略;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31-0058-03
一、道德判斷的基本概念
道德判斷(moral judgement)是指個體運用已有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認識,對某種道德現(xiàn)象進行分析、鑒別、評價和選擇的心理過程[1]。1932年,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Piaget)首次提出“道德判斷”,這一課題引起許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的興趣。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科爾伯格采用“兩難故事法”,將皮亞杰的道德判斷的兒童研究擴展到青少年,后經萊斯特和林德等人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學校德育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這有助于我國的道德理論研究和實踐教育的發(fā)展。此外,研究表明,我國中學生在道德判斷測驗中的得分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較低[2]。道德判斷能力作為道德心理的主要組成部分,可以幫助中學生明辨是非。隨著我國社會的轉型,各種矛盾凸顯容易對中學生的道德判斷造成不良影響。因此,考察國內中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了解中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發(fā)展特點及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教育方法很有必要。
二、中學生道德判斷的測量方法
自“道德判斷”這一研究課題被提出以來,皮亞杰的對偶故事法、科爾伯格的兩難故事法、萊斯特的限定問題測驗(DIT)及其更新版本、吉布斯(Jibbs)的社會道德反應測驗(SRM-SP)以及林德和威根赫特編制的道德判斷測驗(MJT)在中學生道德判斷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國內學者主要從修訂國外相關測驗和自行編制中國本土的測驗兩方面對中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展開調查。例如,寇彧[3]修訂吉布斯的社會道德反應測驗和懷特的道德權威測驗,對我國青少年的道德判斷發(fā)展水平進行了比較研究。顧海根和李伯黍[4]于1997年進行適用于上海地區(qū)青少年道德判斷能力測驗的編制及常模制定,該測驗共有四個道德行為故事,分別反映自由與自律、公與私、義與利、平等與公正四對道德沖突中的一對矛盾,其信效度均令人滿意。
三、中學生道德判斷的發(fā)展特點與影響因素
道德判斷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它是道德主體在實施道德行為前十分重要的心理過程。而道德判斷之所以復雜,是因為道德判斷能力受多種因素共同影響。
(一)中學生道德判斷的發(fā)展特點
中學生道德判斷能力存在年級和性別差異。國內學者王挺、肖三蓉和徐光興[5]采用顧海根和李伯黍編制的青少年道德判斷能力測驗對855名中學生進行施測。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年級的升高,中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發(fā)展呈螺旋式上升;中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是初二和高二年級。同時,女生的道德判斷能力高于男生。
(二)人格特質及情感因素
有研究在探討人格特質對中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影響時發(fā)現(xiàn),善良和處事態(tài)度對中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有直接影響。善良維度得分高、具有良好的處事態(tài)度的個體,在行事過程中相對更多地考慮他人的感受并積極維持當前的人際關系,這有利于道德判斷能力的發(fā)展[1]。此外,肖前國[6]采用自編的道德兩難問題對高中生道德判斷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調查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不同情緒喚醒對高中生的道德判斷存在較大影響,當人們對道德問題的當事人有著憤怒、討厭等憎惡性情緒反應時,人們就希望他受到法律的嚴懲;當人們對道德問題的當事人有著同情、可憐等情緒反應時,人們就傾向于對他做出寬松的懲罰。
(三)家庭環(huán)境和學校因素
在個體品德內化過程中,家庭的影響無疑是最早的并且重要的。張靜[7]對我國青少年道德判斷能力與家庭背景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是否獨生、父母的文化水平和家庭親密度這三個和家庭背景有關的影響源與青少年的道德判斷能力有顯著相關。具體表現(xiàn)為不同教養(yǎng)方式下子女行為問題存在較顯著的差異,獨生子女的道德判斷能力顯著低于非獨生子女,父母的價值觀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父母的文化程度與青少年道德判斷能力有顯著的正相關;青少年自評的家庭親密度越高,其道德判斷發(fā)展水平越高。另一項研究認為,直接影響中學生道德判斷水平的家庭環(huán)境因素為成功性和控制性。家庭環(huán)境的成功性對中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發(fā)展有積極的影響,相反,過度的控制性會對道德判斷能力帶來消極影響[1]。
學校教育對中學生的道德判斷也有重要影響。陳欣銀和項宇[8]的研究證實了道德判斷的發(fā)展與學校教育有關。此外,青少年道德判斷發(fā)展水平還與自身的成績和校內同伴關系有一定關系。
(四)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是以城市大眾為主要消費對象并通過現(xiàn)代媒體廣泛傳播的文化形式,如通俗文學、報紙的消遣版面、影視娛樂、家庭肥皂劇等。這些對中學生的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行為方式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大眾文化帶來的某些新奇、充滿感官刺激的誘惑信息容易使正處于道德判斷發(fā)展關鍵期的中學生滿足于當下,排斥抽象、理性的思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青少年容易盲目從眾,其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容易受到不良影響,從而在辨別是非、價值判斷方面陷入混亂[9]。
