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小梅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有效教學的發(fā)展思想已逐漸運用于現代課堂活動之中。音樂是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門基礎學科,對學生的審美判斷、樂理掌握、音樂素養(yǎng)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初中教育階段是學生夯實基礎、提升能力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主體發(fā)展的“黃金期”。那么,如何有效提升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呢?針對這一問題,本文作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此展開研究。
關鍵詞: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教學
目前,在初中音樂課堂活動中,學生普遍存在學唱興趣不足、樂理知識掌握不扎實等現象,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主體發(fā)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的教學手法和組織細節(jié)運用不當而造成的。音樂是培養(yǎng)學生美育的關鍵學科,也是學生素質發(fā)展的基礎科目,其音樂技能、樂理知識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因此,本文從情境課堂、生活結合、趣味活動、問題探究四個方面出發(fā),對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進行探究。
一、構建情境課堂,激發(fā)學生學唱興趣
俗話說:環(huán)境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第二個老師”。構建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課堂效率。同時,以主題式的情境為導引,還能幫助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到本節(jié)的學習目標和學唱內容,使學生采取針對性的學習方法展開對樂理知識的學習,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在音樂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構建情境課堂,引發(fā)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學習興趣,保持學生積極、主動的學唱熱情。如在“歌唱祖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投屏功能,將祖國的大好河山、人文風情、時代事件、重大發(fā)展等內容以電子課件的形式展示給學生,構建以“我的祖國”為主題的情境課堂,使學生在直觀的畫面觀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唱興趣,保證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學生通過學唱情境的引導,紛紛了解到祖國的繁榮與富強,迫不及待地哼唱起來。
二、與生活相結合,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
音樂來源于生活,也將以藝術的形式反饋給生活,將音樂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探尋音樂的本質特性,筑牢自身的音樂基礎。因此,在音樂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樂曲特點,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歌曲的表達內涵,加強對歌曲的學唱能力。同時,從生活角度出發(fā),以音樂為載體,還能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有助于增強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促進學生美育的良性發(fā)展。如在“三峽的孩子愛三峽”的教學中,這是一首關于長江三峽周邊生活的歌曲,其內容貼近孩子的日常生活,并從中表現出身為三峽孩子的自豪感和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對此,教師在學唱之前可以引導學生對生活在三峽邊的孩子們進行了解,展示一些三峽的美景和生活圖片,有助于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提升學生的音樂水平,這也對下一步的歌曲學唱起到鋪墊的作用。
三、開展趣味活動,增強學生節(jié)奏感知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采取單一講授、邊聽邊學的模式展開學唱,不僅內容枯燥、形式單一,還使學生的音樂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開展趣味化的課堂活動,把握學生的主體學情,采取靈活多樣的組織策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節(jié)奏感知,進而有助于打牢學生的課堂基礎。因此,在音樂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實際學情,開展趣味化的音樂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形式,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提高自身的音樂技巧。如在“洞庭魚米鄉(xiāng)”的欣賞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已初步了解這首湖南民歌的演唱風格和旋律特點,為了加強學生的節(jié)奏感知能力,我組織學生以“曲風大競猜”為主題的游戲活動,讓學生根據所聽到的各地民歌,如四川民歌《槐花幾時開》、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陜西民歌《趕牲靈》等歌曲,對其歌曲特點進行猜想,這不僅能豐富學生的學習形式,還能提高學生的節(jié)奏感知。
四、組織問題探究,夯實學生樂理基礎
課堂問題的靈活運用,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歌曲背景、特點、演唱形式等細節(jié)的理解,還使學生的音樂基礎和樂理知識得到提升,進而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整體水平。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對課堂問題的作答情況,進而了解學生的學情狀態(tài),發(fā)現學生的不足之處,這對下一步教學計劃的實施起到提醒效果。因此,在音樂課堂活動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fā),合理設置問題內容,組織學生展開對音樂問題的探究互動,夯實學生的樂理基礎。如在“共青團員之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情發(fā)展,設置“歌曲用怎樣的力度來演唱比較合適?”“分析演唱時哪些地方應鏗鏘有力,哪些地方應抒情連貫?”等問題,這不僅能加深學生的音樂理解,還使學生對歌曲的情感內涵產生直觀印象。
綜上所述,通過對情境課堂的構建、生活案例的結合、趣味活動的開展、問題探究的組織,不僅使學生的學習主體和學唱興趣得到加強,還使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節(jié)奏感知意識得到提升,有助于促進學生多元化的主體發(fā)展。同時,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fā),靈活設計教學內容,把握學生的主體發(fā)展,使學生在多樣化的活動引導中,夯實基礎、提升能力,從而實現其有效教學的發(fā)展目標。
參考文獻:
[1]張玉亭.關于初中音樂有效教學途徑的探究[J].藝術科技,2017(6):343-343.
[2]余艷芳.新課標下初中音樂有效教學的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7(33):168-168.