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華影
(亳州學院實驗小學 安徽 亳州 236000)
朗讀“出之于口,入之于心”,不僅可以提高口頭表達能力,而且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想象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因而,朗讀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F在教學存在較大的隨意性,盲目重復的進行朗讀教學的情況屢見不鮮。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在朗讀中整體感知,在朗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朗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大力改革教育的今天,我們必須重視朗讀教學,采取有效的方法提升朗讀效果。
自有文字記載起,就意味著必須要用聲音來念出這些文字,孟子云“誦其詩,讀其書”,說明在大約三千年前就已經出現朗讀。[1]張頌在《朗讀學》中提到:“所謂朗讀,是指把訴諸視覺的文字語言轉化為訴諸聽覺的有聲語言的活動。朗,是說話聲音的清澈、響亮;讀,就是讀書、念文章。”[2]偉大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提出“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無非如孟子所說的以意逆志,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諸如此類。”總而言之,朗讀就是指用清楚洪亮的聲音并有感情地將書面語言轉化為規(guī)范的有聲語言的再造活動。
從孔夫子開始,朗讀教學幾千年來一直是重要的教學方法。朱熹也說過:“凡讀書必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幾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边@就要求學生反復朗讀,整體感知。事實證明,朗讀教學,既符合漢語語言文字的特點,又符合學生審美心理的規(guī)律,同時也為語文教學提供了理論基礎與技術指導。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3]語文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在朗讀中整體感知,在朗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朗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可以熟悉課文的主要內容,也可以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增強自身的鑒賞能力。腦海中再現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領略作者的感情。小而言之,朗讀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語感、積累語言;大而言之,是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學方法。
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朗讀內容的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內容應該簡單易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3.1 小學生朗讀的主要方法。小學朗讀教學應該運用以下方法。
第一:帶讀。通過帶讀,讀準字音,這是小學生朗讀的第一步。同時,帶讀時教師應注意聽辨學生易錯之處,進行強調,以加強印象。小學生剛開始學習,會有很多小問題,需要老師加以提醒。[4]正如《智力的培養(yǎng)》中所說“小學生朗讀課文和朗讀統(tǒng)一材料,都是響度最佳,技能最差,表情亦不理想,口齒準確度視材料的性質而轉移”。因此,帶讀是小學,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方法。
第二:范讀。范讀也是小學課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為學生提供感性的認識,但是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素質,因為不好的范讀起不到示范作用,反而會誤導學生。在范讀時,教師要吐字清晰,語速適當,感情充沛。讓學生在思考的同時,加深對文章的印象。突出文章主要內容,將抽象的形象感受鮮明的表達出來,并且要強調生疏、難懂的詞語。那么,學生在老師的范讀中會不自覺得進行模仿,在潛移默化中學習進步。
第三:問讀。問讀是學生在對文章有了初步了解后,通過師問生答來理解課文內容的一種方法。希望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把握大意。如《所見》
師:牧童騎著什么啊?
生:黃牛。
師:拂堤有什么啊?
生:楊柳。
……
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既了解了大意,又學會了停頓、斷句。
第四,演讀。通過學生的表演,讓文本信息在學生腦中活動起來,實現熟記。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親歷親為,可以在愉快的游戲中,熟悉課文的內容,從而也可增加閱讀興趣,緩解機械的反復朗讀造成的枯燥感。
第五,想讀。學生在熟讀、會背的基礎上,邊讀邊讓文本信息在頭腦中展現出來,有感情地朗讀,熟記課文知識,也有利于開發(fā)學生想象力。
如教師在學生演讀完《小池》后,會要求學生進一步想讀:讓叮咚的泉水從一片清涼的綠蔭下流過,一只俏皮的蜻蜓悄然落在剛剛露出頭的小荷上的美麗畫面再現在學生的眼前,學生此時好像自己就是楊萬里,靜靜地欣賞著美麗的景色。讓學生明白了感受當下,要善于抓住到生活中美好的瞬間,最終在會讀的基礎上達到記熟、記好的目的。讀的方法有帶讀(范讀)、問讀、演讀、想讀四種,分別達到讀準、讀通、記熟、記好四個目的。這幾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體現了多讀、多背、少分析、少講解的原則,也有利于調動學生朗讀的興趣。
教師在具備了整體觀的情況下,能更好地把握朗讀層次,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學生能夠循序漸進的進行朗讀學習,在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同時,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激發(fā)朗讀的積極性,從而改進朗讀效果。讓學生在愿讀、樂讀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德育教育不能依靠說教的方式進行,一味的灌輸會讓學生更加排斥,甚至厭惡,所以最好的德育教育方法還是陶冶,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這也是一種[5]“傳統(tǒng)的‘無為教育’”,而朗讀便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