四、培養(yǎng)中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策略
個體道德判斷能力是相對穩(wěn)定性和發(fā)展性的統(tǒng)一。中學生道德判斷在逐漸趨于穩(wěn)定成熟的同時,也會受到長期生活的環(huán)境以及教育、培訓的影響[10]。所以,培養(yǎng)中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可以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三個方面進行。
(一)家庭教育
家庭是中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生活環(huán)境,對中學生道德判斷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父母應該營造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民主的教養(yǎng)方式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可以使他們在行為處事過程中學會判斷,減輕道德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父母的言行舉止?jié)撘颇赜绊懼⒆樱愿改笐摪l(fā)揮其榜樣作用,做好孩子道德教育方面的首任教師。例如,父母可以告知孩子某些道德標準,讓孩子了解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與此同時,父母也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
(二)學校教育
中學生有很長時間在學校度過,在學校中,他們不僅要接受文化知識教育,還要接受道德教育,學校是培養(yǎng)中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重要場所。
第一,改善校園風氣。許多教育學家認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然而,在當前應試教育的壓制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重才智而輕德育,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上。學校的管理者和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提高中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重要意義,加強道德教育,改變重智育輕德育的現(xiàn)狀。
第二,提高教師素質。一線教師作為中學生直接的教育者,他們的道德素質、教育教學態(tài)度對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教師的素質,使教師摒棄只重視學生學習成績的觀念,真正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平衡好學生各方面的發(fā)展,這對學生的道德判斷的培養(yǎng)和提高有重要作用。
第三,開展相應課程和組織實踐活動。學校應在可能的情況下,開設相應的課程。在課程中,在尊重個體差異的情況下,引入道德兩難故事,組織學生討論,并采用角色扮演和行為訓練等方法提升中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在課外,學校應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或團體活動的機會以訓練其道德判斷能力。有研究表明,承擔一定的角色,即責任的擔負和在此過程中獲得相應的反饋是道德判斷發(fā)展必不可少的條件。
(三)社會教育
社會大環(huán)境應該積極地承擔一定的責任,特別是我國當前處于轉型變革時期,道德教育也呈現(xiàn)出了多元化、多樣性和多變性的特征。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大眾傳媒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所以,政府、網絡、報紙等社會各界都要重視傳媒的巨大影響力,著力創(chuàng)設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在道德上注重對中學生的引導。例如,廣大媒體從業(yè)人員應該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多報道一些道德模范的優(yōu)秀事跡,發(fā)揮其影響作用,培養(yǎng)中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挺,肖三榮,徐光興.人格特質、家庭環(huán)境對中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影響[J].心理科學,2011,34(3):664-669.
[2]楊韶剛,吳慧紅.青少年道德判斷能力的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6(2):55-60.
[3]寇彧.青少年道德判斷發(fā)展及其與道德觀念影響源的關系[J].心理科學,1998(3):268-269.
[4]顧海根,李伯黍.上海地區(qū)青少年道德判斷能力測驗的編制及常模制定[J].心理科學,1997(3):197-201.
[5]王挺,肖三蓉,徐光興.中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發(fā)展特點[J].教育學術月刊,2012(9):24-26.
[6]肖前國.不同情緒與不同道德自我喚醒對高中生道德判斷影響的調查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5):162-163.
[7]張靜.青少年道德判斷能力的實證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0):31-33.
[8]陳欣銀,項宇.我國青少年道德判斷的發(fā)展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心理科學通訊,1990(1):23-27.
[9]何靜,李化樹.大眾文化對初中生道德判斷的負面影響[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0(10):75-77.
[10]王輝,郭本禹.中學生道德判斷研究;回顧與前瞻[J].教育導刊,2011:54-57.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大連,116029)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張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